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作為一門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習作是衡量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指標之一。”一直以來,小學生作文就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作為教學中的難點問題一直困擾著師生。素質教育的今天,對小學生習作的要求也就變得越來越高,提倡學生的個性張揚和發展,因此本文從小學生個性化習作能力的現狀展開分析,從而探討小學生個性化習作能力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個性化習作;能立提升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我國小學教育越來越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培養,因此在小學習作教學上同樣提出了小學生的個性化習作能力。小學作文作為小學語文知識的一個重要考核標準,在傳統的教學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盡管目前個性化習作教學已經在小學寫作教學中逐漸展開,但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仍然出現很多問題亟待我們解決。
一、 小學生個性化習作能力現狀分析
(一) 小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制約
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語言和思維的發育階段,所以學生對一些事物的認知還不完善,導致其在平時個性化寫作練習中經常出現一些邏輯思維混亂、語言表達不清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作文當中的文章結構不清晰,文章寫起來一會兒前一會兒后、一會兒白天一會兒晚上,沒有一定的邏輯,想到哪寫到哪,這也是小學生作文的一個通病。小學生語言和思維的不成熟,成為限制小學生個性化習作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 缺乏一定的素材積累
在小學個性化習作教學中,不少學生反映,作文寫起來好難,不知道該寫什么;有的同學寫著寫著便語屈詞窮寫不下去了;還有一部分同學按著某句話翻來覆去地寫。加上傳統的習作教學都是以教師“灌輸”為主,缺乏一定的寫作素材積累,導致了學生在實際寫作過程中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習作教學模式,甚至學生寫起文章來千篇一律,沒有一點新意,讓文章失去了可讀性。
(三) 網絡語言的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網絡語言鋪天蓋地地涌入了人們的生活,而小學時期的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感到非常好奇,模仿能力極強,而且此時期的學生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是非觀,對網絡語言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不少學生認為“網絡語言的運用就是張揚個性、釋放個性”這就導致了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網絡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偏差,與我們的個性化習作教學目的背道而馳。
二、 小學生個性化習作能力提升策略
(一) 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加強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
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來加強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只有多讀書,增加閱讀量才能更好地對寫作素材進行積累和總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只有平時多注重素材的積累,才能做到在習作過程中運用自如、得心應手。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文章或者詩詞,并要求學生摘抄、記錄閱讀中的優美詞句來進行素材的積累。與此同時,還要善于給素材分門別類,將素材按照不同的描寫對象分成人物、風景、季節等來加強學生的理解,最終變為自己的語言融入不同的習作當中,來豐富習作內容,增加文章的可讀性。
(二) 培養學生寫提綱的能力和習慣
針對學生習作邏輯混亂的問題,建議教師培養學生寫提綱的能力和習慣,以此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文章的邏輯結構。在小學的習作教學中,一般是以記敘文為主,那么記敘文的六要素一定要明確,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記敘文的六個要素來合理安排文章結構,從而使文章的邏輯思維更明確、整體結構更清晰,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習作題目,讓學生撰寫提綱,并請同學們來互相討論品評。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提高學生的個性化習作能力。
(三) 合理運用網絡語言,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關于網絡語言的運用,教師要加強學生價值觀和是非觀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清楚地明白網絡社會帶給人們方便快捷的同時,網絡上一些不良的現象和語言是需要我們共同抵制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網絡有正確的認知:剔除糟粕,摒棄互聯網消極的、不健康的詞匯;吸取精華,利用網絡的多樣化和豐富的學習資源充實自己,從而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根據網絡中的個性化語言進行創作,提高個性化習作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 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個性化習作教學現狀中,小學生的習作出現了大量的邏輯思維混亂、學生語言匱乏和濫用網絡語言的現象。因此,建議教師在小學生個性化習作的教學中增加學生閱讀量以積累習作素材、培養學生寫提綱的習慣以加強文章結構,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來合理利用網絡。從而促進小學生個性化習作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學生的日后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紅霞.增強個體感悟,提高小學生個性化習作能力[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2.
[2]劉苗苗.小學生習作的現狀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趙海英,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