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 胡曉偉
摘要:在高師音樂專業課教學中,視唱練耳在專業技能訓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視唱練耳的教學與訓練過程里,“練耳”的內容更是尤為重要。“練耳”指的是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覺,即借助“人耳”對音樂要素的捕捉。聽覺訓練中,和聲的訓練較其他“練耳”內容稍顯困難,因此,探究正確有效的和聲聽覺訓練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練耳”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基于這一目的,本文試從三方面探究提高學生和聲聽覺能力的方法:注重和聲聽辨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多聲部聽辨思維習慣;堅持“理論指導實踐”,注重理論知識主導的和聲聽覺訓練;借助音樂作品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和聲聽覺? ?和聲思維? ?技能指導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103-02
視唱練耳課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這一課程的訓練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唱譜”能力和“人耳”對音樂元素的捕捉能力。
想要較好的完成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確實有著較大的難度,畢竟,聽覺訓練不僅需要準備細致嚴謹的教學內容,還要有持之以恒的訓練耐心。由于筆者對于這一學科有著多年的專業經驗,時常對于教學內容和訓練方法做出個人的思考和總結,以求能夠在本文的內容中,試探究能夠更好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方法。
一、注重和聲聽辨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多聲部聽辨思維習慣
眾所周知,在學習的過程中,人的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往往比個人天賦更為重要。在任何一門專業課學習中,良好的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可以解決百分之八十的學習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視唱練耳的課程教學時,首先需要強化“聽覺思維”和“聽覺習慣”的概念,即訓練學生有著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端正的學習態度、符合邏輯的聽覺思維,并保持合理有效的“聽覺習慣”。只有準備好了“學習狀態”,在視唱練耳課程的和聲聽覺訓練中,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個人聽辨的能力,以提高聽辨和聲(音程、和弦)的準確性。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增加有利于調動學生聽辨思維的內容,并適當引導學生參與需要結合“聽覺思維”的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訓練和提高學生“聽覺思維”的能力。畢竟,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是不穩定的,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正確認識和聲聽辨思維活動的基本規律,盡量減少無關的、單一和聲聽辨訓練。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目的絕非是學生能否“準確地聽(唱)出音程或和弦音高、音名”,這一課程真正的訓練目標,是學生能夠通過“視唱”和“練耳”的課程訓練,具備更準確、更好、更深刻的認識、理解、分析和表達音樂作品的能力。
在筆者看來,和聲聽覺訓練的教學設計是尤為重要的。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學思維的調整和變化,足以使這一課程的教學目的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在新的教學思維中,課程教學內容的變化調整使得學生在參與訓練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音程感練習和整體的和聲感體驗,這樣的學習體驗不僅對傳統的單一訓練模式是一種顛覆,更能夠結合音樂基本理論的指導,強化學生對音程與和弦性質的聽辨效果。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和聲聽覺,才能夠建立準確的調式感,而這一嶄新的和聲聽覺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調式感,有利于培養學生區分調性的的能力,更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和聲思維,從而為多聲思維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堅持“理論指導實踐”,注重理論知識主導的和聲聽覺訓練
在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強調基本樂科教學思想的重要性,并將這一思維合理有效的滲透于聽辨思維中,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基本樂科(視唱、練耳、樂理)的綜合能力。
在視唱練耳教學的和聲聽覺訓練中,“練耳”的部分十分重要。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和設計,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在筆者看來,將各門課程所學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的比較、歸納、總結聽覺訓練的教學內容,并輔以針對性強的技能訓練,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譬如,在“和聲功能”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學內容是解釋“和聲功能序進的規律”,即“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主和弦”。雖然教材上的內容只有寥寥數十字,但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和聲功能”的概念性的規律,更要具備認知和聲進行中的律動感和區分和聲進行中的傾向性,從而做出正確的和聲進行“解決”。
而在“和弦”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學內容也絕非是學生會分析和弦的結構和轉位變化就可以了,學生還需要體會“主和弦”的“穩定的終止感”“下屬功能和弦”與“屬功能和弦”傾向性的差異性,并能夠區分屬功能和弦對主和弦的傾向性要強于下屬功能和弦對主和弦的傾向性。究其原因,是由于屬功能和弦中包含了一個特殊的音——導音。在音的組合、進行中,七級音——“導音”具有強烈的解決到主音的迫切性。雖然下屬功能的和弦也有需要解決的傾向性,但是這一解決的必要感和迫切感遠遠若于導音,因而,下屬功能的和弦在進行到主和弦的過程中,音樂的迫切感明顯削弱,從而呈現出較平和、較溫柔的旋律進行感。
可以說,作為教師,想要讓學生掌握這些理論知識并不困難,但是,想要更好更快的訓練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辨能力,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筆者看來,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合理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設計,才能夠達到訓練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從而使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更上一層樓。
三、借助音樂作品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為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筆者認為需借助其他的和聲聽覺訓練手段,以達到實現學生“聽得見”“聽得快”“聽得對”和“聽得好”的目的。借助多年的個人成長和專業經驗,筆者認為,在聽覺訓練的過程中,結合“音樂欣賞”和“音樂創作”的教學內容,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和聲聽覺能力。
(一)“音樂思維”的積極作用
“音樂思維”對于指導學生更快、更好、更準確的理解音樂作品有著積極地作用。筆者認為,在和聲聽覺訓練的過程中,可結合多種多樣的音樂作品,使學生在聽賞的過程中,訓練“音樂思維”,從而強化“聽覺思維”,繼而帶著“聽覺思維”去理解和分析音樂作品。譬如,為有效的提高“和聲聽覺”,在聽音樂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盡可能多的聽辨和聲色彩、和聲功能甚至和聲在進行和變化中對音樂的推動作用。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有趣,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練耳”效率。
(二)教師引導的重要作用
在和聲聽覺的訓練過程中,作為教師,應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中和聲的聽辨、聽記活動,并加以書面的總結,思考音樂中進行的妙處,看看能否試著做出類似的和聲創作。同時,在這一部分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實施“分層次教學”。其中,對于僅僅能夠完成聽辨的學生,要加以指點和鼓勵;對于能夠做出準確記錄的學生,要做出糾錯和認可;對于能夠做出書面總結甚至有個人思考的同學,則要給予表揚。
結合針對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視唱練耳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目的更明確、教學效果更明顯。如此一來,和聲聽覺訓練不僅僅是訓練性的教學,更能幫助學生體會不同和聲在進行過程中產生的有差異的音響效果,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音樂作品、理解音樂作品和表達音樂作品。
視唱練耳的教學目標不是一天能夠達到的,和聲聽覺的訓練也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作為教師,筆者認為,制定教學策略、設置教學目標、搭配教學內容,能夠有效提高高師視唱練耳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自身的和聲聽覺能力,更能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具備了專業的綜合能力,才能使學生在今后的教師崗位上更好地展現個人能力,而這,也是注重和聲聽覺訓練策略的更為深遠的意義之所在。
參考文獻:
[1]陳雅芝.談高師視唱練耳課和聲聽黨訓練的誤區及教學策略[J].中國音樂教育,2001,(02).
[2]張婷.淺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樂理課程與視唱練耳課程的合并教學[J].黃河之聲,2017,(03).
[3]安亮山,劉誠.音樂聽覺訓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孫從音,范建明.基本樂科教程·練耳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