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永康
摘要:二胡曲《雪山魂塑》由我國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先生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作,此曲以流暢的旋律和恢弘的氣勢,自創作之初,就成為各大音樂會的經典曲目,被指定為2007年10月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決賽規定曲目。本文將從演奏角度,對全曲進行分析。
關鍵詞:征途? ?雪山? ?戰友? ?朝霞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011-02
二胡曲《雪山魂塑》由我國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先生創作。劉文金(1937-2013)是河北唐山人,祖籍安陽,1961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畢生致力于民族音樂的創作,他所創作的二胡作品如《三門峽暢想曲》《豫北敘事曲》《長城隨想》等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征。《雪山魂塑》這首作品是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作,于2006年7月完成初稿,2007年7月定稿,是一首帶有音畫性質的單樂章二胡協奏曲。
《雪山魂塑》共分為四個部分,征途,雪山,戰友,朝霞。本文將從演奏處理手法入手,對作品進行闡釋和解析。
第一部分:征途。這一部分共56小節,可分為三個段落,以G大調旋律開始,發展變化為E大調,再返回G大調結束。第1小節由莊嚴的鐘聲拉開了全曲的序幕,厚重且持續的低音瞬間將聽眾帶入炮聲隆隆,戰火紛飛的特殊年代。第8小節開始,鋼琴伴奏聲部以快速且連續的符點節奏向前推進,像是紅軍戰士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向前行進,律動感極強,繼而引出二胡聲部慷慨激昂的主旋律。作曲家在譜面上對二胡聲部旋律的首次呈現,標注了“充滿自信的”文字提示,所以要求二胡演奏員要以飽滿的熱情,來詮釋紅軍將士們的颯爽英姿與激昂的斗志。旋律中的四分音符,時值為連弓二分音符,以及連續分弓的八分音符,都需要用滿弓來演奏,右手一定要適合發力,使弓毛與琴弦緊密貼合,配以快速的弓頭,奏出扎實有力的連續長弓。并且在左手觸弦要肯定,需要做揉弦處理的音符,根據樂句的速度和情境,選擇頻率快且幅度深的揉弦方式,以此來表達紅軍將士們充滿自信心的狀態。
第二段E大調旋律的節奏型較為相似,仍然需要保持鏗鏘有力的運弓。演奏時要注意第21、22小節中,相同旋律在高低音區的重復時,做出強弱起伏的鮮明對比。演奏者可以在高音區加寬弓段,保持快速的連續中弓演奏,以此來加強力度。在內弦低音區縮短弓段,減小右手中指、無名指對弓毛的力度控制,以此來做弱化處理,同時左手指觸弦也要配合強弱變化,做出相應的力度變化。
第27小節旋律發展到征途部分的第三段,又重新回到了G大調。在這個樂段中前三十二后十六的節奏型使用的非常多,要求演奏者一定要明確不同時值與所用弓段的劃分,并隨著音符走向的高低起伏,做出相應的漸強或漸弱的力度變化。第31小節以三個音符為一個單位,做了由低音區向高音區的發展,第32小節中的做#f重音處理,之后隨著旋律走向做漸弱的力度變化。在進行類似密集的強弱變化旋律處理時,演奏者可以通過讀譜、唱譜來明確自己的處理方法,進而在譜面上標注好旋律變化趨勢,以及左右手所要注意的問題,再加以練習。在這一段中,第47-49小節的音程模進部分是演奏者需要多多練習的難點。左手指需要快速而準確的觸弦,以及右手由寬漸短的弓段變化,都需要區分開單獨進行練習,再逐漸完成雙手的配合,最終能夠順暢的完成這部分旋律的表達。
第二部分:雪山。這一部分由速度自由的二胡旋律展開,連續上行的八度模進,仿佛將一座座真實的雪山矗立在聽眾面前。紅軍將士們在如此惡劣的客觀自然條件下,仍然要克服種種壓力與困難,冒著生命危險繼續前進。演奏者必須通過扎實的運弓把每個音符的音頭做清晰和扎實,以此來表現紅軍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向前的革命意志品質。旋律發展至第68小節,出現這個段落的最高音d,并用強有力的顫弓奏四拍,仿佛描繪了將士們戰勝了一切困難,站在了雪山之巔時的欣喜和興奮。接下來是每分鐘44拍,速度相對穩定的心聲樂段,二胡聲部用連續的長弓,抒情的旋律來描繪將士們互相吐露心聲的畫面。在這一段D調旋律中,左手下滑音技巧用的比較多。如第73小節第3拍,第74小節第3拍以及第75小節第1拍均使用了這一技巧。這幾處旋律為一連弓演奏兩個八分音符,并且都是下行的走向,此時的下滑音處理,是高音觸弦手指在時值結束時,隨著把位的上移,順勢做出下滑音的效果,而非第二個低音觸弦手指主動去做下滑音。這樣的處理方法,可以使兩個音符之間的銜接更加細膩委婉。第84小節起出現了三次用顫弓演奏的連續下行的旋律,高音區向低音區的進行,外弦向內弦的過度,均表現了紅軍將士們身處在寒風瑟瑟的惡劣客觀環境中,他們不畏險阻、克服種種外在和內在的困難,繼續前行的感人場面。接下來轉入到速度為每分鐘128拍的D調快板,由第93小節開始,二胡旋律奏出了堅定的音符,好似吹響嘹亮的號角,號召著紅軍將士們在如此惡劣的客觀條件之下,依然要站起來,沖上去,頂著寒風冒著大雪,勇往直前。這一段旋律,演奏者可以使用短促而有爆發力的拉弓做弓頭,演奏每個樂句的第一個音符,來強化和突出高音區的張力,以此烘托出斗志昂揚的英雄形象。第105小節開始的音程模進,連續且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從內弦空弦低音區逐漸向外弦高音區挺進,好像表達了紅軍將士們前仆后繼、越戰越勇的革命風貌。樂曲第159小節開始使用了雙弦演奏法,右手用弓根將弓毛緊壓內弦,弓桿摩擦外弦發出雙弦的噪音,演奏者要隨著旋律音高走向,左右手分別做出相應的觸弦力度和運弓長短的變化,以此來達到強弱對比的鮮明變化。這一雙弦演奏技法,在二胡作品中并不多見,使用在《雪山魂塑》的這一段落,恰如其分的營造出了風雪交加的場面,再合適不過了。
第三部分:戰友。首先鋼琴伴奏聲部奏出了《十送紅軍》的音樂主題,二胡則以江西民歌的音調與鋼琴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描繪了紅軍將士們在甜美的夢境中對故土的思念之情。在這一段降B調慢板旋律中,左手下滑音的技巧運用得仍十分普遍,與第二部分中心聲樂段十分相似。如第177小節第4拍,又如第181小節第2拍都采用了這一技巧,這使得高低音之間的相連并不突兀。這一段中的強弱變化處理非常之多,作曲家在譜面上也標注非常的詳細。這需要演奏者在演奏之前,要做充足的案頭工作,進行仔細的讀譜、唱譜。在唱譜的過程中,把自己的二度創作,更為細致的處理標記在譜面上,進而在進行左右手配合訓練時,更加有的放矢的去選擇左右手不同的觸弦力度,揉弦頻率幅度以及運弓的長短區分和力度的變化。例如二胡旋律從第176小節第3拍開始做漸強處理,到第178小節第3拍結束,這里是樂句結尾處,必須做到音量漸弱,情感細膩委婉動聽,演奏者使用弓段一定要漸短力度輕,左手揉弦采用頻率慢幅度淺的方式,才可以完成預計的效果。
第四部分:朝霞。由鋼琴伴奏聲部奏出了江西山歌,曲調預示著黎明和曙光的即將來臨。二胡聲部由內弦空弦起,以五聲音階向上發展,仿佛是徐徐上升的太陽給大地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在二胡聲部第200小節時值的全音符時,鋼琴伴奏聲部配以積極向前推動的三連音節奏型,順勢發展變化為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主旋律。發展至第207小節二胡聲部變化為連續的三連音節奏型模進,旋律一次又一次的由低音區向高音區邁進。隨著音高走向,演奏者需要逐漸作出力度漸強的處理。到第211小節,逐漸加寬弓段使用滿弓演奏做漸慢處理,第212小節使用顫弓演奏的全音符預示著革命的勝利即將到來。隨著旋律的推進與發展,情緒越來越激昂,氣氛越來越熱烈,直至第226小節突慢,二胡旋律再次奏出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旋律主題。在短短幾小節的深情慢板后,進入了最后一段快板。這一段快板對演奏者要求較高,左手換把要做的清晰利落,音準無誤,右手內外換弦、換弓都必須扎實肯定。尤其是第237小節開始的音程模進部分,對內外弦換弦的清晰程度有著較高的要求,演奏者一定要由慢到快的,區分左右手的進行練習。掌握好基本的音準,把握好內外弦的清晰度,循序漸進的提高速度,完成樂曲的需要,達到預計的效果。
《雪山魂塑》這首作品歌頌了革命先烈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為人民奮斗終生,甚至獻出生命的大無畏精神,描繪了紅軍長征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不畏艱險將自己的青春奉獻在革命一線的英雄氣概。隨著音樂的發展與變化,聽眾仿佛能夠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場景。這首作品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值得我們繼續研究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