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振中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2--01
劉墉《做個快樂讀書人》與梁文道《我的靈魂我的書》都涉及對讀書意義闡述。筆者認為,可采用標題研讀法,以“一猜二讀三思”領起全文閱讀。“一猜”,即初見文題,基于已有閱讀經驗與生活經驗對文本內容予以猜測。“二讀”,即在“猜”后,通讀文本,對文本整體系統把握,并對閱讀獨到處、疑難處作上標記。“三思”,即研讀文本,答疑解惑。
一、從標題切入研讀《做個快樂讀書人》
1.一猜
①“做個快樂讀書人”屬觀點式文題,猜測本文可能是一篇以議論性為主的文章。
②既然有觀點,那就猜測本文可能是針對現實中錯誤讀書認知的痛斥。既然題目是“做個快樂讀書人”,就意味著讀書人非個個快樂,否則沒有寫作之必要。
③既然有觀點,那就必須有立論的依據,猜測本文所立論依據的事實或道理。
2.二讀
帶著對標題的猜想,披文入讀。前4段泛讀下來,便可知,創作背景是孩子為閱讀競賽獲獎而瘋狂讀書。第5段便開始漸入議論:讀書本無錯,但這種囫圇吞棗式的閱讀,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已失去了讀書本來的意義。第7段“你讀得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一句話單獨成段,批判性極強。第8、9兩段,采用比喻的方式,介紹讀書方式多種多樣,一正一反,互為補充。第10段作者引用孔子名言,通俗闡述“學”、“習”、“思”三者關系,并在第18段“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學吧”一句中再次對孩子的瘋狂閱讀進行無情抨擊。緊接著,在第19、20段以假設的方式舉例,告知孩子“光讀不思”、“只讀不用”難成氣候,所讀之書必須為我所用。第21段則現身說法,以自己去圖書館借閱教種番茄的書籍為例,得出“書是‘死的,里面的學問才是‘活的”觀點。并在第23、24段對該觀點進一步引申議論。最后文末三段,對孩子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孩子不是為拿第一而瘋狂閱讀,而是做一個真正的快樂讀書人——快樂地讀,快樂地用,常溫習常思索。本文語言曉暢,泛讀可大體對初遇標題時的種種猜測做出較為合理的解答。
3.三思
標題研讀法,必須始于標題的猜想,終于標題的玩味。猜讀與通讀后,回歸標題進行思考:作者的孩子是快樂讀書人嗎?“快樂讀書人”標準是啥?
表面看,孩子是快樂讀書人:如狼饑渴般的閱讀興趣,廢寢忘食式的手不釋卷,讀罷一本書籍的眉飛色舞。細一看,卻是淺層次的貪多嚼不爛,執著 在量上的“樂”,而不在意“質”。“不求甚解”固然是古人常津津樂道的讀書方法,但這種一味為得獎而淺嘗輒止的功利性閱讀,傷身體又傷腦子,只學不習也不思,浪得“淵博”虛名。對孩子成長而言,身心滋養都得不償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缺乏讀書內驅力,豐富不了自己的生活與修養,雖做足“表面功夫”,但“底子薄”,缺少縱向的深度。作者認為快樂的讀書人應具備“學以致用”的意識與能力,具有自己的獨創意識與表達意識,閱讀應為自己的人生奠基。
本文開篇先敘述孩子不正確的讀書意圖與讀書方式,后對其痛處進行揭露與批評,繼而采用比喻、引用等多種論證方法,以假設事例與現身說法相結合,把觀點論述得深入淺出。文末收尾呼應標題,明確中心論點,且對孩子提出期望,有著父對子的摯愛情深。
二、從標題切入研讀《我的靈魂我的書》
1.一猜
因為是“我的靈魂我的書”,猜測應是寫實性作品,講述自己與書相關的故事,及書對自己的影響之大;既然是寫實作品,則猜文章或一事一議,或多事一議;從“我的靈魂”猜測作者宣揚書對人的正面引導意義。
2.二讀
通讀完作品,讀者肯定大失所望:作品所敘主故事與作者無關,而是轉述一美國小伙與他的老師交往之事。剔除首尾兩段,文章嚴格上屬于“他的靈魂他的書”,因為側重講述的是小伙通過教授家的藏書觸摸老師真實靈魂的故事。
3.三思
思考:為什么“他的書”是“他的靈魂”?
明確:文章第2、3兩段交代美國小伙在哈佛上公共課時的代課教授,講課風格老派,語速緩慢,聽課極其煩悶,經常逃課。第3段段末交代暑假在一家舊書店打散工掙錢,為下文的故事張本。第4段交代他具體的兼職職責。第5段敘寫兼職期間遇上代課教授妻子,她因睹物思人,倍感神傷,所以決心要將原先教授所藏的舊書清倉出售。而當這位美國小伙發現當年課堂上嚴肅老派的教授藏書柜里存著廉價的偵探小說和園藝類書,他覺得是奇跡:一位老學究的教授竟然平日里歡喜閱讀偵探小說,且有種花剪草的嗜好。第6、7、8段敘寫他與舊書店老板交涉并悉數買回老教授生前的藏書。第9、10段闡述了他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及所付出的代價,但他并不后悔,因為他覺得他應該讓這個教授的靈魂完整地保留下來。借著藏書,美國小伙深感腦海中對老教授的印象是如此單調與呆板,透過這些偵探與園藝類書籍,他清晰地感知到教授完整的興趣、愛好,甚至癖好,這些藏書里躲藏著一個最為真實最為完整的人格與靈魂。所以從文章主體所敘內容看,理應是“他的靈魂他的書”,而并非“我的靈魂我的書”。
思考:既然如此,那作者為何擬題為“我的靈魂我的書”呢?這有何用意?
明確:第一,文章主體講述的是老教授“他的靈魂他的書”,可見,文中所述那位美國小伙對老教授的敬仰與懷念之情,同時,作者以此故事為文章主題,也表達了作者對老教授的敬畏與美國小伙的欣慰。第二,以第一人稱擬題為“我的靈魂我的書”,使文章主旨更有普及性意義,而不只拘泥于固定的一人一事,可以拓升文章的立意。第三,更易于揭露透過“藏書”來“知人之完整靈魂”的認知模式,對旁人或自己都是一種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