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霞
摘要:潮汕英歌舞被群眾譽為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驅邪的魔力,歷史悠久,群眾基礎濃厚,古樸、雄渾、威猛的英歌舞是廣東潮汕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漢族民間舞蹈。潮汕英歌舞包括了戲劇、舞蹈、武術等元素,具有強烈的潮汕民族文化特色。“武”和“舞”的融合,表現“力”與“勢”的藝術之美,體育與藝術相互交織,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展現出中國戰舞的氣勢磅礴和陽剛之美,弘揚了戰舞的尚武精神。
關鍵詞:潮汕英歌舞? ?藝術? ?體育? ?文化凝聚力
中圖分類號:J72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068-02
在當代文化相互滲透中,體育與藝術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體育與藝術的結合下感受豐富的美學力量,力與美的交織給予創造者極高的創造力。在文化譜系下“體育”與“藝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在實質上把身體作為一種承載工具。一切的體育運動和藝術創作都離不開身體,都是身體的呈現、感知和最終歸宿。前者是一種感性的存在,也是人類挑戰自身極限的具體表象,后者著結合了感性與理性,善于抒情。本文以北京體育大學原創英歌舞《尚武·英歌》為例,淺談體育與藝術的交織,根據專業的特點,結合我校的實際,將體育與藝術融合發展,分析體育與藝術的結合形式,探究其結合形式的美學價值,突出體育與藝術和諧美的魅力。
一、體育與藝術的交織——廣東潮汕英歌舞
潮汕英歌舞是漢族民間舞蹈體系下的重要分支,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英歌舞包括了戲劇、舞蹈、武術等元素,成為了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英歌舞通過拿著英歌槌一邊敲打,一邊組成不同的隊形和陣法,彰顯了極強的藝術張力和感染力。在以前主要是用于祭祀,也是在祈福儀式和游神活動中需要表演的舞蹈,在當地人的心目中還是平安、吉、驅邪、揚正的象征。《尚武·英歌》為純男子群舞,英歌舞中表演的舞者必須是成年男性,男性代表陽剛的力量,更能體現英歌舞古樸、壯美、陽剛的特點,女人、老人和小孩子是不能參與英歌舞的表演的。
英歌舞在表演形式上與廣場舞相同,廣場舞是居民自發地以健身為目的在廣場、院壩等開敞空間上進行的富有韻律的舞蹈,但是與普通的廣場舞不同的是英歌舞在本質上還是一項體育運動項目,英歌舞還發揮著其廣場健身功能。英歌舞舞者手持雙槌,將一系列的跨、跳、邁、蹲、對打等武術動作糅合起舞,運動強度較大,所以英歌舞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隨著廣場舞的推廣不斷發展,具有潮汕特色的英歌舞被創編成不同風格的套路組合,進行大力推廣和普及,充分的發揮英歌舞的健身功能。
體育與藝術融合教學新思想,打破了傳統體育教學的局限性,突出了體育的人文精神和綜合價值,全面培養發展才德兼備的綜合性人才。近年來,潮汕英歌舞的發展與傳承得到重視,有些學校組織了青少年英歌隊,潮汕普寧地區個別中小學組織開展英歌舞的表演競賽等項目活動,發揮學校體育的功能。學校教育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途徑,要把潮汕英歌舞的文化繼承發揚,就要重視青少年的培養,這是保護民族地區文化的重要舉措。只有更強的生命力,英歌舞才能有序健康成長,為潮汕英歌舞的發展和創新奠定基礎。
潮汕地區眾多民間傳統藝術流傳至今,英歌舞獨具魅力,廣為流傳,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英歌舞動作的灑脫陽剛、陣勢的英武震撼、音樂的熱情流暢,潮汕人的情感得以宣泄,昂揚的斗志得以抒發,凝聚團結的力量,與奧林匹克體育運動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使得英歌舞《尚武·英歌》在體育與藝術上有著本質上的共鳴,體現其舞蹈的主題,傳達團結的正能量。
二、英歌舞的歷史溯源——英歌舞《尚武·英歌》的創作契機
關于潮汕英歌舞的歷史溯源,有練武習藝說、秧歌傳入說、戲曲傳入說、祭孔儀式說和儺舞驅邪說,不同的歷史溯源對英歌舞《尚武·英歌》的創編有不同的啟發,其中練武習藝說和祭孔儀式說的文化背景為編創奠定了基礎。
其中練武習藝說的來源是舊時的潮汕地區有很多武館,但在清朝時期不允許百姓練武習藝,更不允許家里存放刀槍,所以武館常常遭到查封。百姓們將家里的棒棍演變為武器,將武術套路融入舞蹈之中。在不同地區的英歌舞中武術的步型都貫穿整個套路,英歌舞《尚武·英歌》根據不同風格的英歌舞風格,進行提煉、加工和創編,將武術元素融入其中。舞蹈中基本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坐盤、獨立、跪步、碎步及跳步等常見的武術步型。步型的靈活運用,隊形空間時而高時而低、動作時而跳、時而撲,同時配合武術表演中精、氣、神的狀態,音樂威嚴莊重,氣勢凜然,人與舞渾然融為一體,“武”和“舞”的融合,體育與藝術相互交織,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英歌槌在潮汕英歌舞中擔任不可缺少的角色,英歌槌其實本質上就是一根圓木棒,不同地區、流派的英歌槌顏色也不同。舞者雙手拿著英歌槌在著潮汕特色民樂中,一邊跳舞一邊用力敲擊英歌槌。英歌槌主要有兩種打法分別是交替直槌和橫槌,用藝術化的形式表現出武術武打的力量,表現出男子強悍的力量和英雄氣概。
祭孔儀式說的來源是在《潮陽縣志·舞制篇》中記載:“用舞生三十六人,左十八、右十八;左手執簽,右手秉翟。舞部用簇節二架,朱竿龍首銜五色線九節,舞長執之以為綴兆……。”英歌舞隊舞者一般呈雙數,舞蹈中的隊形也是不斷變化的,根據不同人數和雙打的要求,隊形可以從普通的隊形進行任意變換。英歌舞《尚武·英歌》中多為雙數對稱隊形,在雙打舞段、隊形穿插等對稱設計中貫穿了強烈的形式感。舞蹈的引子是以慢板英歌的形式,舞者背身呈圓形跪地俯身,領舞者站其圈中以祭祀的形式發展動作,外圍圓圈的演員相應領舞者的動機在空間上時高時低、時左時右,帶著有所追求、有所期待的情感發展動機,營造了古樸、莊重的氛圍。
舞蹈主題動作是指某一舞蹈形象的核心動作或貫穿動作,通過舞段的重復或再現,充分的表達主題思想和刻畫人物形象。在英歌舞中,敲打英歌槌的形式多樣,借此為發展動機發展舞蹈動作,使齊人敲打的動作在舞蹈中傳達團結、奮斗的力量。英歌舞《尚武·英歌》的創編突出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表現“力”與“勢”的藝術之美,展現出中國戰舞的氣勢磅礴和陽剛之美,弘揚了戰舞的尚武精神,體現了一種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剛將有力的品質,以此呈現出“海絲潮馨,英歌盛世”的和平欣榮局面。
三、在英歌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英歌舞是中華文化在潮汕地區碰撞融合的結晶,具有濃厚的潮汕地域特色。潮汕文化中對吉祥平安的祈求、對風調雨順的祈盼、勇敢奮發的精神在英歌舞中表達得淋漓盡致。英歌舞精神與體育精神具有異曲同工之質,英歌舞《尚武·英歌》將藝術之美與體育之博交織創編,突出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的精神。在英歌舞表演中無不體現潮汕人不屈不饒、頑強拼搏的群體精神,對這種精神的特別演繹實質上也是潮汕文化精神體現。英歌舞世代相傳,潮汕人拼搏的精神也世代相傳,《尚武·英歌》將民俗文化藝術化,以舞蹈的形式傳播潮汕文化,傳播勇于拼搏的精神,團結群眾的集體記憶,引起大眾的強烈的共鳴,同時具有了強烈的感召力。
潮汕英歌舞的文化凝聚力散發出感召力,在觀看英歌舞表演時身處海外的潮汕人身上會產生感情共鳴,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呼喚下,依附自己的文化認同,民族歸屬感油然而生,集體記憶從內心深處迸發,從而引起思鄉之情,對人們產生感召作用,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2019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中的節目《百獅賀喜報新春》,富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符號,將威風凜凜的大獅子與歡脫調皮的小獅子共聚春晚舞臺,一幅“百獅鬧春圖”呼之欲出。領舞者雙手持英歌槌起舞、武術表演的樁上醒獅、手持獅頭的舞獅,百獅共舞,舞蹈與武術同臺呈現,是體育與藝術結合的形式,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亨廷頓曾說“文化認同是決定一個國家敵友的核心要素”,其獨特的精髓是“長久延續的歷史文明,唯在后冷戰的世界,”文化同時擁有分裂和聚合的力量,從潮汕英歌舞中可以深切體會到這種力量,可想而知,中華文化的凝聚力量會多么強大。保護在自身環境下發展的文化,傳承具有獨特魅力的潮汕英歌舞,增強潮汕英歌舞的文化凝聚力。
參考文獻:
[1]許祝,吳雯.從潮汕英歌舞看中華文化凝聚力[J].法制博覽,2017,(16):67-68.
[2]陳惜娜,許若青,陳從樂.對廣東潮汕英歌舞發展探微[J].搏擊(武術科學),2013,10(09):78-80.
[3]梁山.廣東潮汕英歌舞的溯源探究與分析[J].音樂時空,2015,(1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