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社會學家橫山寧夫認為,一切行動只有在出自本意的時候,才能獲得最有效的成果。因此,能夠使員工持續不斷地付出工作熱情與積極性的控制,也絕對不是通過管理者的強制來實現的,而是由員工的自我控制實現的。
法國斯太利農產品公司的一個分廠,曾經試驗過員工的自我管理。根據生產、維修、質量管理等不同業務的要求和輪換班次的需要,把全廠職工分成16個15人的小組,每組選出兩名組長,分別負責生產線上的問題、培訓和召開集體討論會。廠方在制定出總的生產進度和要求后,便全數交由小組內部自行組織安排。此外,小組還有權決定組內招工和對組員的獎懲。在實行這一管理制度之后,該廠的生產效率迅速提高,不僅成本遠遠低于其他分廠,甚至曠工、辭職和停工率都降到了1%以下;生產設備的利用率則達到了設計標準的115%。
通常情況下,管理者都把員工視為有待成長、尚需看管的小輩,但就是這樣的小輩,只要給予足夠的信任,他們就會用巨大的成果來作為回應。
企業的發展程度在某種意義上就體現為收益與成本的比率,管理者為了管控員工所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是最容易被管理者忽視,但同時又相當高昂的隱性成本。更為尷尬的是,這一高昂的成本背后,收益往往并不理想。當今管理界中愈發強調激勵管理,也正是因為人們發現,簡單的激勵遠比嚴厲的管控更為有效,更能激起員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員工的自我管理,讓他們自覺地行動起來,這也正是激勵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托利得指出,想要查看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于上乘,只需看他腦子里能否同時接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于其處世行事。這就是托利得定理。這一定理用在管理學當中,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觀點:比起征服不同,更重要的是接納不同。
柯克是IBM公司的二把手,他麾下有一名得力助手,名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來需求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就在柯克去世不久之后,伯肯斯托克直接闖進了時任IBM總裁的小沃森的辦公室,氣憤地吵嚷道:“銷售總經理的差事沒了,現在做著毫無意義的閑差,我還有什么盼頭?”原來,在IBM公司內部,柯克與小沃森的關系一直不好。因此,伯肯斯托克認為,柯克一死,小沃森必然會刁難自己。然而小沃森卻絲毫沒有動氣。事實上,他不僅對伯肯斯托克的擔憂心知肚明,更對其工作能力極為認可。因此,出于對公司前途和命運的考慮,小沃森盡管明知伯肯斯托克桀驁不馴,又是老對頭的下屬,還是決定盡全力去挽留他。IBM后來的發展證明,小沃森的這一做法與態度是明智的,因為在IBM插手計算機生意一事中,伯肯斯托克發揮的作用最為明顯。
用人考驗的是管理者的管理藝術;容人考驗的是管理者的態度。容人不僅是對管理者情商的考驗,更是對管理者的一項基本要求。不能容人,就無法匯集稀缺的人才;沒有稀缺的人才作為支柱,企業就沒有戰勝競爭對手的把握。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管理者無法接納不同,本身就是一種失職、不稱職的表現。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下屬的才能遠比管理者個人的好惡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