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伊
曾經試圖把我的青春比作一盤菜,后來慢慢才發現,青春的味道太豐富了,充滿著酸甜苦辣,似乎沒有哪一道菜可以真正地詮釋出它的專屬味道。今日,我打算靜下心來,慢慢咀嚼自己的那份青春,回味其中的美好與不美好、充實與枯燥、滿足與遺憾。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都處于迷茫的狀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雖有警醒,卻又無計可施。我唯一可以做的便是按時上課、下課,做作業、交作業,但這似乎有些枯燥、無味,始終無法安撫我那顆渴望驚喜的躁動心靈,于是,我開始想象自己成為“壞學生”的一切精彩景象,甚至有那么一刻覺得叼支煙、燙個頭、打耳洞不是很刺激的事情嗎,為什么那么多人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呢?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也許我對待生活的態度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我的成績下降了,我變得不那么開朗了,我的情緒有些不受自己控制了,一切的一切都在預示著我可能會因為迷茫而失去自我。慶幸的是,我擁有一個充滿智慧的爸爸,當我向他哭訴我的不知所措時,他耐心地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中,那些看守監獄的獄卒,會吸走囚犯的一切希望。對付他們的方法,就是從魔杖的頂端射出一道光芒,而射出光芒的原因,是因為囚犯想到了一件快樂、有趣的事情。孩子,爸爸在你這個年齡,也擁有著你這樣的狀態,但是,現在爸爸卻擺脫了這種狀態,因為爸爸擁有了責任和目標,努力掙錢、讓你和媽媽過上幸福無憂的日子便是爸爸此生最大的責任和目標。通過與爸爸的談話,我似乎收獲了一些東西,誰說青春一定要轟轟烈烈、繽彩紛呈呢?青春偶爾也會變得枯燥、無味呀,如果我希望擁有獨特的青春、別樣的風采,那我就得自己努力和用心,努力地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和目標感,用心地感受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樂趣與驚喜。當青春過于平淡、安穩時,就要懂得自己制造樂趣與驚喜。迷茫,是一種難以表達,卻影響深遠的情緒。要治愈迷茫,我們不要等著被別人填滿,而要學會自己主動地充實自己。
除了迷茫,我的青春還擁有著一個特殊的存在,那便是自我否定。處于青春期的我,敏感、多疑、愛哭,甚至有一些神經質,常常喜歡拿自己和林黛玉做比較,和黛玉一樣,當我面對花朵凋零、葉子枯萎、動物死去時,我也會很哀傷,但是,我卻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總是認為這樣的自己太“玻璃心”,甚至有些矯情。但是,當我無意間聽到蔡康永老師說“你的玻璃心,其實是一種難得的天賦”時,我如釋重負,原來多愁善感、傷春悲秋的自己是可貴的、可愛的,并不需要自我否定。在當代社會,“玻璃心”逐步變成了脆弱、易碎的象征,但是,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玻璃心”是一顆玲瓏剔透的心,它是純潔、美好的,并不應該簡單地將其定義為悲哀。同時,透過《Inside Out》這部電影,我還懂得了一個小道理:悲傷這個情緒并不是一個消極情緒,只要我們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它,它依然能為我們帶來好的體驗。電影的女主角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它和我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小伙伴,其中有一個情緒小伙伴的名字叫做憂憂(Sadness),它長得像一顆藍色的眼淚,圓圓的、軟趴趴的、沒有力氣的,但是,它卻是在最后拯救大局的那一個角色。所以,青春贈予我們的最大禮物在于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與自我友好相處。
“活在當下”這句話早已爛熟于心,但是,我卻始終無法真正地做到活在當下。我會遺憾我的青春不夠特立獨行,我會憧憬我的未來繁花似錦,但是,我的當下呢?當下的我,會因為小小的挫折而自怨自艾,也會因為偶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還會因為別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這樣的當下又如何能夠支撐起我所期許的未來呢?所以,對未來最大的期許大概最需要當下的努力吧!常常,我習慣于為自己設置一個又一個大而美的目標,譬如考一所理想的大學,再如環球旅行、減肥成功,但是,我卻始終沒有為這一個又一個大目標而跨越小小的一步。既然想要考一個理想的大學,那我就應該認真地上好每一堂課,用心地對待每一次作業,把“考上理想的大學”這個大目標轉化成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實際行動;既然想要走遍世界,那就應該認真地了解各地的風俗習慣,存好路費、學好語言再出發,而不是整日里空喊口號“我要環球旅行”,卻始終沒有真正地踏出一步;既然想要減肥成功,那我就應該決絕地遠離漢堡、可樂、炸雞這些垃圾食品,每天堅持健身、早睡,為“減肥成功”這個大目標做出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改變。霍達曾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提到:“過去的生活過去了,現在的生活開始了。”是啊,過去的生活就讓它過去吧,無關好與壞,我們是時候該啟程出發了,始終,要與未來不期而遇。雖然我的青春稱不上多么地與眾不同,卻也普通得那般美好。
誰的青春不迷茫呢?大概我們每一個人都曾擁有一個不知所措的青春,但是,我們卻終究順利地一路走了過來,在蹉跎歲月中收獲了快樂、悲傷、迷惘和成長。當下的我們,大概比誰都明白我們最該做些什么來充實我們的青春,緊緊抓住我們即將遠行的青春。我們也比誰都堅定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在為我們的青春而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