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能夠找到最優秀的人,給他們好的待遇,激勵他們不斷向上,幫助他們做好職業規劃,給正確的人提供正確的機會,我們就會一直處在領先的位置上。如果做不到,我們就會掉下來。不管發生什么,在技術領域,全球化或是其他什么領域發生變化,這個道理都不會變。但我可以這樣說:對人才的爭奪會是一場大戰,非常激烈的大戰。我也越來越傾向于認為我們的競爭對手是任何跟我競爭人才的公司,不管它處在哪一個領域。所以關鍵還在于人才的質量,并且這永遠會是問題的關鍵。
我們應該放開營銷,允許失控。其實,失控不是完全不管,而是任何一個失控都要看它的反饋點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自己的關注點,而客戶的關注點會完全不一樣。比如一個人半夜去銀行取錢,他如果打電話給銀行說自己的一萬塊錢被吞,請銀行趕快派人處理,銀行會說太晚了明天再解決。但如果他說在自動取款機取一千塊錢,吐出來三千塊,銀行就會趕快派人過去解決。很多時候我們著急,都是因為沒有找到反饋點。所以,失控背后的控制點很重要。一流公司抓員工心智,二流公司抓員工大腦,三流公司抓員工時間。
人是最重要的產品。有足夠好的團隊,才會有正確的戰略,才會有很強的執行力,所以歸根到底都要看人。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能不能找到好的人,留住好的人,把他們培養得更好,讓他們發揮得更好,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做團購一定要找有耐心的人,沒有經驗不要緊,只要他相信這個行業。耐心是比資本更稀缺的東西,如果是比資本的話,大公司永遠比你有錢,比如蘋果公司,但世界上更有錢的地方卻沒再產生出第二個蘋果公司。如果你想走得快,就要一個人走;如果你想走得久、走得遠,就要一群人一起走。
要百無禁忌地想,腳踏實地地干,業內常說的積木式創新,要點是打通科學象牙塔里的“想法”與產品、市場、產業之間的經脈。想法比資源重要,因為每個時代的可用資源皆由想法決定;敢想敢做極有意義,而相信未來更好是敢想敢干的前提;創新創業的最優主體既不是超大組織里的所有人,也不是單槍匹馬的先知先覺,而是不大不小的“群”。這個“群”內的人容易達成共識,行動一致。創新創業人群要主動對沖彌漫周遭的各種焦慮——增長焦慮、轉型焦慮、教育文化焦慮,還有各種講不清楚的焦慮,因為僅憑焦慮殺不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