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鯨》(Moby Dick)是美國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Herman Melville)于1851年創作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亞哈船長在一次航海中被一條叫做莫比·迪克的鯨魚咬掉了一條腿,從此他開始了瘋狂的復仇,最終和這條鯨魚同歸于盡的故事。本文主要是通過這篇巨作來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服從還是反抗?和睦還是敵對?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睦;敵對
作者簡介:江海洋(1993-),男,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理論及應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2--01
一、引言
人與自然到底應該怎么相處,這看似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實則不然。有一些人認為人應該完全服從于大自然,因為人類是沒有能力去和大自然進行抗衡的。還有一些人認為我們應該去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為了美好的未來而去努力奮斗。人類與自然,是朋友還是敵人,這個問題似乎得不到答案。[1]在15世紀之前,因為沒有先進的技術、良好的設備以及前衛的思想,人類都是完全服從于大自然的。隨著大英帝國、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的大海航時代的結束以及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人與自然的關系就開始有著巨大的變化。人類不再是一味地服從,而是開始進行改造和征服大自然。在十九世紀末期,很多西方國家將捕鯨作為一項產業,有的人甚至認為就是人類開始征服自然的象征。對海洋的探索和無止盡的索取不僅滿足了他們的欲望,同時也讓他們發家致富。但是在所謂的海洋探索的過程里,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破壞了海洋的生態系統。人與自然之間的那個隱形的天平已不再平衡,這就將導致一些的災難的出現。
二、《白鯨》中的人與自然
《白鯨》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沒有明確的說到人與自然,但是我們可以從人物的性格當中就能推斷出什么象征著人類,什么象征的自然。名作家H·M勞倫斯曾評價說 《白鯨》是“一部海的史詩, ……又是一部奇異象征、寓意深遠而又令人疲憊的書”。[2]小說的主人公亞哈船長,他的外貌就給人一種很畏懼的感覺。臉上有著一條很長的疤,一只腳是用鯨魚的骨頭做的,這些描寫都足以讓人對他產生畏懼感。那條假腿就是莫比·迪克的杰作,而他對白鯨的仇恨一直放在心里。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是:“太陽要侮辱了我,我照樣要揍它。”[3]亞哈認為白鯨是故意咬斷他的腿,這是對他的一種挑釁和侵犯,因此他下定決心要以白鯨的命來祭奠自己這條腿,不惜付出任何的代價。他不顧船員的死活,以各種借口和誘惑騙船員們和他一起出海,誰不聽命令就要把誰扔下船。亞哈船長表面上是帶船員們去捕魚,然后發家致富,實則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就是要找到白鯨為自己的一條腿報仇。為了報仇,他什么都可以付出,即使是全船的人命他也在所不惜。這就象征著人類的貪婪之心,不顧后果,只知道向自然無止盡的索取,而享受著金錢所帶來的短暫的快樂。
白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象征,代表了不可理解的大千世界和不可探索的宇宙奧秘。因此我們可以把白鯨當作是自然的化身,而亞哈船長瘋狂的追捕白鯨就像是人類在無止盡的掠奪自然。而過分的征服和改造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在亞哈船長和莫比·迪克的對決中,人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除了以實瑪利活了下來,全部的船員都葬身海底。
三、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如今,人們雖然沒有像以前那樣野蠻的去改造世界,但是掠奪之心還是一直都存在的,特別是在資源開采這一塊最為明顯。自然一方面在為人類提供著所需要的東西;一方面又在對人類殘酷的行為作出報復。無止盡的開發資源、無顧慮的排放垃圾導致了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人與自然的斗爭其實尚未結束,到底哪一方獲勝我們也不得而知,也許也會像《白鯨》的結局一樣,互相殘殺以至于同歸于盡。整部小說的主線就是亞哈船長和莫比·迪克的斗爭,而唯一幸存下來的以竇瑪利似乎讓讀者們看見了一絲的希望。人類如果一味向自然進行索取或是野蠻的改造自然都將是自掘墳墓,我們只能慢慢地采取合適的手段來探索自然。《白鯨》的結局讓人類認識到人類和自然不應該對立起來,而是要和諧相處。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萬物的主宰。以竇瑪利的生存就告訴了我們能否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決定了人能否保存自己。其實人類與自然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也就說人類和自然可以相互依存。隨著自然對人類進行了一系列的報復之后,人類也慢慢地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惡行。特別是到了20世紀之后,人類就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保護環境,人人有著”、“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這些口號都能從中反應出人類對自然的度有所改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了當今的主流。
四、結語
《白鯨》雖然是以悲劇結尾,但是這種方式卻能很好地引人深思熟慮,同時也給人一種警示。從小說的層面上來看,作者好像是想表達一種悲觀主義思想,然而麥爾維爾是別有用心。他就是想要用這種反面意識來提醒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自相殘殺。麥爾維爾以預言的方式警醒著世人我們必須要控制自己的貪戀,不能過度的去改造和征服自然,否則等待我們的將是同歸于盡的悲慘結。
參考文獻:
[1]楊麗.論《白鯨》中人與自然的關系[J].芒種,2015(1):102-103.
[2]勞倫斯.勞倫斯文藝隨筆錄[C].黑馬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152.
[3]梅爾維爾.白鯨[M].成時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