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格非的力作“江南三部曲”又被稱為“烏托邦三部曲”,他用細致而充滿詩意的筆調描寫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追夢的心路歷程。這些知識分子或執著,或瘋癲,或放浪形骸,或消極避世。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追尋理想,無一不具有“邊緣人”氣質。這些“邊緣人”的命運與他們追尋的“烏托邦”理想緊密相關,他們在理想與欲望的泥潭中掙扎,最后成為了岸上的邊緣人,以理性的目光審視這一切。本文把這些“邊緣人”分為執著追夢的癡狂者,天真無邪的理想者和獨守內心的避世者。這些“邊緣人”所遭受的精神困境是具有普世意義的。
關鍵詞:江南三部曲;理想;烏托邦;邊緣人
作者簡介:張林(1993-),女,漢族,江西新余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文學學士,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2-0-01
“江南三部曲”中“邊緣人”形象的反復出現,體現了格非對近現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和精神困境的關注。這些知識分子在現實世界中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從而成為了與世界格格不入的“邊緣人”。為一幅“桃源圖”瘋癲出走的陸侃,隱居山野的教書先生丁樹則,為愛革命的陸秀米,異想天開的縣長譚功達,蝸居地方志辦公室,終日無所事事的“廢人”譚端午都是典型的“邊緣人”形象,他們在尋夢道路上不斷求索,帶著不被理解的激情孤獨地前行。
1、執著追夢的癡狂者
罷官回家的士大夫陸侃回到普濟,終日侍弄花草,賦詩飲酒,儼然一副隱者形象。但是他的現實處境和心理狀態卻被丁樹則一語道破:“翩然一只云中鶴,飛來飛去宰相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盛世開太平。”這樣的人生理想一直被保留在陸侃的心中,即使幽居普濟,他的心依然在官場,在仕途。在得到一幅桃源圖之后,他妄想在普濟這樣一個地方實現理想中的桃源盛景,想建一條風雨長廊來把家家戶戶連接起來。他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都被認為是“發了瘋”。妻子梅蕓把他鎖在了閣樓上,直到有一天他從閣樓上下來,帶著一把破傘出了門就再也沒有回來。丁樹則則是一個隱居鄉野的教書先生,他多次參加科舉未中,只能蝸居普濟,以教書和代他人寫墓志銘為生。他與陸侃是一類人,為了走上仕途多次寫信給薛舉人想要在官場謀得一席之地。無論是陸侃還是丁樹則,他們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為此癡狂。他們在追夢的過程中失敗了多次,最終活成了不被人理解的“邊緣人”。這種“邊緣”是地理意義上的,同時也是心靈意義上的。諸如陸侃、丁樹則這樣一類人是眾多士大夫的一個縮影,而他們對夢想的追求也是儒學影響下中國古代文人內心世界的最好圖解。
2、天真無邪的理想者
譚功達繼承了母親陸秀米革命建設的基因,以一縣之長的職位,在梅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修建普濟大壩,研究沼氣池,想建一條風雨長廊把梅城連接起來都是他對建設社會主義的美好設想,但是這些設想無一不落入了不切實際的窠臼。譚功達天性軟弱,根本無法在爾虞我詐的官場生存,最終被撤職。但是他依然想把梅城建立成一個現實中真正存在的“烏托邦”[1]。他被安排到花家舍這樣一個地方當巡查員,昔日的好友下級也沒有人跟他聯系,完全成了一個被異化的邊緣人。姚佩佩心性天真無邪,不懂世故,在縣政府這樣一個官場活成了有名的“落后分子”。她的家庭和身世時時讓她暗自傷心。“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孤島,孤立無援。”[2]這句話在《山河入夢》中反復出現,體現了主人公譚功達和姚佩佩最真實的內心世界。他們作為被排斥,被漠視的邊緣人,內心是無比孤獨的。他們的想法不被世俗所理解,但是那一份天真無邪還是保留了下來,這也是他們互相吸引的原因。
3、獨守內心的避世者
《春盡江南》中的談端午,在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他曾一度憑借著詩人的身份過得如魚得水。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詩人”慢慢變成了一個無用的代名詞。他也只能無可奈何的退隱江湖,委身鶴浦地方志辦公室。正如他妻子所言,以前和詩人相愛這種值得炫耀的事現在變得難以啟齒。人文知識分子逐漸邊緣化,成為了消費之上和娛樂至死的“邊緣人”。而妻子則很好地掌握了時代的脈搏,考律師資格證,合伙開律所,儼然成為了世俗定義下的“成功人士”。談端午成了妻子口中在不見天日的辦公室慢慢地爛掉的“失敗者”。談端午懶得費力氣去爭取,更不會像徐吉士一樣沉迷于聲色場所。沉迷古典音樂,看那本新五代史是他的樂趣所在,他也憑借著這些獨守著自己的內心世界。小說中有一場詩歌研討會聚集了許多精英知識分子。眾多知識分子高談闊論,言語晦澀難懂,不知所云。“這個社會,實際上處于一種真正的無言狀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無言狀態的表現形式,并不是沉默,然而恰恰是說話。”[3]這種話語狂歡實際上體現的是人文知識分子作為“邊緣人”的失語狀態。
格非善于寫知識分子的“邊緣人”形象,這與他的學者身份有關。他致力于描寫這些“邊緣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困境,想為眾多譚端午之流尋找出路。他對人文知識分子“邊緣化”的思考,閃耀著理性的光輝。
注釋:
[1]達申琳.異化的邊緣者——對“江南三部曲”中知識分子的思考[J].中國文藝家,2018.5.
[2]格非.《山河入夢》[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3]格非.《春盡江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參考文獻:
[1]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4.
[2]格非.山河入夢[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4.
[3]格非.春盡江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4.
[4]達申琳:異化的邊緣者——對“江南三部曲”中知識分子的思考[J].中國文藝家,2018.5.
[5]孫謙. 出走·異化·疏離——論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知識分子形象[J].文藝爭鳴,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