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彩云 張寧 林蕓

摘 要 本文對校企合作現狀及必要性展開深入分析,并在此理論研究基礎上,以山東商務職業學院校企共建協同創新技術中心為例,立足區域產業發展,通過校企共建,拓展技術中心在資源轉化、教儀開發、智力互通方面的孵化功能,協同探索學生職業素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的新途徑。
關鍵詞 協同創新 校企共建 功能孵化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支持校企合作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最終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蹦壳埃覈呗氃盒T谛F蠛献黧w制機制方面主要是參考德國的“雙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和英國的“三明治”校企合作模式,通過系統研究,高職院校結合行業、企業發展及人才需求現狀,探索發展了“工學交替”校企合作模式、“訂單式”校企合作模式等。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集中在學生的就業實習方面,在校企共同進行技術研發、共同承擔產業項目、共同開展師資培養、共同進行專業建設等方面的合作較少,進而導致了校企合作深度不夠,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目前校企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校企合作層次較淺。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多停留在學生實習及就業、企業員工技能鑒定與培訓等方面,在企業項目領域的合作較少,校企共建專業等實際的深層次合作遲遲難以向縱深方向開展。最大的問題還在于頂層設計,需要政府部門制訂配套政策來激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教,學校單一方面的努力效果不明顯。
二是學校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多數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體制及運行機制并沒有隨著教學改革而及時調整,學校行政部門對基層教學了解不足,在制定政策上顯得力不從心;專業課教師由于沒有政策上的支持和獎勵,積極性也不高;學校的運行機制和企業的運行機制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各自的差異使校企深度合作受到制約。
三是區域產業服務能力不強。產業服務能力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為各行各業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的開展增強了學生和企業在職員工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這些成績掩蓋不了職業院校在承擔企業研發項目、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及設備改造等方面的弱勢,高職院校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職業教育辦學的特色沒有很好地展現出來。
“協同”思想最早是德國科學家Haken提出的,通過“協同”使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體行為,產生“1+1>2”的效果?!皠撔隆笔且I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了打破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頸,使校企合作效果能夠真正落地,山東商務職業學院提出利用“協同創新”思想建立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平臺來提高產教科融合度,促進資源共享,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校企共建協同創新平臺的必要性
校企協同育人是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為出發點,利用政府、院校、企業等多種優質資源,充分發揮各個主體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將傳授基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獲取工程知識和實踐能力為主的企業生產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以產生化學反應,最終培養出有基礎專業知識、有工程實踐能力、有職業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校企協同育人吸取了學校育人和企業育人的優點,是培養適合區域產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這種育人模式受到了各國政府與企業的高度重視。校企協同育人實施的基礎是構建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監督、利益關聯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協同創新育人平臺。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同建設協同創新育人平臺,企業能夠幫助職業院校了解企業用人需求和技術需求,職業院校在教學方面能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專業老師可以參與企業科研和技術改造項目,服務企業員工培訓,提供科技、人才信息服務和技術咨詢服務;企業提供技術骨干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校企資源的互通、互補、互助。依托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提升就業競爭力。
2立足區域產業發展,組建機電協同創新技術中心
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地處山東半島,以數控機床為核心的環渤海地區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是我國智能制造的核心區域之一。為適應區域裝備制造產業的升級改造和智能化發展,對接產業結構優化后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主動適應產業發展的新形勢,滿足新技術、新工藝知識的崗位需要,本著緊貼產業發展,服務地區經濟的辦學理念。我院在原有校企共建機電工程研究所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與地區優勢企業的交流合作,加大產教融合的合作深度和廣度。作為機械行業現代制造職教集團的理事單位,依托機械行業現代制造職教集團,以人才培養的技術創新為紐帶,聯合煙臺昭陽網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煙臺浩林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博世華域轉向系統(煙臺)有限公司、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業共生發展,建立“校企融合、協同創新”的“機電協同創新技術中心”,中心組織框架如圖1所示。
構建技術中心管理體制,創新校企協作運行機制,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技術中心常設秘書處和辦公室在山東商務職業學院。以服務區域經濟為目標,對標區域制造產業鏈,確定技術中心專業發展方向,在技術中心下,設置4個工作室開展人才培養共育、技術創新服務等工作。技術中心在校企合作理事會的指導下,加大產教科結合,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加速區域裝備制造企業的智能化發展進程,同時協調推動校企共建人才培養體系、技術創新與服務、校內外實訓基地和教學資源建設等具體工作。充分調動學校與企業雙方優質資源,實現產教科融合、協同創新育人。
3機電協同創新技術中心孵化功能
3.1企業項目引入教學,實現人才共育
根據工作崗位內容,校企聯合開發學習項目,積極構建教學組織框架,實施雙導師培養。雙方共同開發教學文件,形成融合企業文化和職業技能標準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教學由企業工程師和專業教師共同承擔,教學地點根據教學需要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更換。同時,不斷改革學生考核辦法,將學生日常工作表現和企業工程師的評價納入學生學業評價標準,實現校企雙方共同對學生進行督查與考核,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校企合作育人質量明顯提高。
3.2自研定制設備,實現技能大賽成果轉換
為滿足實訓教學緊貼企業需求和企業員工內訓的需求,技術中心除直接接受企業設備升級改造外,對于一些不容易遷移或價值較高的設備,由技術中心協同進行軟硬件的自主研制。各技術中心在參加對接的省級、國家級技能大賽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又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因此進行定制設備的自主研發,適時的進行技能大賽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期內,技術中心實現參與企業項目技術開發,共開展企業橫向課題20余項;參與企業生產運營,累計資金高達六百多萬元。
3.3建設技術中心交流平臺,實現智力互通
建設機電協同創新技術中心專題網站,提供中心內理事成員單位交流工作動態。建立中心內部專家資源庫和優質人才資源庫。校企協同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尤其是學校的人才、教學、實訓等條件,輔助企業提升產品要素的創新能力,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平臺建設期內,技術中心先后承擔3D數字化設計、機電產品智能化應用及改造等企業培訓14次,累計培訓人員達到700余人;協同申報省級以上成果6項,國家專利16項。
除學校發揮人才優勢為企業開設專題培訓和技術服務外,企業優質的實踐資源也為教師提供了提升實踐能力的舞臺,真正有效地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協同創新平臺不僅推動了校企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也為中心內理事會單位在互惠互利的基礎開展合作提供了媒介與渠道。通過發揮校企共建機電協同創新技術中心的作用,增強了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同時也帶動了校企間的產教科融合發展。
作者簡介:段彩云(1979-),女,山東煙臺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山東商務職業學院機電工程系系主任,研究方向: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基于成果導向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娜.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地方高校產教融合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 2018(12).
[2] 哈肯H.協同學[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4:260.
[3] 王仁偉.職業教育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76):82-85.
[4] 張玉臣.職業院校構建校企合作項目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2).
[5] 姚紅,戴文靜.湖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協作共同創新現狀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1).
[6] 張正國.著力構建協同創新機制,有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2(09).
[7] 法文君,谷龍艷等.“校企聯合”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平臺的構建實踐分析——以許昌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廣東化工,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