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楚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勃拉姆斯是舒伯特之后較接近古典主義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繼承了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等的傳統,成為19世紀下半葉音樂創作的代表[1]。《徒勞小夜曲》是一首“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聲樂作品,它是勃拉姆斯眾多藝術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勃拉姆斯運用民歌特點所創作的這首聲樂作品,歌詞詼諧幽默,曲調充滿生氣且富有感染力。筆者用了“初探”“回應”“哀求”“回絕”四個敘事性的小標題來分別探析歌曲每段的情感表達,這從理性上與感性上更加貼近于作曲家的創作思想,以期給二度創作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勃拉姆斯在音樂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的聲樂作品,大約有300余首,其中包括200多首獨唱歌曲。《徒勞小夜曲》是勃拉姆斯眾多藝術歌曲中頗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徒勞小夜曲》是勃拉姆斯于1881年以萊茵河下游的民間歌曲為原型創作的一首具有詼諧氣氛的小夜曲,是op.84五首浪漫曲與歌曲中的第四首。熱衷于民族情懷的勃拉姆斯在原歌詞的基礎上將歌曲進行二度創作。詼諧幽默的歌詞與下萊茵區民歌相結合,形成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的獨特風格。作曲家用分節歌四段體的形式作為歌曲的結構框架,填入四段歌詞,這四段歌詞簡明地表述了小伙子與姑娘夜晚詼諧幽默對話的生動情景。
對《徒勞小夜曲》之音畫美探析要從理性與感性出發,也就是“以理解為基礎,以深刻感受為目的。[2]”若要對一首作品進行美的探究,就要通過審美的感官與審美的對象直接接觸。這首聲樂作品音樂美的最直觀之處在于干凈清爽的旋律與少男少女夜間詼諧幽默的對話交織成了一幅唯美而有趣的畫面。
1.活潑清爽的音樂動機及音樂主題
音樂動機是一首作品的核心。《徒勞小夜曲》的音樂動機是由調式主和弦的三個音構成的,簡單明朗、質樸。在這個音樂動機的基礎上,作曲家譜寫出了歌曲活潑清爽的旋律主題(見圖1)。
旋律主題是一首音樂作品的靈魂,音樂主題可以體現出這首曲子整體的風格。《徒勞小夜曲》的旋律主題(3~7小節)是由A大調主和A大調屬和弦構成的,這個旋律在歌曲中一共重復了三次,同主音小調轉換一次。
2.鮮明規整的曲式結構
這首歌的結構鮮明,是樂段結構的變化分節歌,一共分為四段,每段里都有兩小結間奏,由兩個短句加一個長句構成。整首歌曲為“起”“承”“轉”“合”的四部曲式,每段音樂由“起”“承”“轉”“合”的四個樂句組成。每段的小節數,都是平均的,這使這首歌曲的音樂結構十分規整。
該曲的主調為A自然大調(Ⅰ、Ⅱ、Ⅳ均為A大調)。Ⅲ為a和聲小調(#f)。在樂曲中頻繁出現大六度、大七度的音程跳進,從而推動了音樂的情緒,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生動。在和聲方面,使用大小調功能體系的功能性和聲,并且使用了不協和和弦。
3.節奏特點
作為曲調構成的因素,節奏被人們看成“音樂的頭等源泉、頭等因素之一,它對于音樂藝術來說永遠是特別重要的。[3]”它是歌曲的枝干,支撐著歌曲的旋律,體現作品風格的音樂要素。
《徒勞小夜曲》全曲共85個小節,節拍為3/4拍,速度較快,有著圓舞曲的風格。每段演唱的開頭都是弱起小節,這是這首歌的特點之一。音樂上的演奏和演唱邏輯重音不可顛倒,否則整首曲子將面目全非。該曲節奏的第二特點是,前三段的旋律與節奏均相同,演唱與伴奏都從第三拍弱起開始,唯獨第四段為了體現出姑娘拒絕小伙子堅決的態度,從正拍進入。
4.如歌的鋼琴伴奏
鋼琴伴奏有多種形式,不僅有輔助歌曲旋律和和聲背景作用,也有加強渲染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作用。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是在19世紀初期由作曲家舒伯特、勃拉姆斯、舒曼、李斯特等將詩歌與音樂結相合創造出來的,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這種新的藝術形式被稱為“Lied”,它在德文中的意思即歌曲。這一時期的鋼琴伴奏與聲樂融為一體,二者水乳交融,完美結合,共同完成對歌曲的演繹與闡釋。
《徒勞小夜曲》的鋼琴伴奏規整簡潔,沒有裝飾音,也沒有復雜的和聲和密集的伴奏織體。只有鋼琴與演唱者歌聲的融合,才能完美詮釋這首藝術歌曲。
鋼琴伴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都從弱起小節開始,但每段表現的情緒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彈奏上有所區別。例如,第一段從弱起小節開始演奏,其力度是f,以大三和弦為這首歌曲的主要音樂動機,讓聽眾立刻感受到生氣勃勃的、明朗的、向上的、自信的氣氛。在彈奏時要吻合這種高漲的情緒,手指的觸鍵不能猶豫,音色要明亮柔和、富有立體感。在第一、第二、第三段的第一句樂句后的鋼琴間奏是一種與演唱者的呼應,彈奏時不能太強。具有戲劇性變化的第三段,從明亮的A大調轉為a和聲小調,不協和的音程出現,以及平均連貫的八分音符演奏在極度焦急不安的音響氛圍中,從先前明朗、自信的情緒中急速轉變。整首歌曲在彈奏中,踏板處理得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給人清新的、明朗的、向上的感受。鋼琴要與歌者的演唱融為一體,一氣呵成,才能讓聽眾有滿足感。
在《徒勞小夜曲》中,有兩個生動的人物形象:一個是熱情、執著的小伙子,另一個是單純、機靈的姑娘。在這首歌曲中,歌詞與鋼琴伴奏的結合是給歌者提供想象畫面最重要的源泉,也是演唱畫面美之探析最直觀的探究途徑。歌者要結合歌詞與鋼琴伴奏唱出兩個不同的人物性格,主要是從音色、情緒上去體現。歌曲的音域不高,音域為e-#f,該曲適合女高聲部演唱。這首藝術歌曲由于其詼諧幽默性以及豐富的演唱畫面感,更是被許多歌唱家在音樂會上演唱。筆者按照人物對話的故事情節來探析這首藝術歌曲的演唱畫面以及演唱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第一段(初探)
對應歌詞:(小伙子)我最親愛的,晚安,我親愛的,晚安,我親愛的!我懷著愛來這里,啊,請你快開門,請你快開門,快開門,快開門,請你快開門。
歌曲以A大調明朗、輕快的主和弦開始,前奏十分短小,卻能產生豐富的畫面感。熱情、帥氣的小伙子手里拿著一束鮮花,滿懷憧憬、自信地來到姑娘家門前,準備向姑娘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由于前奏很短,歌者在前奏響起之前就要調整好演唱與呼吸狀態,以明亮音色、高漲的情緒在第3小節第三拍進入演唱。這與小伙子自信的心情是相吻合的,此時的演唱輕松中帶著期盼,流動的聲音中帶著甜美的幸福。為了體現小伙子用誠懇的心向少女表達愛慕之情,伴奏以雙音下行音階由強到弱演奏,使歌者帶著誠懇的心情演唱下個樂句。Lieb’和auf兩個詞是邏輯重音,演唱的時候要突出這兩個詞。少女的家門遲遲未開,漸漸地,小伙子的情緒發生轉變,當第二次唱到“mach’mir auf die Tür”時,最后一個音落在#d上,伴奏上落在了減三和弦上,給音樂帶來不穩定、不協和的緊張感,這個音的演唱要強調,緊接著又重復兩次“mach’mir auf”,表現出小伙子多次敲門,但姑娘一直沒有回應的畫面感,體現出小伙子急切的心情。這是小伙子唯一在歌曲中表達喜悅心情的一段,為第三段情緒的變化做好鋪墊。歌者在演唱時要身臨其境,領會歌詞與音樂,用歌聲與肢體語言相結合的方式生動地體現曲中小伙子此時此刻的心情。
2.第二段(回應)
對應歌詞:(姑娘)我的大門管得很緊,不讓你進來,我不讓你進來;母親會告訴我,假如放你進來,那我就完了,就完了,就完了,那我就完了。
第二段的前奏與第一段一樣,但體現的是靈巧、可愛的少女形象。此時的“畫面”中少女來到門前,鋼琴伴奏用了A大調的分解和弦,音樂仿佛像是潺潺的溪水,吻合了表現少女的純潔、伶俐的性格特征。再次演唱“Ich lass’dich nicht ein”,能夠體現出姑娘不能讓小伙子進來,這時歌者演唱的力度要稍微強一點。緊接其后的一長句,是姑娘向小伙子解釋不能讓他進來的原因,但實際上卻是機靈的姑娘用母親的話當作擋箭牌來拒絕小伙子。在唱“w?r’s mit mir”時聲音要表現得緊張,咬字上需要夸張些。這段少女“回應”的演唱,在聲音造型上應是輕盈、彈跳的,歌者要唱出少女既興奮又緊張、羞澀的情緒。
3.第三段(哀求)
對應歌詞:(小伙子)外面深夜多寒冷,那冷風刺骨,那冷風刺骨;我的心已被凍僵,我的愛將熄滅,放我進來吧,放我吧,放我吧,放我進來吧!
第三段從明朗的A大調轉為憂郁忐忑的a小調,不協和的音程出現,以及平均連貫的八分音符演奏在極度焦急不安的音響氛圍中,小伙子急速轉變先前明朗、自信的情緒,伴隨門外刺骨的風苦苦哀求少女讓他進門,小伙子的身心將要隨之被凍僵。第三段開頭的間奏使用a小調短琶音,音樂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之后的演唱旋律與伴奏都為和聲小調,這段的音樂表現需要做得比較夸張。在演唱時要注意音色的變化,正如聲樂藝術美學的書中講道:“人聲的色彩還含有不同的情感因素,興高采烈的時候,音色就顯得明亮圓潤;怒不可遏的時候,音色就變得音促聲揚;悲痛欲絕的時候,音色又顯得昏暗沉悶;深情贊美的時候,音色就變得柔和輕快等。”在這段音樂中小伙子遭到拒絕后的情緒是悲傷憂郁的,音色就沒有第一段那么明朗、圓潤,歌者的音色要灰暗沉悶,略帶失落的情緒。緊接之后的長句表達小伙子先是向少女“訴苦”,表達對她忠誠不渝的仰慕之情,而后用“苦苦哀求”的語氣重復演唱多次“?ffne mir”,希望能打動少女的心,把門打開。
4.第四段(回絕)
對應歌詞:(姑娘)熄滅吧,熄滅吧你的愛,讓它熄滅吧,讓它永遠熄滅,回家吧,上床睡吧,晚安,朋友,明天見,明天見,明天見,朋友!
最后一段又回到了A大調上,輪到姑娘再次對小伙子回應,這次姑娘對小伙子表示拒絕。演唱部分(64小節)從正拍開始,重復演唱“Lass sie l?schen nur”表現出姑娘回絕的語氣更加堅定,而堅定中也略帶俏皮。這段鋼琴間奏(67~68小節)右手的演奏和弦去掉了跳音,變成完整的一拍,使伴奏的音響效果更加豐滿,歌者的演唱與伴奏更融為一體。緊接著隨后的長句中規整的八分音符鋼琴伴奏流動般地推動著演唱的情緒(譜例8),歌者的音色是明亮的、活潑的、輕快的,表現出少女的俏皮和機靈地回絕小伙子的“苦苦哀求”。結尾前的3個“Gute Nacht”的演唱,在情緒上的表現是不同的,結束了這首詼諧幽默的藝術歌曲。
《徒勞小夜曲》是一首質樸、幽默、朝氣蓬勃的藝術歌曲,是勃拉姆斯運用德國下萊茵區的民歌改編而成的。這首歌曲采用分節歌的形式,速度中速偏快,且旋律簡單、明朗,圓舞曲的節奏型,讓歌曲更加活潑。歌詞以小伙子和姑娘對話的內容呈現,作曲家巧妙地運用了音樂旋律,塑造出了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運用和聲、調性的變換,把人物情緒復雜化,使人物形象的刻畫更加豐滿。勃拉姆斯的許多音樂作品都是速度偏慢,和聲織體復雜,音樂情緒憂郁、沉悶,這與他的生活、性格有關。這首《徒勞小夜曲》與勃拉姆斯其他藝術歌曲風格相反,透露出來的是詼諧幽默、俏皮。我們從中能看到勃拉姆斯幽默、開朗的一面。
歌者在演唱這首《徒勞小夜曲》時,應對歌曲的音樂形象進行分析,體會作曲家賦予這首歌曲的音樂內涵,使理性和感性得到統一,從而在演唱時達到聲情并茂。鋼琴伴奏作為藝術歌曲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歌者的配合也要默契統一,只有這樣,才能讓聽者感受到藝術歌曲中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