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要:當今藝術風格多樣,將傳統水墨形式引入現代創作方法的藝術家比比皆是,本文主要通過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進行分析,以三個“和”來看中國水墨精神在現代的呈現。
關鍵詞:融“和”? ?協“和”? ?“和”粹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040-02
談及中國的文化精神,很難完整地概括出來,但尋其內在,各種精神所依托的不外乎是“貴和尚中”。其核心在于“和”,《說文》釋:“和,相應也”①。即與周圍的事物相協調、統一,符合“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②的評判標準。本文試圖通過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的淺析,用三個“和”來探討中國現代水墨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一、融“和”——水墨之外,兼容并蓄
唐代詩人李商隱較早提出“融和”一詞,在《為裴懿無私祭薛郎中文》中說到“靈臺委鑒,虛空融和”。正像“字如其人”一般,畫種的獨特韻味也包含著中國人貴和尚中的心態。水墨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方式,所形成的“古典韻味”延續至今,使大部分人談及水墨就與傳統相關聯。其實傳統水墨能夠在傳承中發展,與它可以適應社會的變化來完善自身密不可分,畢竟石濤說過“筆墨當隨時代”,可見時代性是我國從古至今一直提倡的,這便鑄就了中國水墨精神的融和性。
水墨畫在現代如何體現“融和”,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就能展示出來,從正面看會覺得它是一幅風景水墨,但看作品的背面才會發現,其實整個畫面并不是二維的水墨臨摹,而是一件三維構成的裝置作品,有水墨之意,卻無用筆之實。這一系列的作品靈感來源于徐冰在一次轉機過程中,發現機場辦公區毛玻璃后面透出一盆植物的剪影,這個畫面很像一幅水墨畫。而鄭板橋在題《雨后新笙圖屏風》中寫道:“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這就是著名的“依影畫竹”理論,與這個剪影成畫的效果不謀而合,借屏風透出竹子的剪影,形成一幅天然的畫作,這個方式影響了后來很多藝術創作。
正如裝置藝術進入到中國后一直在尋求立足點一樣,水墨作為貫穿中化文明的繪畫表現形式,融入到現代裝置中來,既是裝置藝術本土化的有力條件,也是水墨創新的極好方法。
二、協“和”——妙悟自然,窮其造化
“協,眾之同和也”③即協調的意思,是一種“君子和而不同”的相適感,在吸取其他藝術特點的同時,融入自身發展,努力追求整體的和諧。
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不光在探尋中國傳統水墨畫與現代藝術的關系,也在探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即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唐之前的中國畫以再現表象為主流,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們感覺到這些畫作雖然有自然形象之美,但漠視了同為大自然一部分的作者自身的存在,于是有意識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受,著力于表現意象。意象者,大自然之精神及主觀胸臆是也。④在作品《背后的故事-10-自然之沉思》中,徐冰將二維畫面與三維空間結合,不用固定光源,而使用自然光,作品在一日之內會隨時間的變化呈現不同效果,更真實地反映自然光線的變化,材料屬于就地取材,使之天然入畫,與畫中的山水融為一體。正面觀看由于借助了真實的樹木,所以水墨里還有青綠色彩呈現,植物、光影的天然性與創作的人為性顯得十分和諧。
中國人崇尚的“和諧觀”,至遲在漢代就已發育成熟了,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成為了一種深入中國人內心的有機體。和諧一向都是以差異為基礎的,徐冰將通過差異性找到對立聯系、在融合滲透的過程中達到和諧。
與自然相和諧是“妙悟自然、窮極造化”的繪畫追求,在徐冰對傳統水墨的發展中,還考慮到了空間的協調性。若材料離玻璃太近,則畫面太實,所以在創作這一系列作品時,虛實相稱,材料的位置并不在一個平面。將樹枝、報紙、燈管的位置擺放遠近不同,才營造出了正面的意境之美。“背后的故事”并非用繪畫完成,卻在中國畫的特征和原理層面,用當代藝術的形式,成功的重構出中國繪畫的精神,打破了人們對中國畫的既有認知。它告訴我們,中國山水畫的實質并非那些流傳下來的物化的墨色與筆法,而只可存在于活生生的精神交流的瞬間,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亦是如此。⑤
三、“和”粹——簡而化之,純一不雜
《戴恭簡公墓志銘》曾寫:“公德性和粹,中耿耿,不茍合”。“和粹”即純粹之意,同貝侖森所形容的“歐洲藝術是利益分割的戰場”⑥不同,中國的藝術更追求對自身情感的表達。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談及:“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生活”。這使得中國人對抽象科學完全沒興趣,因為心靈和感受不參與這些領域,任何與心靈和感受無關的事情,比如統計報表,很多中國人都感到厭惡。⑦所以水墨意境所傳達的“有我”“無我”便是作者借物抒情的表達方式。
中國水墨崇尚的純粹即簡潔。以徐冰仿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為例,原作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淡淡的墨色,又帶有通透感,遠處的山則墨色稍重,林中的葉子、苔蘚墨色最重,但用筆利落無纏連,醒目自然。整個畫幅雖長,但簡潔明了,空靈幽邃。徐冰在對這件作品進行裝置創作時,主要運用了麻絲、干枯植物、宣紙、魚線等生活中的現成物。從正面看,完全不失水墨的意境,但背面呈現給觀者的時候,原本長披麻皴的灑脫、精煉卻需要大量的麻線、樹葉才能營造出山的形制,背后的復雜是為了更能還原出畫面意境。在現代創作中,即便表面可以傳達出形制的相似性,但用筆背后的意境還是存在差異的,徐冰將正面、背面全部展現出來也是為了讓觀者可以透過一些表面的現象,去探求其背后的內涵。所以簡易也好、復雜也罷,傳統水墨和裝置的再現都是為了借物抒情,表達自己希望觀者看到背后含義的希冀。
而這種藝術效果的呈現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傳統水墨精神的“逸格”,整個民族文化追求的是道家“無為”的精神境地。也是在現代藝術形式爆炸增長的同時,水墨畫仍有立足之地的重要原因。
四、結語
“和”是萬物昌盛,生生不已的內在根據。⑧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精神傳承的持續追求。本文通過徐冰的裝置藝術對傳統文化的全新表達進行淺析,從傳統繪畫的二維表現方式到現代裝置的三維構成,從追求物我相融的精神追求到現代將自然場景與畫作結合。雖然現代裝置藝術想要表現水墨山水的空靈意境,其背后的裝置材料極多、表現復雜,與原本畫作的灑脫形成了鮮明對比,具有筆墨之外的神韻。
在歷史長河的不斷演進之中,現代社會同古代生活方式已出現了巨大的差別,徐冰等藝術家在引入新的藝術方式的同時也融入了傳統繪畫的特點,對水墨的傳承起到了推動作用。《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在德國、英國等國家都有呈現,畢竟,中國畫的表現手段和形式語言必須隨時代變化才能永保其畫中的生命,此即古人“變則通久,通則不乏”之意。⑨
注釋:
①[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版,第26頁。
②張燕嬰譯注:《論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版,第87頁。
③[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第294頁。
④張恩光:《中國傳統水墨與當代視覺藝術》,《美術大觀》,2012年12期,第88頁。
⑤雅昌藝術網采訪徐冰專稿。
⑥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1月版,第27頁。
⑦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第25頁。
⑧張國慶:《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9頁。
⑨林木:《筆墨論》,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46頁。
參考文獻:
[1]張燕嬰.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林木.筆墨論[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
[4]張國慶.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5]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6]張恩光.中國傳統水墨與當代視覺藝術[J].美術大觀,2012,(12).
[7]張越.徐冰,背后的故事[J].中關村,2014,(02).
[8]夏可君.徐冰推介詞 徐冰的《背后的故事》:廢棄物與古典之不可思議的并顯[J].美術文獻,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