化希東
伴隨教育教學制度的逐步改革,國家提出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師不僅應使學生的學習成績獲得提升,還應使學生的綜合素質發生變化,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僅注重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的應試能力獲得了提升,但是不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喪失學習的熱忱,進而學習效率便會顯著下降。學案導學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進行指導的情況下,學生會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從而學生的學習創造能力便會獲得較大程度的激發。本文對初中數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全面的分析。
學案導學指在以學案為載體的情況下,運用導學的方法,教師對學生進行不斷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其為一種師生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彰顯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案導學法具有量力性的原則,學案中的一些問題雖然來源于課本,但是能夠具有深化與拓展的效果,學生能對各種問題進行全面的解決,進而便能使學生的潛在學習水平獲得大力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此外,學案導學具有系統性的原則,在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的情況下,教師會建立相應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規律,進而便能使學習質量獲得大力的提升,帶來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在具有學案導學方法的情況下,教學過程將會具有實用性,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其一,學案導學具有先學后教的思想,學案中具有相應的自學部分,向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由學生自己思索問題的答案,在學生產生學習困難的時候,教師便會進行適當的指導,從而學生便會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其二,促進學與教的雙主動,此種教學方法的中心點為學,學生在借助學案的基礎上,便能夠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在教師對學生進行不斷誘導的情況下,使學生能夠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理念,進而在師生雙向互動的基礎上,便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其三,共同參與。學案具有基礎知識、鞏固強化、拓展創新等不同程度的部分,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進行相應程度的自主學習,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使學生能夠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四,具有合作學習的思想。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找出自身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困難,進而學生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共同討論,具有團結合作的精神,達到互幫互助的效果。其五,使傳統的學習結構被打破。學生會具有自身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而在師生雙向互動的情況下,便能使師生間具有雙向交流的效果,達到較佳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初步認識是朦朧的,教師在使學生具有困惑的情況下,便應逐步的進行設疑導入,使學生良好的融入進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強烈的求知欲望。
3.1探究定理
3.1.1設疑導入
疑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對本課教學內容進行全面了解的情況下,便應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從而能夠引出新課。如教師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這一課的時候,便可以向學生拋出疑問,當你們看見“X2±2=0、4x2-4x+2=0、x2-3x+7=0”這些公式的時候,在不具體計算的情況下,能知道這些公式的大致答案范圍嗎?在運用此種方法的情況下,便能具有良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每個方程代表一種根的情況,學生在對這三個方程進行不斷感知的情況下,便能具有一種良好的探索能力,具有較大的學習主動性。
3.1.2發現結論
在教師提出問題的情況下,便會指引學生對問題進行不斷的推理與實驗,從而使學生發現正確的結論,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如學生們在對三個方程的解題過程進行了解的情況下,發現系數在被帶入求根公式前,每道題都已經將a、b、c的數值確定出來,而后便能夠求出b2-4ac的數值,這種做法的依據是什么呢?什么與方程的根有聯系呢?在計算這三個方程的基礎上,大家發現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幾種不同的情況,總結出來的同學可以進行回答。
3.2揭示定理,推理驗證
在教師提出問題的基礎上,便使學生對結論進行全面的推理與猜想,使學生探究出正確的結論,在揭示定理前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如學生在將系數帶入進每個求根公式前,便使學生進行推理驗證,對定理進行進一步的認識。其是一個由表面到深入的過程,探究階段形成的結論具有抽象性,并不具有嚴密的邏輯,部分學生具有將信將疑的感覺,在推理驗證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所形成的的結論具有認可的態度,學生具有良好的分析的思路,并具有較好的數學思維。隨后,教師繼續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只具三種情況嗎?學生們請仔細閱讀書本上的內容,書本上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了良好的解釋,根的判別式定理與逆命題具有什么樣的區別,題設與結論分別是什么,能夠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呢?在這樣設計的情況下,便能使學生具有運用數學語言闡述結論的能力,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次,進而學生的思維將會具有嚴謹性,學生會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3.3應用定理,解決問題
應用定理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學生在進行深入探究的過程中,便能夠對問題具有深入的認識態度,學生的思維觀念會逐步完善,達到良好的認識問題的效果。
3.3.1分層應用
分層應用是學生加深問題理解程度的一個階段,它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全面的培養,同時,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會具有循序漸近的程度,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并應具有相應的梯度,在進行基礎訓練的情況下,便能使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具有基本的認識態度,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顯著增強。如教師首先使學生對3x2+3x-6=0、11y2+7=23y、4(X2+2)-6x=0方程根的情況進行判斷,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具有合理的認識程度,并且使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同時,教師使學生對關于x的方程(m2+2)x2-3mx+(m2+3)=0沒有實數根的情況進行分析,使其進行相應的變式延伸訓練,教師在對數學問題的條件與結論進行適當轉變的情況下,便能使學生的理解能力逐步深化,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解決。進而學生便會具有良好的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思維訓練能力獲得提升,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關于x的方程x2+3(a+2)x+(a2+3a-4)=0,在a為何種正整數的時候,方程會具有相應的實數根。
3.3.2檢測反饋
檢測反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的一種手段,教師在借助檢測反饋的基礎上,能對所教授的知識進行全面的歸納與總結,進而便能知曉學生掌握知識的具體情況,教師的后續教學方案也能夠獲得合理的調整。教師可以設置以下的習題,第一組習題為對2x2+3x-1=0、3y2+4=7y、3p(P-2)-4=0、(x-4)2+4(X-6)-8=0方程根的情況進行辨別,第二組設置的習題內容為對(3m2+2)x2-3mx+2=0方程根的情況實施判別,從而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便會使所學的知識獲得鞏固,在教師向學生拋出問題的情況下,也會具有層層遞進的原則,使學生受到層層啟發,具備良好的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教學制度不斷改革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在運用學案導學法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便能把學案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學生會具有自主學習的理念,教師與學生會一起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進而便能達成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效果,學案導學法獲得教師的大力推行,數學教學效果不斷提高,達到良好的教學功效。
課題批號:BY【2017】G112號。
(作者單位:甘肅省景泰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