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晉詩人陶淵明受道家思想影響至深,其處世態度和精神心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影響也不可避免地波及他的詩文創作。本文著眼于此影響的美學角度,試著從“自然美”層面探究道家思想對陶淵明詩文創作美學思想的影響。
關鍵詞:道家思想;陶淵明詩文;自然美
作者簡介:劉雅婷(1998.11-),女,漢,廣東省饒平縣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師范)。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2--01
東晉詩人陶淵明生活在儒、道、玄、佛思想并行的時代,他廣泛吸收各家思想,形成了獨特的陶淵明性格,學界對其宗儒宗道之說向來頗具爭議,筆者在此也暫且保留意見,僅從單方面談談道家思想對陶淵明性格的影響。道家思想對陶淵明影響至深,外化于行,內蘊于心。文學來源于生活,對生活的影響必然波及文學創作,因而道家思想對陶淵明文學創作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本文著眼于此影響的美學角度,試著探究道家思想對陶淵明詩文創作“自然美”的影響。
陶淵明詩文以平淡自然的風格和平易近人的語言著稱,其美學思想中“自然美”尤為突出。“自然”這一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后來被莊子與其他道家學者不斷繼承、發展、豐富。在審美創造上,道家的“自然”范疇認為審美對象的本然狀態就是一種美,即萬物天然存在,以自己獨特的內蘊方式產生、發展、消失和回歸。因而所謂自然美,指的是不加雕琢粉飾的本真美,這種美在陶淵明的詩文中隨處可見。
陶淵明詩文的自然美首先體現在田園風光的恬靜美好上。“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九日閑居》)、“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飚開我襟。”(《和郭主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秋日凄且厲,百卉具已腓。寒氣冒山澤,游云倏無依。”(《于王撫軍座送客》)等句通過對風、鳥、樹、花、草、云等自然景物的描寫向讀者們展示了一幅幅自然的鄉村風光圖,或靜穆或凄厲或唯美或閑逸,卻始終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可見作者認同道家“自己而然”的“自然”美學思想,崇尚自然界固有的本然的美。
陶詩在描寫田園優美風光的同時,也提及了農村的凋敝景象,如《歸園田居》(其四)寫道:“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荒涼破敗感隨即顯現,這表明陶淵明對農村的凋敝也是了然于心的,他對農村生活有清醒的認識。但無論是風景秀麗也好,凋敝荒涼也罷,都是真實的農村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了任何其一都不能稱之為完整的、真正的農村。因而這更能體現陶淵明在詩文創作中對“自然美”的追求。
這種“自然美”延伸到人類社會層面,體現在鄉村純真質樸的人情美上。陶淵明筆下的鄉村百姓勤勞善良、質樸直率、熱情好客,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他對田園生活中人情美的贊頌。“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其一))炊煙裊裊,雞犬相聞,這樣極富畫面感的詩句不難讓讀者感受到田園生活的嫻靜舒適和作者對其的向往與贊美;《歸園田居》(其二)中提到:“時復墟曲中,拔草共來往,相見雜無言,但道桑麻長。”陶淵明向鄰居們學習耕種技術,和他們討論生產,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這也使他更能體會農民的艱辛和鄉村人情的溫暖,令他的心靈得到一絲慰藉;而《乞食》中的“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則更足見鄉村人民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在作者流離失所、失魂落魄之時,素昧平生的一處人家接濟了他,令他深受感動,由此寫下此詩以表謝意。
另外,陶淵明在《命子》、《與子儼疏》、《祭從弟敬遠文》、《祭程氏妹文》、《答龐參軍》、《與殷晉安別》、《閑情賦》等辭賦、散文中,也曾多次對父子、兄弟、兄妹、夫妻之間相親相愛,家庭美滿幸福進行描寫,由此也可見田園生活的親密關系中人與人之間難以割舍的聯系與親情之美。血緣紐帶是與生俱來的,可視作“自然”的關系,因此對親情的看重也可表明陶淵明的“自然美”美學思想。
在政治層面老子推崇 “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他對原始社會的平等、平均制度有著深切的懷戀,描繪了一個百姓安居樂業、不受剝削壓迫的理想社會,而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我們正能看到這種思想的影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這幾句描寫反映了陶淵明的理想社會模型:桃源中的人們并不多,與“小國寡民”相契合,同時桃源與世隔絕,不受當權者統治,沒有剝削與壓迫,也不被外界干擾,自行其道,可謂政治上的“無為”,與道家“自然”范疇上追求的“無為而治”是基本吻合的。在《桃花源記》的結尾部分,陶淵明有意設置了“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的結局,更是從反面講述了企圖玷污殘存的保有“自然”政治的一片凈土將會不得善終,其對“無為”自然美的推崇可見一斑。由此陶淵明崇尚的政治上的自然美也便顯現出來。
道家思想影響了陶淵明詩文創作的美學思想,為其描繪自然美提供思想基礎。“自己而然”的美學思想是道家留給陶淵明的財富,被他內化為自己的性格、審美情趣和人生信條,引領他不斷追求自己的理想人格。
參考文獻:
[1]王叔新.論道家思想對陶淵明詩文美學思想的影響[J].臺州學院學報,2003(01):11-15.
[2]巫稱喜.陶淵明與道家思想[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01):20-23.
[3]裴昌勝. 道家自然范疇的美學研究[D].中南大學,2007.
[4]莫純玉.論道家思想對陶淵明創作的影響[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8(0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