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中醫(yī)院肝膽脾胃科,河南 開封 475000
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腹脹、腹瀉、大便性狀改變等,且女性多于男性,臨床上根據大便性狀的不同將其分成三種類型,即腹瀉型、便秘型、腹瀉便秘交替型,其中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在臨床上較為常見[1]。目前臨床上尚無特效藥物治療該病,常采用對癥治療,但停藥后復發(fā)率較高。中醫(yī)認為該病的發(fā)生主要是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等造成脾功能失調所致,治療以調肝理脾胃為主[2]。筆者觀察42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用白術芍藥加減聯(lián)合針刺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8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32~59歲,平均年齡(45.13±3.79)歲;病程1個月至3年,平均病程(1.39±0.78)年。觀察組男18例,女25例;年齡31~60歲,平均年齡(46.76±3.14)歲;病程2個月至3年,平均病程(1.46±0.92)年。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中醫(yī)符合《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中泄瀉肝郁脾虛證相關診斷標準[3],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瀉、腹痛癥狀,且瀉后疼痛程度有所減輕,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當情志不暢時發(fā)病或病情加重,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脈搏弦細;②西醫(yī)符合《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III診斷標準》中診斷標準[4];③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異常者;②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③近期服用其他藥物治療者;④存在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精神性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針刺治療,于針刺前告知患者將膀胱排盡,取仰臥位,選擇百會、關元、足三里、太沖、天樞、期門、大腸俞、上巨虛、公孫、大陵穴位進行針刺,選用一次性針灸針(廠家:衡水海眾醫(yī)療器械商貿有限公司,型號:0.25 mm×25 mm)實施針刺,待進針得氣后,在天樞、足三里、公孫穴位施以3~5次的提插補法,大陵、期門穴位予以3~5次的提插瀉法,其余穴位均實施補平瀉法3~5次,留針時間為30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白術芍藥散加減治療。白術芍藥散加減:炒白術、白芍各20 g,防風10 g,陳皮12 g,甘草6 g。疼痛嚴重者白芍增至30 g;久泄不愈且存在疲倦乏力者,加入黨參20 g,炒升麻15 g;肝郁癥狀明顯者加柴胡、香附各15 g;脘痞且舌苔白膩者加厚樸15 g,蒼術10 g;舌苔黃膩者給予黃連6 g,木香10 g;消化不良者加山楂、神曲各15 g;小便不利者車前子10 g,滑石15 g;水濕下注者加車前子10 g,茯苓15 g;久泄脾虛者加山藥、補骨脂、肉豆蔻各15 g。上藥物水煎服,1劑/d,分兩次服用。治療時間為21d。
1.4 評價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將大便次數、性狀、腹痛程度、腹脹情況按照0~3級評分,0級表示正常,1級表示輕度,2級表示中度,3級表示重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5]。②臨床療效:腹痛、腹部不適癥狀消失,療效指數為100%,大便次數、性狀正常為痊愈;大便次數為2~3次/d,幾乎成形,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在75%~99%之間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大便次數及性狀有所改善,療效指數在30%~74%之間為有效;未符合以上標準或病情加重為無效。療效指數=(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100%[5]。

2.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是臨床常見病,西醫(yī)認為該病的產生可能與胃腸動力紊亂、內臟的敏感性較高等因素有關,臨床治療以改善胃腸動力、降低內臟的敏感性等為主,但效果不佳[6]。中醫(yī)則將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歸屬為“泄瀉”、“痛瀉”范疇,認為該病與肝脾功能失調、胃腸升降異常有關,治療以調理肝脾為主,其效果較為理想[7]。
本研究采用藥物與針刺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雖然兩種治療方式雖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可取長補短,提高治療效果[8]。本研究所選取的穴位中關元可調理腸腑,天樞可治療腹痛、腹瀉等胃腸疾病,太沖具有清肝瀉火的作用,諸穴合用可調肝理脾,助運止瀉[9-10]。白術芍藥散是治療腹瀉、腹痛的常用藥方,其方中的炒白術可補中益氣、止瀉,陳皮可輔助白術起到健脾燥濕的作用,諸藥合用可調理肝脾、止瀉止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證患者在實施針刺治療的同時予以白術芍藥散加減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