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樋口一葉明治時期重要的文學家,筆下的《十三夜》具有時代代表性,本文通過阿關行為變化的這個角度來進行分析,明治時期的女性的社會地位。
關鍵詞:樋口一葉;十三夜;女性地位
作者簡介:劉思宇(1995.8-),男,黑龍省五大連池人,哈爾濱市南崗區黑龍江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2017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2--01
1.前言
樋口一葉的小說較多描寫明治時期中人們的家庭關系和矛盾,通過簡單的家庭問題,映射出時代性的大問題。她對女性問題的探討,可以說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十三夜》將當時明治時期女性的真實生活狀態以及心里矛盾表達得淋漓盡致。
2.從《十三夜》的中看明治時期女性地位
2.1訴說苦情的阿關
開篇阿關由于忍受不了丈夫原田勇的冷暴力決定離婚。但是需要依靠丈夫的休書,或者求助自己父親。然而原田勇作為貴族官員,主動說出離婚有失顏面,不會直接提出離婚,只是說:“我是把你當做太郎的奶媽留在家里的”[1]。“而對妻子的不尊重,既彰顯了原田勇作為丈夫、家長的封建父權意識依舊深重”[2]因此阿關無可奈何,只有求助家里的父親書寫休書。阿關就算是離婚這種有關自己今后人生的大事,也要看其他人的臉色才能決定。“阿關深受婚姻的束縛,處于夫權和封建禮教的雙重夾縫之中。”[3]由此看出明治女性的無力。
2.2被勸說的阿關
回到家中,阿關敘述了自己的不幸婚姻,聽過女兒的哭訴,父母的態度截然不同。
身為阿關的母親,聽到女兒哭訴第一反應就是同情孩子,首先的態度就是:“你別再膽小了,雖然是窮人家出身。你也有爹有娘,回到爹娘身旁來”。[4]母親站在了女兒的立場安慰女兒,但是聽過阿關父親的意見時,一直憤憤不平同情女兒的母親最后也僅僅嘆息了一句:“苦命的孩子啊”[5]。把自己的想法咽到了肚子里面,可見阿關母親也屈服于當時的夫權統治之下。
身為阿關的父親,雖然同情女兒的遭遇,但是在父親的眼中,更重要的則是維系家族的門面,從兩個角度說明了不能離婚的理由。
首先,如果離婚了,那么“就沒有辦法讓原田太郎再次將阿關叫母親了”,當時明治時代民法對于離婚的女性有著這樣的規定:“從離婚之日算起如果沒有經過6個月是不可以再婚的,因此女性離婚之后,就算有了新的結婚對象,在短期之內想要再登記是不被受理的。”[6]因此女性在法律面前也是弱勢群體,這也說明了社會制度之下女性地位的卑微。
再者,父親反駁她說,齋藤家在經濟上實際上也是依靠著原田勇。也就是說阿關弟弟的工作也是多虧了阿關丈夫的幫助,如果阿關真的離了婚,沒有了原田勇這個后盾,亥之助一定會失業的。失去了經濟能力的齋藤家,恐怕今后日子也不會好過。
至此,阿關的父親認為比起當事人阿關的幸福,更考慮到周圍的人們,可以說“阿關的父親是一個封建綱常的守護者。”[7]最終阿關完全屈服于父親的勸說之下放棄了離婚,說出:“就算是從今天晚上起阿關已經不在人世.只有她的靈魂守著孩子。這么一想,像受丈夫的折磨這么點小事,哪怕一百年也能忍受。”[8]這樣的話。可以說剛剛覺醒的那一點女性自我意識的萌芽,也被父權這種傳統力量所鎮壓了。
2.3無奈歸家的阿關
阿關接受父親的勸說后,在回家的途中發現車夫是自己兒時的傾慕對象高坂錄之助。曾經煙草屋的那個干凈的獨生子,如今卻落魄成為一個貧苦的人力車夫。可以說,高坂錄之助的自暴自棄契機就是阿關的婚禮。正是因為自己喜歡的阿關和其他人結了婚,讓高板錄之助走上了不歸路,即使他娶了一個無可挑的妻子,錄之助還是放縱自我,變得極其不可靠。就算有了孩子這種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就這樣家庭逐漸衰敗,后來孩子夭折,妻子也回了娘家。結果母親也放棄了他,最后荒廢了家業,變成孤身一人。
其中我們看到了另外的一位女性角色,就是高坂錄之助的妻子,從高坂錄之助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她也是故事的犧牲品,同為女性,她也受到了冷落,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從妻子的角度來看,她沒有享受到丈夫的疼愛,從母親的角度來看,她最后失去的孩子。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明治時期女性的悲哀。
3.結語
《十三夜》這部作品通過阿關回娘家訴苦這件事,真正詮釋了明治時代的女性那種卑微的地位,以女性的角度,讓讀者充分的理解到明治社會中的男權至上。雖然女性渴望自由,渴望權利,但是最終不得不被限制在家庭和親情中難以取舍的境地。這也正是《十三夜》重要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4][5]樋口一葉. 樋口一葉選集[M].蕭蕭,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
[2]林艷, 李慶申. 明治時期婚姻與家庭倫理觀照下的女性形象論——以樋口一葉《十三夜》中的阿關為例[J].唐山學院學報, 2018, 31(2):103-108.
[3]王延紅. 從《十三夜》看樋口一葉的女性觀[J]. 韶關學院學報, 2011, 32(3):46-49.
[6]小山靜子.良妻賢母という規範[M].東京:勁草書房,1911.
[7]孫新平. 從《十三夜》看樋口一葉的現實主義風格[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9(3):127-128.
[8]何芳.《十三夜》明治時期女性的悲歌[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6(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