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水利

管理者在實踐中常遇到這樣的困惑:沒有完善的制度,總“怕出事”。但真要實施制度管理時,員工又牢騷滿腹:“現在做任何事都需要批準,財務部門規定得如此詳細,像這樣一件小事都須先經主管領導的批準。時間都被浪費了。”“總是要求我們創新,又不允許我們自己做主,不給空間,還搞什么創新?”“這不明擺著不信任人嗎,說白了,就是沒事找事?!钡鹊?。所以對于制度管理,企業管理者的最大困惑就是在自己“怕出事”和員工覺得“沒事找事”這個圈子里打轉。
造成這種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是科層制管理模式的內在矛盾。在管理實踐中,每個管理者都面臨著集權和放權的兩難困境:如果集權,就需要管理者全知全能,方能實現決策最優化;如果放權,就需要所有的員工都同心同德,方保決策的貫徹落實。這個矛盾就是我們需要正式制度的根源。由正式制度組成的有等級的體系就叫科層制(Bureaucracy,亦稱官僚制),不可否認的是,任何制度一旦產生,都有其拘泥的成分,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面對變化時仍然嚴格按照老制度辦事,就是我們常說的“官僚主義”,它指的是在不恰當的時候不必要地堅持僵化的制度。這種情況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科層制組織內在發展的必然邏輯。但如果不實行科層制,全知全能的管理者和同心同德的員工到哪里去找?全知全能是不可能的,只能選擇同心同德這個方向了。如何讓所有的員工都同心同德?許多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企業文化方面的內容,而信任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甚至一些學者認為,信任是未來管理文化的核心,它代表了先進組織的發展方向。這樣一來,管理者就陷入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困境:強化制度管理,似乎對員工不信任;強化信任投資,制度管理又何去何從?

上述困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強化制度管理真的是對員工不信任嗎?
首先,制度管理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必不可少。在一個公司持續發展階段缺少“人本管理”并不可怕,而缺少行之有效、人人平等、貫徹始終的制度管理才是可怕的,它會導致管理流程的混亂。制度為管理提供了一種確定性,正是這種確定性才使得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相互信任,同時也為員工提供了一種有預期的生活,從而讓整個公司的運轉有條不紊。不確定性才是傳統企業管理的基本特征,它給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工作和生活的有序進行造成了巨大的困擾。所以制度管理必不可少,沒有制度管理的信任是不能想象的。
其次,“人生而自由,無不在枷鎖之中”。這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的開篇之言。其主要議題就是要論證社會中的公民戴上枷鎖(依自然法而制定的法律)與不戴枷鎖一樣自由,而且戴上枷鎖還能保護你的自由。
不可否認,制度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是不可信的。試想,如果人人都可信,還要那么多法律干什么、那么多規矩干什么?也許一個人一開始是可信的,但并不代表他永遠可信。也許這個人可信,但不代表其繼任者可信。正是因為有了制度,對人的信任才有了可靠的保障,對人的信任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從人類的天性來講,未加束縛的人,在社會上為所欲為不是不可能。君不見,高鐵霸座者層出不窮,而且類似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這些人的行為如此囂張,未嘗不是缺少法律強有力的約束所致。
過去人們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一種典型的傳統用人管理方式。其實,用人必疑才真正符合人性,才真正體現出現代企業管理的真諦,因為它標志著企業管理在向規范化的運作邁進——以完善的制度去有效地防范錯誤的發生,不給任何人以犯錯誤的機會。因此可以說,建立制度是在保護大多數人。制度陪伴下的信任才是可靠的、持久的。雖說制度是建立在對人的不信任的基礎之上的,但得到的最終結果恰恰是企業當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因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遵章辦事。
再次,制度只是“假設”人是不可信的,并不意味著“真的”不可信。正如登機前的安檢一樣,由于不能確認是哪些人攜帶違禁品,所有乘客及他們的行李就必須被全部安檢,這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被假想為可能攜帶了違禁品。事實上,只有極少數人會冒這樣的風險。每位乘客均接受安檢,絕不等于每個人都有問題。它只是一個理論上的假設,而不是指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它描述的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一個現實。如果每位旅客安檢后都順利通過,整個旅程所有的乘客心里就踏實多了。同理,從每個員工都可能做出不利于企業的事這一最壞情形出發,建立制度恰恰是為了形成最佳的企業運行秩序。長期以來,許多企業的管理者大多著眼于“員工應該干什么”,而對“員工可能干什么”則缺乏系統的、合理的制度化研究,致使企業運轉不良。
由此看來,制度和信任兩者間的關系并不矛盾。不是任何制度都會損害信任,制度也能給信任提供保證。在一定條件下,制度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條件和產生的基礎,是信任發揮作用的前提?!靶湃问呛玫?,但制度更好。”這種思維方式是典型的“非此即彼”的思想,如果我們將其修改為“要信任,也要制度”,其意義就大不相同。這種理念不是把信任與制度對立起來,而是一種“既此亦彼”的思想,一方面通過制度對信任加以保證,另一方面通過信任進行合作;經過有效的合作后,人與人之間產生更深的信任。
制度代表了對“現狀”如何管理,它側重于描述公司根據現狀而采取的相應措施;信任代表的是“應該”如何管理,它更傾向于員工個體的價值判斷。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將二者統一在管理實踐中,使其實現最優化的結合呢?這取決于公司的現實情況、工作的具體內容和員工自身的差別等眾多因素。
●公司的規模
對于人數較少的小型公司,管理者可以走“群眾路線”,側重考慮對信任者的投入。因為大家都是“熟人”,信任源自熟悉,這是一條基本經驗。在管理中一旦出現失信甚至欺騙現象,很容易被揭穿并在團隊內廣泛傳播,從而失去圈里人的信任。即使想努力挽回信譽,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昂貴的。
而人員規模較大的公司,就相當于一個“陌生人”的世界,一定要采取嚴格的制度管理。因為此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再從熟悉中產生,它必須依靠嚴格的制度來保證。用德國當代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的“重逢定律”來講就是:當人們遇到可能會再次見面的情況時,信任關系就不那么容易被破壞;而出于不再見面的考慮,信任關系的破裂就要容易得多。所以,大公司的管理者不能像小公司的管理者那樣走“群眾路線”,而是要靠制度說話,人與人之間是工作關系,是契約合同關系,照章辦事,規規矩矩,這樣管理起來自然就簡單順暢多了。
●風險性的大小
信任是以接受損失、承擔風險為前提的,接受損失、承擔風險的心理承受度越大,說明對他人的信任度越高。但這種信任度也不是無限的。對于風險極大、損失重大的事情,必須靠嚴格的制度操作來運轉;反之則可以通過授權來贏得信任。
●工作的性質和員工的素質狀況
對于體力勞動或流水線上的工作,企業可以從工程設計到質量控制等,實施一套完整的制度管理辦法。但是這種管理辦法并不適用于一些特定領域的專門人才,對那些從事腦力勞動的創意性人員來說,采用制度管理既不現實又很困難。一位IT行業的員工,假如企業用嚴格的考勤制度將他捆綁在辦公桌前,他確實會老老實實地按照考勤制度早八晚五甚至“996”地待在公司,但他沒有靈感,只能呆望著天花板。這樣的考勤制度何益?不僅如此,短期內我們還無法對創意性工作的成效進行測量和評定。既然無法評定員工的輸出成果,又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指揮呢?不如選擇信任他們,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追求工作效率,自覺地完成工作任務,自覺地做出貢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硬指標,軟管理”。
作者單位 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