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玲 王芹 王慧敏
摘要: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本文通過教師對幼兒自主性美術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的研究與實踐,提出教師應該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實施教學策略,主要從教學內容選擇的豐富性、教學方法設計的多樣性、指導方法的有效性、評價方式的科學性等方面探索幼兒自主美術活動的新途徑。
關鍵詞:自主性? ?美術活動? ?組織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6-0141-02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要以幼兒為主體,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幼兒自主性美術活動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感受美、表現美并創造美的特殊藝術活動,是從小培養幼兒審美情感,陶冶幼兒美的情操,引導幼兒身心、志、情感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
傳統的幼兒美術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機械的模仿與技能的掌握,教師始終主宰著幼兒的學習方向和過程,幼兒的學習被控制在“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動接受過程中,扼殺了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施新型的、幼兒自主性美術活動,探索幼兒美術活動創新教育的新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上述認識,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幼兒自主地、創造性地開展美術活動,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和自主創新的能力。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體現豐富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在開展自主性美術活動前,要注意挖掘幼兒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因素,教學內容要體現豐富性。
(一)與幼兒生活相結合,拓展自主美術活動的范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這句話充分指出了生活與教育的關系,美術教育也不例外。可以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圍繞節日活動、園本課程活動開展美術自主探索活動。如選擇生活中常見的人、物以及幼兒親身體驗的活動;圍繞濰坊風箏、剪紙、泥塑、年畫等內容開展自主性美術活動,引導幼兒運用剪、畫、折、捏等方法,表現出喜愛的動植物、人物等內容。因為有生活基礎,在引導下,幼兒就能擺脫“范例”,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探索,體驗創作過程帶來的快樂。
(二)與主題活動相結合,滲透自主美術探索的理念
在開展主題活動中的美術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性探索和創作。如:圍繞《歡歡喜喜過大年》主題,讓幼兒創設環境,動手操作,體驗主動參與環境創設的快樂。在開展《多彩的秋天》主題中,鼓勵幼兒把撿到各種落葉,自由的進行拼貼和創作等,主題活動激發幼兒探索創新的愿望,效果也更好。
(三)與創新課程相結合,注重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
從我們的《創新智慧游戲課程》內容中選擇幼兒喜歡的內容進行美術探索學習活動。如:“小小面點師”“做個小廚師”“手形畫”“拓印畫”等,這些內容本身具有極大的創造空間,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美術創造的自主性,幼兒可以大膽表現和創作。
二、教學方法的設計體現多樣性
自主性美術活動強調表現方法的多樣性,即任何一個物體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構圖、不同的形式來表現,因此,在教學方法和策略上,也要有所創新。
(一)環境創設法——激發創作愿望
為進一步豐富幼兒的經驗,增強對事物的感性認識,激發幼兒的創作愿望,教師與家長、幼兒一起搜集相關的材料和實物、圖片等資料,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并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和探索。
如:開展《漂亮的風箏》活動前,可以帶幼兒參觀風箏博物館,欣賞風箏,放飛風箏,課前和幼兒一起將帶來的風箏布置到活動室中,創設“美麗的風箏”主題環境,為幼兒的自主創造和學習創設好環境。
(二)游戲訓練法——學習方法技巧
基本的表現方法和技巧是幼兒進行美術活動的前提。如:泥塑活動中的團、壓、捏、搓等一系列基本方法;剪紙活動中的剪直線、曲線、對折、鏤空剪等方法;繪畫活動中的點、線、構圖和色彩以及涂色等技能技巧,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漸向自主性美術創作活動過渡。
我們可以運用游戲法逐漸滲透基本知識的學習,如添畫游戲、涂色游戲等,引導幼兒觀察分析物體分別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幼兒就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自由地運用各種基本形表現物體主要特征,從而創造性地表現物體,達到自主創作的目的。
(三)自由觀察法——尋找表現方法
運用課件或實物,引導幼兒自由觀察事物外形和特點,形成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再分析事物構成要素,思考應該如何表現事物主要特征。如:繪畫活動《杯子》中,幼兒觀察各種不同造型的杯子課件后,再觀察幾種實物杯子,知道杯子是由杯口、杯身、杯把等基本部分構成,如果想畫出與眾不同的杯子,可以自由設計杯口、杯身、杯把形狀,自由設計杯身圖案和色彩,就能表現出不同造型、色彩和圖案的杯子。
(四)開放提問法——啟迪幼兒思考
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啟發性、開放性,以刺激幼兒感知、操作、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如《花兒朵朵》活動中教師提問:你見過什么樣子的花?花瓣有哪些形狀?花朵是怎樣開放的?你想用什么方法制作一朵層層開放的花?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材料怎樣制作的?
(五)自主討論法——引發有效創作
創作前討論:通過討論讓幼兒了解操作內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如剪紙《蝴蝶》,教師出示范例后并不講解剪的方法,而是啟發幼兒討論:你們覺得這只蝴蝶是運用什么方法剪出來的?翅膀上鏤空的花紋是怎樣剪出來的?讓幼兒自主探討操作的具體方法并嘗試。
創作后討論:幫助幼兒將在創作中獲得的感性經驗予以整理、歸納,從而獲得更新的信息。如:引導幼兒對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構圖或比較成功的地方進行討論、分享。
隨機討論:在創作過程中可以根據幼兒遇到的問題隨時討論,具有針對性,完善和補充教學活動過程,引導幼兒更有效的創作。
三、指導方法的運用具有有效性
自主性美術活動尊重幼兒美術活動發展的客觀規律,著眼于幼兒的創新,強調幼兒自主,同時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
(一)適時指導——及時幫助點撥
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適時介入,與幼兒平等交流互動,當幼兒學習活動出現困惑時,教師提出問題給予適當的點撥。
(二)探索在前——指導、幫助在后
如:在繪畫《一瓶花》活動中,當幼兒畫出主體物不同形狀的花瓶后,教師可以啟發幼兒:“你想在花瓶上畫什么圖案,讓你的花瓶看起來與眾不同?”有的幼兒想讓花瓶變成魚缸,于是就畫上水和魚;有的幼兒畫上人物和動物;有的畫裝飾花紋。
(三)總結提升——激活參與興趣
“剛才小朋友畫出了不同形狀的花瓶,非常漂亮。花瓶里的花是什么樣子的?這么美麗的花會吸引誰呢?”于是幼兒畫出了不同形狀、不同姿態的花,并添畫上了蝴蝶、蜻蜓、人物、動物等背景,使畫面更豐富。
四、幼兒作品的評價體現科學性
評價作品提高幼兒審美能力,展示幼兒獨特個性的一個重要手段。評價的科學合理,可以促進和提高幼兒自主學習積極性。
(一)評價內容注重“情感性”
幼兒創作的目的在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我們在評價時,不要以“技巧”為唯一評價標準,應多從想象力、創新力、色彩、美感等角度進行評價。要用兒童的眼光去想幼兒所想,看幼兒所看,感幼兒所感,真正的兒童作品不拘一格,沒有成人的經驗和眼光的“烙印”,體現著鮮明的個性特點。
(二)評價主體體現“多樣性”
評價不只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而應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來進行。如:幼兒互動分享評價、師幼互動評價或者家長參與評價等方式,使評價活動具有多樣性,充分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讓幼兒在不斷受鼓勵的情感體驗中樹立參與美術活動的信心,逐步提高幼兒的鑒賞水平。
(三)評價標準體現“層次性”
幼兒之間的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教師不要用一條水平線去評價幼兒作品,而應從活動目標的達成、孩子原有發展水平、繪畫過程中的表現三個層次進行綜合評價,讓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得到肯定和鼓勵。
綜上所述,開展幼兒自主性美術活動,使教師的美術專業素養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學觀念有了較大轉變,教學經驗有了初步積累,逐漸形成了自主性美術活動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新的課程改革的實施,提高了幼兒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