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臺前縣人民醫院, 河南 臺前 457600
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心內科常見的疾病[1],臨床發病率較高,若不及時治療,將引發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2],導致患者心肌細胞嚴重缺氧[3],加重患者的病情。針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臨床常采用西醫藥物進行治療,如呋塞米、阿司匹林、地高辛、依那普利等,但大量的臨床實踐數據表明,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對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存在差異[4],西醫藥物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療效不能令臨床滿意。筆者選擇60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間我院接收并治療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臨床判定標準[5];②符合《中醫內科學》中關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醫學診斷標準,并確診為“胸痹”“心悸”[6];③符合呋塞米、阿司匹林、地高辛、依那普利治療適應癥者;④符合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適應癥者;⑤對本次研究知情,表示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有精神類疾病家族史及個人史者;③存在明顯溝通者。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對照組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63~79歲,平均年齡(66.35±0.57)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5.42±0.12)年。試驗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65~81歲,平均年齡為(66.37±0.59)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5.39±0.23)年。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藥物治療:①利尿采用蘇州第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呋塞米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1443;規格:20 mg)進行治療,口服,20 mg/次,1次/d。②抑制血小板聚集采用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生產的阿司匹林腸溶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3933)進行治療,口服,100 mg/次,1次/d。③增加心肌收縮力采用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地高辛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0332)進行治療,口服,0.125 mg/次,1次/d。④降壓采用濟南利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馬來酸依那普利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6730)進行治療,口服,10 mg/次,2次/d。療程為4周。試驗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組方:川牛膝 30 g,茯苓、白芍、生姜、白術各15 g,炮附片、桃仁 、生地黃、柴胡 、紅花、當歸、枳殼 、川芎、赤芍、桔梗各10 g,炙甘草 6 g。將方劑正確配比后,加水700 mL,浸泡30 min,大火煮開后,轉為文火,煎煮30 min,取汁0.2 L,再次加水0.2 L,二次煎煮30 min,取汁0.2 L,每天早晚2次服用,1 劑/d。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采用《中醫癥候積分評價量表》進行評價,癥候包括心絞痛、心前區不適、心悸、乏力、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六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范圍為0~3分,評分越高,代表恢復越差。②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無效:患者心絞痛、心前區不適、心悸、乏力、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等癥狀積分減分率改善50%以下,臨床檢查提示心功能分級情況無改善或加重;有效:患者心絞痛、心前區不適、心悸、乏力、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等癥狀積分減分率改善50%到80%之間,臨床檢查提示心功能分級情況改善1級;顯效:患者心絞痛、心前區不適、心悸、乏力、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等癥狀積分減分率改善80%以上,臨床檢查提示心功能分級情況改善2級及以上[5]。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③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包括頭痛、胃腸道反應、面部潮紅、嗜睡。

2.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中醫證候積分為(4.06±1.1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33%(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常規組的26.67%(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注:與常規組比較,*P<0.05。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多伴隨心絞痛、心前區不適、心悸、乏力、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等癥狀,病情遷延不愈,生活質量下降,嚴重的情況下造成心源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如何采用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控制患者的病情,防止病情繼續惡化,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病情治愈,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
中醫認為,冠心病心力衰竭屬于“胸痹”“心悸”范疇,與邪壅襲心、氣血不通、供血不足等因素相關[7]。近年來,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在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得到一定的應用[5]。方劑中,白術、茯苓、白芍可健脾、利水、斂陰、燥濕;生姜、附片可溫化陽氣;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可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益氣;柴胡、枳殼可疏肝理氣;川牛膝可破瘀通經;桔梗開肺氣,引藥上行; 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溫補腎陽、強心利水之功效。本研究顯示,采用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及西藥治療的試驗組中醫癥候積分為(4.06±1.1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常規藥物呋塞米治療的(7.66±1.37)分,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優于對照組的63.33%;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及西藥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臨床效果及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