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延 田太和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其先進和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以能力為本位的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是政府以行業企業為驅動,制定通用的培訓包,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有較為完善且統一的職業能力評估辦法,對職業教育師資有嚴格的選聘制度。其對我國職業教育在“知識+技能”升學選拔、中高職銜接、師資隊伍建設、規范辦學等方面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一、澳大利亞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的特點
(一)職業資格證書框架
澳大利亞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每個產業、崗位都有相應的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全國通用。澳大利亞職業資格證書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文憑)、六級證書(高級文憑)等。政府法律規定,只有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才能從事相關職業工作。職業資格證書是求職者就業的必備條件,也是雇傭者被免除相應法律責任、確定求職者工作報酬的依據。
在澳大利亞教育體系中,1~6年級相當于小學教育,7~9年級相當于初中教育,10~12年級相當于高中教育。其中,11~12年級開設有職業教育培訓課程,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可取得相應職業的一級資格證書和二級資格證書。學生讀完12年級后,一部分升入大學,另一部分則進入TAFE(職業學院)。學生在TAFE(職業學院)學習期間可取得三級資格證書、四級資格證書、文憑(五級資格證書) 、高級文憑(六級資格證書)等。TAFE(職業學院)學業完成后,可選擇直接就業,也可升入普通大學繼續深造,其在TAFE(職業學院)的學歷,可折算成大學學分,為取得學位創造條件。
(二)職業教育培訓包
1997年,澳大利亞開發了全國統一且通用的職業教育培訓包。培訓包主要包括能力標準(能力單元)、資質(證書)框架和評估標準(評估細則)。
培訓包含有若干能力單元,每個能力單元都反映了行業所需要的能力標準,描述了符合工作需要的專業技能、知識和態度。能力單元是對學習者進行質量評價的尺度,也是進行相應專業課程開發的基礎。
培訓包含有一系列專業或專業方向上不同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規定了不同等級資格證書所對應的能力單元組合。對每一個專業或專業方向上的資格等級,都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能力要求、就業崗位及教學參考時數等。
培訓包還包括對能力標準的評估考核方法及其條件。這使得所有的能力評估都能以公正、平等和一致的方式開展,達到所要求的標準。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培訓包由政府頒布,是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制度的官方文件和教學法規,是澳大利亞公立和私立注冊培訓機構包括TAFE(職業學院)開展職業教育的依據。
(三)職業教育管理架構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由聯邦政府負責管理。聯邦政府成立有各產業的領導者和政府的高級官員組成的產業與技能委員會。產業與技能委員會為澳大利亞政府提供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政策建議,使職業教育與培訓系統能聽到來自產業的聲音,確保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產業所需的、為工作做好準備的人。
產業與技能委員會負責培訓包開發,其通常委托技能服務組織及各個產業咨詢委員會具體實施。培訓包每3—5年修訂一次,保證其符合行業發展的需要。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還成立有技能質量管理局,負責監督、抽查、稽查職業教育及培訓機構的辦學規范和教育質量。技能質量管理局每3年都要對職業教育及培訓機構進行一次稽查。稽查結果在技能質量管理局網站公布。
(四)職業能力評估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對學生的能力評估非常重視。不管學生的能力是如何取得的,只要通過了評估,就證明其有了這個能力。
能力評估按照培訓包規定的評估標準,對每個單元進行單獨評估。評估范圍包括5項:執行任務的技能;任務管理的技能;應急管理、解決問題的技能;團隊工作的技能;轉換崗位的技能。
評估教師需要知道如何評估,這需參加專題培訓。評估教師根據單元能力標準和評估范圍來設計合適的評估工具,用來檢測評估學生是否具有這個能力。評估工具通常包括問題、活動設計和環境、條件要求設計兩個部分。
能力評估通常要有兩位教師參加,一位具有考評資格,一位具有專業資格。評估的方式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直接觀察,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中操作;二是提問題,口頭或書面提問;三是第三方反饋,由客戶、實習公司評價;四是角色扮演,模擬在危險或不宜實現的環境下操作;五是看檔案記錄,認可以前的經歷。
評估的結果要進行反饋。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已經達到標準,已具備這個能力;另一種是尚未達到標準,還沒有具備這個能力。對后者還要反饋為什么,正確的是什么,以及還需要如何去做等。
(五)職業教育師資
澳大利亞TAFE(職業學院)的教師有專職和兼職兩種,入職選聘的標準都一樣。入職教師要求有規定的相關專業文憑和教師資格證書;有相應的四級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工藝性較強的專業還要求有3—5年行業工作經歷。除此之外,教師入職還必須要到警察署開具無暴力、無虐待未成年人記錄的證明。專兼職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較好地解決了因專業轉換所導致的師資不足的問題。
澳大利亞政府要求職業教育教師每年都要參加培訓。除參加各種講座、會議、新技術及校本培訓外,還必須經常或定期去業界工作。教師到企業工作的工資等由企業負擔。
(六)產教融合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由產業主導。產業與技能委員會主要由各個產業的領導者組成,確保產業引領職業教育前進,使職業教育始終能趕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培訓包由產業與技能委員會負責開發,教什么內容、達到什么標準是產業決定的,如何教、如何學才是學校和培訓機構的事。產業根據市場變化和企業要求確定職業教育接受者應具有的素質和技能,保證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和現實性;學校和培訓機構把產業的要求細化和具體化為可操作的課程和教學模式,保證達到產業要求的能力標準。
澳大利亞TAFE(職業學院)除自身擁有規模可觀的校辦實訓基地和實訓資源外,還與眾多企業有廣泛而深入的合作。許多專業(如護理專業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要到企業去進行實習;也有相當部分學生本身就是來自企業一線的工人。澳大利亞職業教育也有學徒制培養,學校把一些專業(如電工、管道工等)的學生送到企業,指定師傅指導,參與實際工作。學生每天都要記錄工作情況,并上報學校。
二、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
(一)統一的職業能力及評估標準,能使“知識+技能”升學選拔真正實現
澳大利亞的職業能力標準及評估標準全國統一,這保證了在不同TAFE(職業學院)或培訓機構取得的職業資格所達到的相應能力水平是一樣的。我們的職業教育對學生的能力培養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學生畢業時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這給企業用人選聘和升學選拔帶來諸多困難。如果我們職業學校的學生,在畢業時都有一個統一標準的專業技能成績,則不僅能使企業選聘用人的質量得到保證,“知識+技能”的升學選拔也容易實現。
(二)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框架,可使中高職銜接問題迎刃而解
澳大利亞職業資格證書框架的建立,使職業能力與職業資格一一對應,且同一職業自成體系。這使得不同國籍、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學習背景的人,只要有相同的職業資格,有共同的需求,就可集合在同一課堂學習相同的能力單元內容。避免了課堂上由于學生程度差異較大,出現不好管、不好教的問題。中職學校的學生,如果畢業時都能有一個通用的、權威的技能證書或技能成績,那困擾我們的中高職銜接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三)政府要加大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稽查力度,確保辦學規范和質量
澳大利亞也存在著職業教育及職業培訓機構特別是一些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為招生發布虛假信息,為賺錢縮短培訓學時,聘請不合格師資甚至詐騙學生學費的事情。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對職業教育及培訓機構的辦學和質量的監督比較嚴格,定期組織專家進行稽查,稽查結果公開,對不合規、不合格的予以處罰。目前,我國職業學校整體數量偏多,一些職業學校特別是一些民辦職業學校辦學能力和水平偏弱。招生虛假宣傳,教學偷工減料,騙取學生學費,敗壞職業教育聲譽的事情時有發生。政府應建立嚴格的職業教育稽查制度,加大對職業學校的檢查和處罰力度,確保所有職業學校依法依規辦學,保證培養質量。
(四)不斷提升教師能力水平和職業精神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教師要經常參加培訓、回到企業工作,以保持其知識、技能水平與行業發展同步,培養的學生符合企業需要。近些年來,我國對職業院校教師實施了國培、省培計劃,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同時,為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了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實施了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項目。總體來看,一些學校還存在著教師參加培訓和到企業實踐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政府應建立有約束力的職業院校教師培訓、企業實踐等制度,確保專業教師實踐能力不斷提升,跟上行業產業發展步伐。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教學秉承開放包容的師生關系。教師喜歡互動的課堂,喜歡學生隨時提問,否則教師會認為學生沒有認真聽講,覺得他的講課無趣。反觀我們的課堂,很多時候,臺上教師滔滔不絕,底下學生鴉雀無聲。這樣的教學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的有效性。
(五)明確宗旨和目標,使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澳大利亞讀職業教育的學生也多是弱勢群體。職業教育在工人社區、農業區比較受歡迎,中產階級以上家庭的孩子很少去上職業學校;職業學校中,身體殘疾、心理健康有問題、性格較弱的學生占有一定的比例;還有一些是在高中階段就不喜歡學習,不喜歡上課,調皮搗蛋的學生。我們職業院校的學生也是招生選拔考試中學業成績弱勢的群體,不少學生來自農村、貧困、單親等家庭。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生源差,而是要明確職業教育的宗旨、職業教育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培養目標,立足學生實際,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每個學生提供人生出彩的機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六)學習借鑒要注重更新理念,不應照搬模式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很注重學習德國“雙元制” 、新加坡“教學工廠”、美國“社區學院”和澳大利亞“能力本位”等,但總體效果不盡如人意。澳大利亞以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特點我們雖然耳熟能詳,但在借鑒時仍然不能照搬模式,不注重理念學習。由于國情不同,照搬來的模式容易出現走樣、變形,甚至造成混亂。在學習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時,我們要先進行頂層設計、體系設計,不能支離破碎,各取所需;要注重學習其先進的理念,結合國情、省情、校情、學情,這樣才能讓先進的職業教育模式在我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