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有質量的增長一直是發展事業的第一要務,事業合伙人機制一定要實現企業的增長,否則就沒有意義,可以說,事業合伙制作為一項機制制度安排,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增長。增長戰略可以總結成幾個關鍵詞:外盯機會、內靠優勢、聚焦增長、乘勝追擊、人才保障、機制驅動、平臺賦能。
產品或服務市場的規模對增長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此外,競爭也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蘋果智能手機一開始賣得很貴,每臺手機都能賺得暴利,小米看到當中的機會后,生產了價廉物美的手機,推動了大規模智能手機需求市場的出現。新技術要突破市場,降低成本非常重要,克里斯滕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也特別強調這一點,他做出了一個量化的結論:新技術要實現對其他技術的顛覆,至少要降 30% 的成本。
如何對社會資源、銷售渠道更好地加以利用?如果銷售渠道太細,就不能接觸到廣泛的社會資源,業務發展就會很慢。現在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多元化,一般的企業在對產品不是很有把握,各方面不是很占優勢的情況下盲目進入市場,能夠快速發展起來的機會非常渺茫。
要素資源包括原料、人力資源、資金、關鍵設備、關鍵資源、關鍵部件或元器件等。大產量需要具備大規模原料的可得性,舉個例子,為什么中國的茶葉做不大?因為一旦強調產地,就意味著做不大,產地就是空間上的競爭。好茶葉要符合土壤、溫度、氣候條件等特定因素,產出一定是有限度的。比如西湖龍井的產出量其實非常有限,現在要供應給全國客戶是不可能的。如果產能不斷擴大,標準控制不住,就免不了做假了。
管理能力實際上就是把要素資源組織起來為客戶創造價值,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現在企業的經營場景不同,組織理論也在進化,組織的適應性也很重要。
從市場的角度看機會識別。不同的市場,機會點是不同的,比如:
新興市場。市場剛剛形成,牽引市場,迅速形成規模優勢。企業這時的戰略可能是拼命爭取做全國第一、世界第一,盡全力鋪市場,美的早年就是規模戰略。隨著確定性的增強,優勢資源逐步加碼,能快速形成成本競爭力。
大勢市場。群雄逐鹿,市場結構還沒有形成,實行數一數二戰略,以速度、優勢、壁壘掌控市場。此時追求市場占有率,快速做大規模,創造資源、機制上的優勢等。
成熟市場。市場結構已經形成,出現第一集團軍。此時的策略是產品結構優化,創新市場。比如,細分市場(場景)做得越細越好,進而做透一個市場。
所以,對于企業家來說,洞察力最重要。洞察力是企業在復雜環境下制勝的法寶,杰出的企業家大都富有敏銳的洞察力。比如馬云就善于在機會剛剛出現的時候看清楚大趨勢,這時別人還沒看清楚,看到的也不相信,如果大家都看清楚了,這個機會肯定就沒有了。
寧德時代(CATL)從做小電池再到動力電池,因為它抓住了與寶馬公司合作的機會,致力于規模化。CATL是怎么得到合作機會的?松下太強,德國人不愿意看它臉色,于是他們把中國各地的小電池都買回來做測試,發現其中一個 ATL 東莞新能源生產的小電池質量最好。寶馬的全球采購就派人去找他們,告訴他們小電池做得好,希望也能做大電池,東莞新能源的老板看到了大好機會,表達了合作的意愿。東莞新能源就在福建寧德進行大幅投入,招募了2000 多名工程師來研究工藝和設備,對外宣傳自己在和寶馬合作,吸引全球的華人科學家前來合作。寧德時代致力于規模化,迅速做大規模,并且在全球布局,追求產能全球第一。
寧德時代就這樣發展起來了,2014 年才成立的它,現在已經上市。目前已擁有8000 名工程師,工藝水平較高,生產供給穩定。
這說明什么?真正的大企業,在低潮時押寶趨勢,至少成功經歷了一個逆周期發展。
市場趨勢明顯的時候,大家的戰略都是趨同的。企業的首席戰略官看的書基本是一樣的,但洞察力不是學來的,是靠實踐和思考得到的。常言說天道酬勤,但除了勤奮,深入思考對于成功也同樣重要。
從產品的角度看機會識別。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中高端防止別人逆襲。低端產品要用低端產品的做法,低端產品要像鈔票一樣,標準,免維護,甚至自我維護。
華為的成長充分說明了從底線攻上來的可行性,當一個行業存在暴利的現象,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別人從下向上進攻時,要有防御手段。海康威視公司據說是中國公司中最早接觸到克里斯滕森所說的“創新者窘境”理論的,它的中低端產品就做得非常便宜。所以企業在進入佳境后,一定要考慮降低成本的問題。
從渠道的角度看機會識別。目前,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新趨勢不同于以往線上與線下分離的格局,反而更加注重品質的升級、產業鏈的組織和信息的聚集。為了適應這個新格局,企業對線上和線下重新進行了解構和部署。天貓、京東、蘇寧都在積極地實現線上線下的鏈接與結合。例如,在京東的線上平臺下單后,線下可以顯示下單地點附近的區域,及時地調貨取貨,這樣提高了倉庫的周轉率,降低了成本,利用資源的整合解決了許多問題。
外延式增長、內涵式增長。企業做戰略規劃的時候,應該先把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梳理一遍,因為面對的市場類型不同,需要具備的優勢資源要素也不同,所以應當先設計自己的優勢矩陣,做好定位。企業要判斷一下自己的哪些產品在市場的哪一塊占據優勢,并針對性地制訂資源配置的規劃。
中國很多企業早年是靠營銷起家的,美的就是這樣。家電行業技術的更新比較慢,適合進行規模營銷。技術和工程都需要沉淀,靠時間和人才的積累,靠技術和工程取得優勢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移動互聯網對市場和資源的顛覆在較短時間內就做到了,而對技術和工程的顛覆則需要一個更長的時間,現在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等于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變革的下半場。
增長有特定的方向。在工業時代,錢德勒曾提出大企業定律:從數量,到區域,到價值鏈,最后是多元化。這個定律同樣適用于信息時代。新型企業確實取代了市場的某些功能,依靠自身實現了從原材料生產到銷售,最終再到消費者的商品和服務流程,并將其一體化。這大大提高了生產率,也印證了錢德勒的觀點。先提高產品數量,將產品規模覆蓋到區域,再完善產業鏈,最終實現多元化,這樣的增長矩陣步伐穩健,能有效規避風險。
“深淘灘,低作堰”的盈利模式。實際上,暴利會給整個產業帶來機會,一旦競爭對手進來,大力降價,原來的市場格局就會被打破。“深淘灘”的意思是要深入挖潛技術和工藝,打好核心產品的基礎;“低作堰”的意思是擴大規模,降低成本。這是安全的經營模式。一味追求暴利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要適時地降價,手機產業就是這樣,競爭對手要沖進來的時候,要做好戰略定位,不失時機地實行全面降價戰略,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以責任成果的方式把增長落實到組織層面。內部形成一個“任務市場”,針對每一個“任務”明碼標價,內部“招標”,每個團隊可以“揭榜”,優先內部團隊,可以不拘一格用團隊,也可以適當地通過外部招募團隊(一流機制、一流人才),訓戰結合,用戰功來評價。這也就是事業合伙人的模式。
小組織、自驅動、低成本、高回報。市場壓力是直接傳遞的,這就可以簡化層級,信息也最為準確。根據信息與數據,進行修正和調整。多用機制,少用管理,管理是有成本的,干好干壞,讓市場去評價。一些移動互聯網企業并不是沒有考核,而是用機制代替了一部分考核。
機會牽引人才,人才向機會傾斜。在這些年的咨詢實踐中,筆者發現了一個普遍存在的人才誤區,就是大多企業把優質資源和人才都放在了老業務區域。一些老板為了確保老業務的利潤,把人才和高薪酬崗位都放在老業務區域。可是,如果新機會都讓水平差的員工去做,怎么能把握住機會?所以創新業務一定要讓公司最優秀的人才去做,要舍得放棄一部分老業務,把人才釋放出來。必要的時候,老板必須突圍,尤其是企業轉型的時候,老板一定要全力推動。
很多公司習慣把優秀人才分配到解決問題的崗位上,然而解決了問題只能維持正常經營,對進一步的發展并無助益,考慮過去是沒有意義的,面向未來才能向更高層次發展。
人才的產生依靠實戰、實踐。人才也需要壓力測試,經歷危機、失敗、逆境或高壓后仍然屹立不倒的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時,組織結構有利于產生人才,事業部、綜合崗位也能鍛煉人才。
人才管理關鍵在于機制。人才機制要做到:
(1)考核與評價分離。對于基層員工,應以考核為主,鼓勵英雄主義;對于層級較高的員工,則更注重用價值觀來進行評價。
(2)升官與發財分離。升官,可以理解成晉升、中長期等利益;發財,以短期利益為主,達標就拿錢。
華為人才培養的戰略導向是在資源上投放高度聚焦戰略,在利益分配上傾向于戰略貢獻。根據當期“產糧”的多少來確定經濟貢獻,根據對土壤未來肥沃程度的改造來確定戰略貢獻,兩者要兼顧,沒有當期貢獻就沒有薪酬包,沒有戰略貢獻就不能提拔,這就是以戰略為導向的分錢機制。比如聚焦于主航道的市場份額、大客戶、格局項目、“山頭”項目、未來業務等,通過干部的晉升、配股、專項獎等進行重點激勵。
在戰略性項目或市場、艱苦的地方、惡劣的戰場等去打拼容易得到提拔,這樣員工才愿意到新業務區域、艱苦地區去拼搏,這種人才機制才是奮斗者文化的具體體現。
(3)人與事分離。對于人的評價,采取灰度原則,宜粗不宜細。要聚焦人的長處,從眾不從賢,盡量保證客觀公允的評價態度;對于事的評價,采取復盤的原則,宜細不宜粗。要聚焦于改善,采取較高的標準,從賢不從眾,不需要對任何事情的認識都一致。
人才戰略培養。準企業家需要決斷力,尤其要訓練在壓力場景中的決斷力。靠講課和案例研究是培養不出人才的,訓練和考驗一定要結合場景。
中國企業的人才總的來說是以自我培養為主。筆者對訓戰結合的理解是“用兵不養兵”,把人才派到前線去打仗。華為就是這樣做的,把戰略預備隊派到全球去實地作戰。訓練時制訂真正的作戰方案,比如要進軍某地市場,先把這個市場的情況摸清楚,然后大家做方案,經過討論碰撞,選出最好的方案付諸實踐。
從獨木成林到森林的人才驅動。一個企業要想真正壯大,一個必備條件是每個層面都人才濟濟。中國企業要學美的、萬科,這幾個企業在接班人文化上都做得很好。美的培養了很多年輕的人才,在崗的人找不到理由不工作,干不好,馬上就有人來接替你,變革所需要的人才梯隊充足。大部分企業為什么不容易變革?因為沒有人才池,人才匱乏,靠老板一己之力維系的企業大都難以發展到較大規模。
在多變的時代,保持組織的活力與張力非常重要,面對機會要興奮,內部要形成一種蓬勃向上的文化。華為很重視組織的“熵減”,奮斗者文化深入人心。阿里做“熵減”的方法跟華為不一樣,比如馬云經常會每隔幾年來一次“粗暴不講理”的行動,銷售規模要倍增,資源要減半,下面的人就要按照這個目標去執行,若要目標達成,除了創新別無出路,這就是阿里的“熵減”。
把自己的優勢“耗散掉”。把利潤投向未來,現金不能分太多,華為的做法是“折騰”干部,用“餓狼”換“飽狼”,在最佳的年齡、最佳的崗位,用最佳的姿勢做出最佳的貢獻(黃金 10 年)。在成功的時候開始變革,蘇寧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慶功會第二天就談危機,以積極心態面對未來。
組織要保持開放的、隨時擁抱變革的心態。現在都在講賦能,賦能就是兩個內容:一是要把信息傳輸給對方;二是要進入實戰,賦能就是“信息 + 實戰”。
企業要為未來投入。一般來說,這個階段的企業人才開始了超強配置,很多時候要花費過多的資源去填補一個空缺。絕大多數企業做不大,轉型變革做不好就是輸在這個點上。此外,在發展過程中更要為未來配置資源,成功的增長戰略一定是面向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