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洲
摘要:文藝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文藝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屬于精神領域的特殊活動。在創作美的過程中,既有特殊性,也有文藝作品所反映出的普遍性。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的運用歷來都是中國畫創作中尤為重要的一環。“留白”在古今水墨山水畫的創作中以蔚為風氣,中國畫注重畫作的意境創設,而中國畫善以“留白”來營造意境,則意境乃是畫面通靈之處。
關鍵詞:文藝? ?“留白”? ?藝術美
中圖分類號:J21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055-02
一、意觀“留白”之其義
“留白”只觀字義便知就是在作品中故意營造出的空白。“留白”這一藝術手法以成為當今中國畫創作中慣用的表現手法之一,是構成中國畫形式美學的重點,是其脫離不開的精髓所在。這是將中國畫中“留白”與蒼筆潤墨的完美結合。繪畫要留白:“及白當黑,無畫處皆為妙境”;藝術要留白:“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人生要留白:“最美莫過花未全開月未滿”。“留白”是中國畫精髓之所在,游歷于逸品山川、江河之間,是其畫魂之所在。中國畫繪畫中空間藝術的形成與延伸也離不開“留白”。
二、“留白”與發展論
勞動是文藝的起源,人們對于藝術的需求往往在衣食住行的需求之后,而勞動就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方法。“留白”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中國畫繪畫發展的道路上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是畫家們德與智的結晶。而這種意識的初步形成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的“錯彩鏤金”,到盛唐時“白畫”的出現使其中國畫留白藝術開始萌芽,而到南宋畫家吳炳所繪“出水芙蓉”時期漸漸形成。北宋郭熙正式將“留白”藝術這一手法寫入《林泉高致》典籍之中,也意味著“留白”藝術體系逐漸成型。從而也將“留白”藝術真正的帶入中國畫創作的洪流之中。在文人畫發展的大潮中,“留白”藝術逐漸受到畫家們的認可,是“留白”藝術發展最為穩定迅速的一段時期。如夏圭的許多畫作中可以發現,大多都是已虛實間求得大自然中的遼闊深遠,在他的畫作之中間直抒胸臆,這也是文人畫興盛時期對“留白”藝術的推動,使其得以更加融入到中國畫的精意之間。“留白”藝術在國畫發展的洪流之中,像洪水般使得中國畫發展波濤洶涌,氣勢非凡,在明清時期“留白”藝術得以更加成熟,達到頂峰。比如元末明初著名畫家倪瓚的畫作呈現出的“天真悠悠,逸筆草草”之風。這深深影響了當時的繪畫風格,畫理畫史也在這一時段發展至成熟階段。所以“留白”藝術在理論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視。“留白”藝術的發展頂峰時期尤如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畫作為標志,朱耷的繪畫作品《魚鴨圖》更是著墨甚少,此畫中描繪了江河之中魚鴨在一起嘻嘻的優美場景。幾只鴨子與水中快樂游走的魚兒以及在江河中似露非露的巖石分布,造型簡潔而異常生動,畫面大面積“留白”的運用,讓空白的江河給人已無盡的浩渺之感。立即感覺心情愉悅,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入到了畫作所繪制的場景之中,讓人愜意無限。這也是“留白藝術發展到成熟時期的表現,使得畫家更好地去運用這一藝術手法,使其充分表現中國畫的意境。中國畫創作中使得“留白”這一藝術形式也漸漸的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方法。所以說勞動使人的大腦發展,進而提升了各個器官的感應能力,也使得藝術能被人們接收消化。文藝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革完善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政治經濟環境、不同的地域,文藝的形式內容都不同。文藝往往是在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繁盛后才開始大力發展傳播。在長久的發展中,藝術一直以批判繼承的方式流傳下來并不斷完善創新。
三、“留白”與創作論
文藝創作論重點在于創作的過程中,即思維理性與感性的關系,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看,現實社會必定是文藝創作的源泉。
(一)“留白”與謝赫《六法論》氣韻生動
中國畫最重“氣韻”“意境”。氣韻便是“形神兼備”,在國畫藝術創作中不但要描述物象的形態,還需要客觀的表現出所畫物象的精、氣、神,只有設法達到人與畫的高度融合、猶如進入畫境當中,才能使所繪畫作氣韻生動。“留白”藝術之美即能使作品飄逸、靈動,又可以幻化物象本身之美。“氣韻”大多數是指在中國畫創作中所要描繪本體物象的生命特征及它獨有的內在本質,它與創作者自身的行為修養、道德品質有著緊密的關系。“中國畫最重空白處……乃靈氣通往生命之處”當世諸多畫作中所繪物象基本都有“氣”游走過得痕跡。此外,氣韻當以“空”中巡,“以虛無見氣韻,是畫的極誼”可以看出畫面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留白”其實是在表達豐富的情感內容以及作品所想要表現出思想畫意。使之《六法論》成為今后中國畫論述品鑒的一項著作。
(二)“留白”與李可染
作為倡導中國畫革新的當代繪畫大師,在當今中國畫畫壇中李可染的畫論對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過李可染一生的推敲摸索,此時的潑墨一氣呵成,筆墨沉著渾厚,其中的留白渾然天成,毫不做作,是其幾十年功力積淀的結果,不同于早期畫作中的刻意留白。這種“留白”其實也就是賓翁所說的“中國山水畫中有龍蛇”,即“留白”在畫中自如穿擦飛動,使其整個畫面都充滿一種生氣。最值得注意的莫乎其李可染晚年的用筆,筆被隱在墨里,和甚多山水畫作不同,其他人的山水筆法、線條是顯性的,露在表面上,墨和色并不將其淹沒覆蓋,但其李可染則在某種意義上用其渾厚的墨法,一層層的將其筆法隱到畫面之中。隱進之后,支撐起整個畫面的將是其“白“,他用白作為自己畫作的結構支撐線,勾動整個畫面的氣韻,使畫面即重又潤,淋漓猶濕,雖看上去濕漉漉的,但其實早已干透,這是李可染一生最高的水墨追求。用其墨隱其筆,用其白托其意。將“留白”這一藝術形式在其渾厚蒼茫的山水畫藝術表現中顯示得淋漓盡致。
文藝創作者創作的藝術作品必然是將自身思想與觀念呈現出來,甚至頭腦中模糊的靈感與想法也是物質生活的必然產物。藝術的創造過程離不開感性的參與,也難以擺脫理性的影響。創作也是需要有尺度,而創作作品是最能體現人的內在尺度,所以藝術創作者有必要深入生活,樹立、完善自己的世界觀。
四、“留白”與藝術美
藝術欣賞的出發點在審美,馬克思主義文論所講的審美性,是以作品內容中的社會歷史價值為內核的審美性,而作品內容中的社會歷史價值,又必須以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歷史價值為源頭和基礎。具體的藝術形式將創作者美的感受形象化。在當今中國畫的藝術創作中,自身感覺繪畫的最難點就是將一張白紙,用精煉的筆墨法形式歸納出縱橫千里的意向空間。而其空間、意向的營造則離不開“留白”。在中國畫的藝術創作之中,大多數畫家別具匠心的利用其“留白”來布局“造勢”使畫面中所繪物象跌巒起伏。這是古今畫意之表述也是當今畫壇之心語。所以,在當今中國畫的藝術創作中,更要明確處理空間藝術的方法,方能體會“真景逼而神境生”的畫理,重視實景、意境。這是對當今中國畫創作理念最為基礎的表述,也是對人生畫意不辭不倦的諄諄教誨。藝術美直接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所以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是人所創造的,在實踐中產生的,是根植于生活。
五、結語
文藝反映人們心聲,歷朝歷代名家無不以“留白”這一藝術手法來創造空靈、清逸、幽遠的尚意之境,還以其畫作抒發自己的情感,以緩緩高山之意、悠悠山水之情來表現自己的人格理想和審美情趣。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本來的客觀規律,發揮人的直觀能動性,要符合自然規律。
參考文獻:
[1]楊成寅.黃賓虹畫學解析[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
[2]卜登科,李可染.藝術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3]王永亮.中國畫與道家思想[M].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4]劉宏波.淺談傳統中國畫中的留白[J].藝術品鑒,2014,(10).
[5]劉雅楠.中國畫的意境之美——“留白”造美[J].藝術品鑒,2014,(11).
[6]谷玉薇.試論中國山水畫空白之審美表現[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7]張玉平.論道家思想對傳統山水畫的影響[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4,(03).
[8]栗偉凱.李可染的山水畫藝術的探索[J].藝術時尚,2014,(08).
[9]李志宏.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學理依據[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07).
[10]閆禹.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及其特征研究[J].藝術教育,2017,(02).
[11]徐文澤.略倫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特征[J].鄭州大學學報,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