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魯特(Al Root)
在美國密歇根州羅徹斯特山市——發那科公司(Fanuc,6954.日本)位于底特律以北約40分鐘車程的機器人訓練基地里,巨大的黃色金屬臂安靜地完成著各式各樣的任務。例如,給汽車裝上擋風玻璃、堆疊箱子,以及將容器中隨機倒出的紅色和綠色藥片歸類。
然后,一個大象大小的機器人拎起一輛紅色起亞小轎車,像兒童拿玩具似的旋轉它。“這是我們這兒最大的機器人。”工廠經理邁克·艾斯特斯(Mike Estes)解釋道。
眼前的場面令人瞠目結舌,在機器人自動化的今天,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機器人強壯的力量,而是它們發達的大腦:新應用程序、新軟件,以及使機器人更高效、更多功能的互聯技術。
在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GM)遍布全球的工廠中,共有3萬個機器人,其中1.3萬個已實現互聯。每天,這些機器人將操作數據上傳至云端。通用汽車利用這些數據對其機器設備進行預測性維護,以改善工廠的正常運行時間。
生產商與其市場占有率

“正常運行時間上哪怕1個百分點的提升都意義非凡。”通用汽車全球制造工程整合總監丹·格里沙伯(Dan Grieshaber)說,“第一個月使用數據分析,我們就得到了7個百分點的提升。這可是一大筆錢。”
科技的發展使得機器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在發那科工廠分揀紅色和綠色藥片的過程,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導。機器可以自己識別顏色,還能對物體位置和變化的環境做出反饋,這在以前是無法實現的。協作機器人(Cobots)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細分市場。這些相對小型的機器人和人類一起工作,它們價格更低,更易編程,并吸引了那些過去從未考慮過機器人自動化的小企業。
這些新的技術成為了制造業大咖口中新工業革命的一部分,這次革命將使機器人自動化被更廣泛的客戶群所接受。事實上,爆發式增長已經開始。過去5年,機器人交付量平均年增19%,而在之前的20年,平均年增長率僅有5%。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主要的機器人制造商那里有很多機會可循。發那科是全球最大的一家。其他大型生產商包括ABB集團(ABB)、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6506.日本)和庫卡(Kuka,KU2.德國)。2015年,位于波士頓的半導體生產商泰瑞達(Teradyne,TER)以2.85億美元收購了優傲機器人公司(Universal Robots),對上述公司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在這五家公司中,泰瑞達最為引人注目。機器人業務只占其總銷售額的12%,但該業務卻在快速增長,投資者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種增長的價值。泰瑞達的市盈率為17.2倍,略高于其他沒有高增長業務的半導體企業。
泰瑞達的自動化業務在2018年帶來了2.61億美元的收入。金融機構KeyBanc的分析師韋斯頓·特威格(Weston Twigg)表示,協作機器人的業務規模在2021年將達到10億美元。這對于一家收入為21億美元的公司來說是個巨大的機會。
參考其他高速發展的工業企業和泰瑞達半導體同行的市盈率計算,泰瑞達的股價在未來幾年內很可能會翻倍。
《巴倫》對于ABB集團的股票行情也十分看好,因為該公司正在出售其增長較慢的電網基礎設施業務。剩下的部分是電氣化和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包括機器人技術。
當討論機器人行業的增長時,對于工廠工人的影響是個繞不開的話題。針對這個問題,一方認為,機器人自動化搶了一些人的飯碗,比如在新的職業培訓中遇到最大困難的那部分人。而另一方則認為,更高的生產效率將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每一個身處機器人行業的人都對這個話題深有感觸。使用機器人的公司很快指出,他們將機器人技術應用在了惡劣和危險的工作上,這些工作沒有機器人就很難完成。
ABB集團CEO尤里奇·斯佩斯霍夫(Ulrich Speisshofer)從另一種角度解讀了這場爭論:更好的制造商才會得到工作。那些機器人普及率高的經濟體,例如韓國、德國和日本,擁有健康的制造業,創造了就業機會。
滲透數據也指向了潛在的需求。為了把全球機器人使用密度提升至上述三個國家的水平,機器人行業需要輸送400萬到500萬的工業用機器人。按目前生產水平,這需要超過11年的時間才能生產完成(目前全世界機器人的數量大約是200萬)。
想想中國作為重要經濟力量崛起時,航空行業發生了什么。波音公司(Boeing)的未交付訂單從3年增至了7年。機器人行業也同樣如此。幸運的是,在機器人行業,對于泰瑞達和ABB集團的投資者來說,更高的增長和穩定的產業結構應該就足夠了。
(翻譯:米萱;《巴倫》2019年2月15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