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佳
摘要:魯藝音樂系,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不僅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大批抗戰音樂工作者,更成為新中國音樂事業的搖籃。為適應特殊的時代環境和歷史任務,魯藝音樂系初始時期在教學方面所作出的嘗試與探索,對我國現代音樂教育事業仍有著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延安? ?魯藝音樂系? ?教學活動?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120-03
曾任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主任、著名作曲家兼音樂評論家呂驥,晚年在其文章《魯藝的音樂軌跡》中這樣評價魯藝音樂系:“魯藝的存在是歷史的產物,她在歷史上留下的軌跡是不可磨滅的。它在藝術教育上走的是一條嶄新的道路,為我國藝術教育創建了新的體系。她的工作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后都作出了貢獻,她的經驗是有價值的?!盵1]作為我國近代一個專業音樂系科,魯藝音樂系不僅為中共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的作用,更為新中國文藝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其相關歷史卻被日漸塵封。鑒于此,本文將從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三個方面,截取魯藝音樂系初探時期(即1938年音樂系成立到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之前)的教學活動,試圖重構那段被塵封的音樂歷史。
一、教學資源: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在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國共關系錯綜復雜、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以及物質嚴重缺乏的自然環境之下,魯藝音樂系師生在教學實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音樂系教員向隅在《一年來的魯藝音樂系》中提到,音樂系教學實踐上的困難有一點是“物質條件極差,沒有參考書,同學找不到研究的材料”[2],最明顯的是在教學器物與文獻材料配備上的短缺,如教材、樂器等。魯藝音樂系第四期教員瞿維曾回憶到:“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是一個十分艱苦的地方。魯迅藝術文學院成立以后,音樂方面的設備非常缺乏。1941年的春天忽然傳來一個消息,將要從重慶運來一架鋼琴……過了一些日子,這架鋼琴終于用汽車翻山越嶺運到了延安。這是一架古老的德國琴,琴鍵已經松散了。但不管怎樣,我們總是有了一架鋼琴了;恐怕延安的深山溝里也是第一次響起鋼琴的聲音吧!這在今天看來雖然是無足輕重的事,可是在當時卻可以算作是一件‘頭號新聞呢!”[3]由此可見,魯藝音樂系雖作為中共創辦的專業音樂系科,依然要面對教學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音樂系師生充分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地創造教學所需材料,如樂器、教材等。音樂系教員向隅提出:“沒有學習的樂器,破爛的樂器,胡琴、笛子、簡單的打擊樂器如竹板都被利用了;沒有合適的參考書,新的詩歌、舊的歌謠、宗教作品、兒童歌曲全是研究的對象?!盵4]音樂家李凌也在其散記中提到音樂系師生動手制作樂器:“音樂系的設備是很簡陋的,只有一架風琴,幾個自己帶去的小提琴和二胡、三弦、笛子、嗩吶等,沒有低音樂器,阿梁就用洋油桶來改裝?!盵5]“大提琴張貞黻于1940年冬到延安魯藝音樂系任教,并在橋兒溝山溝里成立了‘樂器試制室,用核桃木做背板,紅松木做面板,制作小提琴以用于教學,在他的努力下,終于在延安制成了第一把精致的小提琴。在這些音樂家的影響和帶動下,更多的熱血青年來到了延安?!盵6]
除了制作教學材料,如何發揮現有教學材料最大價值,更是魯藝音樂系師生考慮的問題。在此過程中,他們做到了揚長避短。揚長,即通過發揮已有教學資源的最大價值,如充分利用僅有的一臺鋼琴進行練習和演出等;避短,則是從實際出發,減少大型樂隊作品的創作以及演出等,緩和了教學需求與教學配備不足之間的矛盾。音樂系第四屆學員孟于回憶道:“后來從重慶那送來一架鋼琴,只有劉幼雪、瞿維、寄明三個鋼琴專業的才能彈。我們都不能摸。我們經常在教堂前一個小臺上練聲,那兒有一架小小的風琴,我們都排著隊去練聲?!盵7]除了作為練習所用,這臺鋼琴還用于音樂會演出?!皬拇耍瑯騼簻萧斔嚨男@里響起了鋼琴的聲音,延安的音樂會上出現了鋼琴獨奏和伴奏的節目。音樂系女教師寄明在音樂會上彈奏過貝多芬、肖邦、門德爾松等音樂大師的鋼琴曲。她不僅用鋼琴為唐榮枚、李麗連、潘奇、鄭律成、夏青等人的獨唱或獨奏伴奏過,為《黃河大合唱》伴奏過,還和瞿維為杜矢甲舉辦的個人獨唱音樂會進行了成功的伴奏。”[8]
音樂系這種教學資源短缺的情況,也引起了國際友人的關注?!坝《仍A醫療隊的醫生們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后十分激動,1939年冬天,他們把從國內帶來的一大批英語原版音樂唱片、音樂書籍以及一臺德國普魯士威克牌手搖落地式唱機,贈送給了魯藝音樂系。其中,唱片有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七交響曲,也有肖斯塔科維奇的名曲……”[9]這些幫助,對于當時艱苦辦學的魯藝音樂系師生來說可謂雪中送碳,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音樂系教學資源短缺的情況。
二、教學內容:應時所需,漸趨專業
魯藝音樂系是肩負時代使命,應民族復興之重任而成立的,在其教學內容的變化軌跡上,必然留下歷史演進的痕跡。在魯藝音樂系初期包括第一屆到第四屆后期共5年的時間里,魯藝音樂系的教學內容隨著局勢的需要以及自身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而不斷改變,整體顯現出“應時所需,豐富多樣”的特點。
由于抗戰局勢緊迫,魯藝音樂系創立初期的人才培養計劃主要側重于培養適合于抗戰的藝術干部,加之缺乏辦學經驗,沒有形成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因此在課程設置上以及教學成果的預期上都相對的保守。魯藝音樂系的第一屆教育計劃要求學生:“1.能作簡單的歌曲;2.能準確的唱各種歌曲;3.能弄兩三種樂器;4.能指揮齊唱隊?!盵10]可以看出,作為畢業標準,這些要求還是比較低級的,因此,相應的教學內容(普通樂學、試唱、聽覺訓練、作曲法、發聲、指揮、朗誦、合唱、樂器合奏、音樂概論、作歌法、自由作曲)專業性也不高。到了第二屆,教學目標改變為培養“能唱、寫簡單的群眾歌曲,能領導小型歌詠隊或樂隊,并具有運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音樂知識,可充任一般劇團宣傳隊的指揮、音樂干事,樂隊,或中小學的音樂教員?!盵11]因為教學目標的提升,音樂系第二屆的課程設置比前一屆更為科學合理,內容更為多樣。首先,在教學進度安排上,這一屆的教學分為三個單元進行,第一單元音樂系與戲劇系合并為戲音系一同上課,第二、第三單元兩系分開來單獨進行教學。在教學內容上,除原本的12門課程外,還增補了表演、秧歌、排練演習等實用性課程以及民間音樂、音樂講座、歌劇音樂等理論性課程。這種正規化、專門化的傾向到了第三、第四屆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共同必修科目(共同必修科為戲劇系、音樂系、美術系、文學系四個系共同必修科目)設置上,政治理論科目所占比例越來越小,而文藝理論科目所占比例則大幅提升的現象,更加有力地說明了這種朝著正規化、專門化發展的傾向。到了音樂系第四屆,專業基礎理論課除了中西方音樂史,還新增新音樂運動史、民間音樂研究;專業技術課除了視唱、練耳,還新增了和聲學、對位法等。
從音樂系第一屆到第四屆的課程設置的變化可以看出,魯藝音樂系不斷朝著正規化、專門化的方向發展,并體現出一種“應時所需,漸趨專業”的特點。
三、教學模式:結合理論,注重實踐
魯藝音樂系的教學模式,取決于其獨特的辦學取向。由于承擔著宣傳中共政策、培養抗戰音樂干部的任務,魯藝音樂系在其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掌握理論,注重實踐”的教學模式。
魯藝音樂系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重理論的指導作用。魯藝第二屆教育方針明確指出,“以馬列主義的理論與立場,在中國新文藝運動的歷史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新時代的文藝理論與實際,訓練適合今天抗戰需要的大批藝術干部。團結與培養新時代的藝術人材,使魯藝成為實現中共藝術政策的堡壘與核心?!盵12]“現行教育方針不僅要訓練大批適合于今天抗戰需要的一般藝術工作的干部,而且要培養許多新時代的文藝人才,許多專門家。不僅要學習一般的藝術能力,并且要研究理論與實際?!盵13]在具體課程設置上,魯藝第一屆共開設八門共同必修科理論課,包括:列寧主義、中國革命、辯證法、中國文藝運動、藝術論、蘇聯文藝、共產黨、軍事。到了第二屆依然注重對理論的學習,教學計劃要求:“理論課:凡政治理論及一般文藝理論屬之,占全部課程時間1/3。一般文藝理論又占全部理論課時之1/3?!盵14]除各系共同必修的六門理論課(時事分析、中國革命與中共共產黨、毛澤東思想、文藝新方向、社會科學概論、文藝工作)之外,音樂系專修課還新增民間音樂、音樂講座、歌劇音樂三門理論性課程。第三、第四屆的魯藝音樂系同樣注重理論的指導作用,并繼續按照前兩屆的教育模式進行??梢哉f,魯藝音樂系辦學初期是十分重視理論指導作用的,從后來音樂系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來看,堅持理論的指導地位是正確的。
其次,魯藝音樂系也非常強調課外的教學實踐。為了配合抗戰的實際需求,培養適合抗戰的文藝工作者,音樂系從第一屆開始就將外出實習列入教學計劃。第一屆的教育時間為期6個月,分兩個學期,其中正式授課時間為三個月,實習時間為三個月。教育計劃所顯示出來的信息就是,授課與實習處在同樣的位置上,正式授課與外出實習對于當時的整個魯藝來說是同樣重要。第二屆的教育計劃與第一屆的教育計劃一樣,注重課外實習,原計劃以八個月為期限,后來改為九個月期限,分為兩個學期,每個學期三個月,第一學期修畢后,系里分發實習三個月再回院續修第二學期,連實習期共為九個月。第三屆后期開始,為了配合實行專門化的計劃,魯藝教育計劃中外出實習的時間逐步減少,反之授課的時間則大大增加。
經常性的演出活動,也是魯藝音樂系辦學初期課外實踐的重要部分。文學家茅盾在其散記中這樣說道:“魯藝的教學,注重實踐,譬如戲劇系和音樂系‘實踐的場所是經常演出——開晚會……”[15]魯藝音樂系初期經常成立各種音樂團體,舉辦各種音樂會,如由音樂系領導成立的魯藝音樂工作團,經常與音樂系聯合舉辦音樂會,一般是一個月一次。此外,音樂系還經常獨自承辦音樂會?!把影惨魳费莩鍪飞献钣忻难莩觯?942年1月魯藝音樂系舉行的所謂‘大音樂會。這次音樂會正規隆重,具有很鮮明的學院派風格……這次音樂會的節目十分豐富,包括古今中外各種主要聲樂和器樂形式。合唱大部分采用混聲合唱,有表現男子漢勇武的男聲合唱《獵人大合唱》,還有純凈柔美的女聲合唱《天使》。由呂驥根據郭沫若的長詩譜曲的《鳳凰涅槃大合唱》,內含男高音獨唱、女高音獨唱、領唱、合唱,結尾則是八個聲部的大合唱……”[16]在這種高強度的藝術實踐之下,大批適合于抗戰的音樂工作者從魯藝音樂系的搖籃中走出。
魯藝音樂系初期在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三個方面所形成的辦學特色,是在中共在抗戰的特定歷史環境之下,應特定的歷史任務而形成的。它不僅為抗戰時期的中共陣營輸送了大批既有深厚理論基礎,又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抗戰音樂人才,為中共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更為其后新中國培養儲備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工作者,為新中國音樂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魯藝音樂系所走過的歷史道路,無論何時都不應被遺忘!
注釋:
[1]呂驥:《魯藝的音樂軌跡》,載于艾克恩編《延安文藝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288頁。
[2][4][11]谷音,石振鐸合編:《東北現代音樂史料》第二輯(魯迅文藝學院歷史文獻),1989年8月,第66頁。
[3]任文主編:《永遠的魯藝·下冊》,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4年6月第1版,第37-38頁。
[5]艾克恩編:《延安文藝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329頁。
[6][7]王麗虹:《延安魯藝音樂教育中的政治因素》,博士學位論文,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第71頁。
[8]王培元著:《延安魯藝風云錄》,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132頁。
[9]王培元著,《延安魯藝風云錄》,第131頁。
[10]谷音,石振鐸合編,《東北現代音樂史料》第二輯(魯迅文藝學院歷史文獻),第5頁。
[12]谷音,石振鐸合編:《東北現代音樂史料》第二輯(魯迅文藝學院歷史文獻),第51頁。
[13]谷音,石振鐸合編:《東北現代音樂史料》第二輯(魯迅文藝學院歷史文獻),第52頁。
[14]谷音,石振鐸合編:《東北現代音樂史料》第二輯(魯迅文藝學院歷史文獻),第8頁。
[15]艾克恩編:《延安文藝回憶錄》,第14頁。
[16]王培元著:《延安魯藝風云錄》,第1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