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中心醫院,廣東 汕頭 515031
神經根型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疾患,可引起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惡心等,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嚴重困擾,西藥治療本病具有起效快、效果良好、用藥方便等優勢,但其不良反應多,且治標不治本[1]。近年來,中醫學在頸椎病治療方面的獨特優勢越來越受臨床關注,且治療方法較多,如中藥熱敷法、按摩、針刺、中藥內服等,其中中藥熱敷法、按摩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治療作用更為直接[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神經根型頸椎病(血瘀氣滯證)患者60例,分組觀察不同治療方法對患者臨床癥狀及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我院神經根型頸椎病(血瘀氣滯證)患者60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其中女12例,男18例;年齡34~60歲,平均(46.71±5.27)歲;病程4個月至8年,平均(4.26±1.18)年。研究組30例,其中女14例,男16例;年齡35~60歲,平均(47.43±5.13)歲;病程4個月至9年,平均(4.51±1.34)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3]中相關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分型為血瘀氣滯證;對本研究藥物無禁忌;年齡≤60歲;患者知曉本研究,自愿加入。
1.2.2 排除標準 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骨質疏松癥患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藥治療:七葉皂苷鈉(重慶華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4017,規格:5 mg)0.1~0.4 mg/(kg·d)+5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次/d;口服甲鈷胺(北京春風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28,規格:0.5 mg),0.5 mg/次,3次/d;并給予頭頸間斷牽引。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子午流注穴位按摩聯合活血祛瘀方治療。①活血祛瘀方:威靈仙30 g,川烏30 g,青風藤30 g,雞血藤30 g,白芍30 g。將上述中藥制成中藥藥包,放入蒸鍋內加熱至約65 ℃后放入布袋內,放置于患者頸肩部試溫,以患者能耐受為宜,隨后緊貼患者患處皮膚來回反復移動藥包,力度由輕到重,速度由快到慢,注意力度不宜過大,3~5 min后將藥包敷在患者頸肩,直至余溫消散后取下,1次/d。②子午流注穴位按摩:中藥熱敷30 min后進行按摩。主穴:參照子午流注時辰表,所開穴取膀胱經所開的五俞穴,計算出相應時干支,在對應時間進行治療;次穴:阿是、手三里、外關、天宗、曲池、肩井、大椎、天柱、風池。首先常規按摩患者頸肩背部肌肉,反復3~5遍,隨后以拇指按揉法按摩所選穴位,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時間15 min左右,1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2個月。
1.4 療效判定[4]治愈: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95%,工作及生活恢復正常;顯效:頸、肢體功能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95%;有效:頸、肢體功能好轉,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5%~69%;無效:未達以上標準。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②治療前、療程結束后中醫證候積分,包括頸項疼痛、上肢麻木、舌質淡紅,采用4級評分法[5],0、1、2、3分表示無、輕微、中度、重度。③治療前、療程結束后頸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分別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OA)頸椎系統[6]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8]評估,其中JOA評分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度及膀胱功能,分值范圍0~29分,得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好;VAS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感越明顯;SF-36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健康狀況、情感職能4個維度,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2.1 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頸項疼痛、上肢麻木、舌質淡紅積分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2.3 頸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研究JOA、VAS、SF-36分值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分值均較治療前改善,且研究組JOA、SF-36分值較對照組高,VAS分值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對比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頸椎病發病率逐漸升高,并逐漸趨于年輕化,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約占全部頸椎病或者的61%~71%,采用七葉皂苷鈉、甲鈷胺等西藥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靜脈回流障礙及末梢神經障礙,具有減輕組織水腫、營養神經等作用,可迅速緩解患者頸肩疼痛等癥狀[9]。但西藥治療難以從根本上改善機體內環境,遠期療效不佳。
中醫學將神經根型頸椎病歸屬于“痹癥”范疇,活血行氣、舒筋通絡、散寒止痛為其主要治療原則。子午流注穴位按摩法的特色在于按時取穴,該按摩方法以中醫學“天人相應”為整體觀念,認為人體十二經脈與每日十二個時辰相對應,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以天為循環,進行按摩時的時辰對應所注氣血的經脈,即為需要按摩的主經,穴位則為主穴,刺激主穴以提高其主治功能,從而增強療效。楊萍等[10]報道,子午流注穴位按摩可疏通經絡,痛則不通,從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治療效果良好。此外,任喜榮等[11]研究表明,活血祛瘀方熱敷,可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可有效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療程結束后頸項疼痛、上肢麻木、舌質淡紅積分均低于對照組,JOA分值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聯合子午流注穴位按摩與活血祛瘀方能進一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頸椎功能。中藥熱敷可直接作用于患處,熱效應有助于促進局部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且能使患處毛孔充分打開,中藥離子可透過皮膚表層直達組織深處,發揮藥效[12]。中藥熱敷后或者頸肩部處于松弛狀態,此時施行子午流注穴位按摩,利用手法作用于機體相應部位,可進一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無菌炎癥的吸收、松散局部粘連纖維、調動機體抗疾病能力,從而發揮治療作用[13]。因此,加用子午流注穴位按摩與活血祛瘀方熱敷,能顯著增強療效。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療程結束后VAS分值低于對照組,SF-36分值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子午流注穴位按摩與活血祛瘀方聯合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有效改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神經根型頸椎病(血瘀氣滯證)患者采用中西結合方法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頸椎功能,減輕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質量,顯著增強療效,具有較高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