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格·索洛(Craig Mellow)
繼美國共享出行公司Lyft(LYFT)上市之后,硅谷的明星初創公司們對于是否跟進語焉不詳。但中國的“獨角獸”們(估值不低于10億美元)就沒有那么扭捏。去年,至少有八家中國公司通過在香港或者美國IPO(首次公開募股)募集到超過10億美元,為投資者進入中國生機勃勃的市場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但有一個問題:幾乎所有這些IPO企業后來的表現都不算好。截至5月31日,手機制造商小米 (01810.HK)的股價已較發行價累計下跌約44%。小米IPO規模為47億美元。外賣服務公司美團點評(Meituan Dianping,MPNGF)自IPO募資42億美元以來,股價下跌超過12%。
問題的一部分原因在于IPO時機。這些公司原本希望利用2017年中國市場的興旺勢頭為自己融資,卻反而遭遇了2018年的低迷局面。盡管今年中國市場信心有所改善,投資者卻仍然非常謹慎。“我認為市場目前是相當理性的。”馬修斯中國基金(Matthews China Fund)首席經理安德魯·馬托克(Andrew Mattock)說,“我們不知道這些公司何時或者是否將會盈利。”
美國科技行業正沉浸在私募資金的垂青之中,這使得初創公司能夠在上市之前享有更長的孵化期。馬托克說,中國則完全不同。五年前經濟處于高峰時,一批風險投資者蜂擁而至。現在他們想要退出,有些甚至是提前退出。“這些公司沒有哪家產生營業利潤,甚至連毛利也沒有。”負責資產管理公司Guinness Atkinson亞洲基金業務的埃德蒙·哈里斯(Edmund Harriss)說。(Lyft也尚未盈利,但去年錄得9.13億美元毛利潤。)
比起更加成熟的經濟體,中國新興經濟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變化也更快,因此市場機遇轉瞬即逝。哈里斯指出,競爭對手華為的崛起給小米帶來了巨大沖擊。與此同時,中國兩大領先巨頭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BABA)和騰訊控股(Tencent Holdings,700.HK)使競爭變得更加白熱化。這兩家公司的影響力遍布整個科技行業。“阿里巴巴或者騰訊都有足以壓制幾乎任何一家公司的巨大潛力。”哥倫比亞新興市場基金(Columbia Emerging Markets Fund)的投資組合經理Young Kim說。
美團點評也許就面臨著這樣的處境。隨著阿里巴巴擴大食品外賣業務規模,美團點評上市后的前景變得暗淡下來。2018年唯一一家滿足投資者期待的中國科技公司是騰訊音樂(Tencent Music Entertainment Group,TME)。自去年12月在紐交所上市并募集到11億美元以來,公司股價已經大漲近三分之一(編者注:然而,5月31日騰訊音樂股價跌至13.24美元,已接近發行價)。
更具吸引力的中國公司IPO有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網絡出行行業領跑者滴滴出行(Didi Chuxing)和社交媒體巨頭字節跳動(Bytedance,編者注:旗下產品包括今日頭條、抖音、火山視頻等)都被認為正在準備上市。兩家公司的估值分別達到大約650億美元和750億美元。緊隨其后的高估值公司還有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私募股權投資者給這家公司估值1500億美元。螞蟻金服去年夏天就曾準備IPO,但最終選擇了繼續等待,而這可能是明智的。“今年準備上市的一些公司要更加成熟。”Kim說。
此外,中國政府已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增加“科創板”。根據瑞銀(UBS)統計,大約有50家規模較小的公司等待著在那里掛牌上市。只有勇敢的投資者才需要申請。
盡管有兩家占據主導地位的公司,但中國的新經濟可能比歐美更接近美國科技行業聲稱欣賞的那種顛覆性、超強競爭性的模式。不過,市場的起伏對投資者而言是一種挑戰。“我們對中國的市場環境感到相當興奮。”安德魯·馬托克說,“最大的風險在于是否選對股票。”
(翻譯:易南;《巴倫》2019年4月5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