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靈子
摘要:近年來,奇幻影視作品廣受歡迎,幾乎成為了全球電影票房最高的影視類型。本文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從三個方面分析奇幻電影之所以如此火熱的原因,主要觀點是:從受眾要求上講,奇幻電影從根本上就是迎合觀眾的產物;從電影設計上講,奇幻電影主要通過昂貴的特效和充滿懸念的劇情來吸引觀眾;從受眾的主觀心理上講,奇幻電影帶給觀眾的是一種替代滿足的快感。
關鍵詞:奇幻電影? ?受眾? ?《哈利·波特》
中圖分類號:J90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149-02
奇幻,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奇妙和虛幻。廣義來講,奇幻電影包括一切擁有超現實世界觀和超能力主角的電影,比如《哈利·波特》《指環王》《權力的游戲》等。在當今電影市場,奇幻影視作品風靡全球,不僅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形成了龐大的產業,創造了極高的市場價值。本文從受眾角度出發,試圖從受眾要求、電影設計和受眾心理三個方面分析奇幻影視作品受到觀眾歡迎的原因。
一、受眾要求:電影內容對觀眾的迎合
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奇幻電影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迎合觀眾的產物。奇幻電影作為一種耗資巨大、利潤可觀的文化人工產品,其制作必然需要巨額的贊助費,而贊助商首先考慮的就是他的投資是否可以回本,這就使奇幻電影與曲高和寡的文藝電影有了本質性的區別:文藝電影可以只為了表達某種藝術追求而存在,甚至可以忽略市場和票房;而奇幻電影與市場的關系形同魚水,票房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部奇幻電影是否成功。因此,奇幻電影的生產必然是迎合觀眾的。
事實上,如今觀眾對于電影的影響,早已不僅僅局限于“迫使制作方在不改變劇本的基礎上增添一些觀眾喜聞樂見的流行元素”這么簡單,在某些情況下,觀眾的選擇甚至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劇本的走向。斯圖亞特·霍爾的“制碼/解碼”理論認為,受眾對電影文本的解讀是因人而異的,受眾的解碼立場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模式:第一類是“主導—霸權立場”,它假定觀眾的解碼立場與制作方的編碼立場完全一致,即受眾的思想完全被電影主導;第二類是“協商立場”,觀眾對電影文本既不完全贊同,也不完全否定,而是采用一種相對中立的立場;第三種是“對抗立場”,觀眾能看懂編碼者的立場,但他們選擇的是自己的立場,且常常根據自己的立場對影片的價值觀、劇情、制作、演員等各方面進行“對抗”。
在大多數情況下,觀眾選擇的是協商立場,即他們雖然可能不贊成電影中的某些內容,但整體來說不會采取激烈的批評和完全的否定態度。然而,在電影出現某些極具爭議的內容時,觀眾會轉向對抗立場,尤其是對于奇幻電影這種觀眾代入感非常強的題材,觀眾的抗議往往會比普通電影更激烈,以至于連電影劇本都有可能被觀眾的激烈批評所顛覆。據分析,《哈利·波特》的主創者羅琳就曾經迫于觀眾輿論壓力,不惜冒著劇情邏輯與作者一貫嚴肅的寫作邏輯相悖的風險,對劇本的原始編碼進行了修改,可見觀眾立場對奇幻電影劇情設計的影響力。
二、電影設計:逼真的特效和充滿懸念的劇情
奇幻電影的內容主要在兩個方面吸引觀眾,一是特效,二是劇情。
(一)逼真的特效
眾所周知,奇幻電影最大的噱頭就是那些令人目眩神迷、讓觀眾恍如身臨其境的特效。比如斥資5億美元的《阿凡達》就在特效工藝上煞費血本,連演員最微妙的面部表情變化也都被一絲不茍地采集到動作捕捉盔的廣角鏡頭中,仿佛可感可觸。再如,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1.3億美元的制作預算中,也有一半都被應用于特效制作,全球多達9家著名特效工作室被邀請到電腦動畫與實景鏡頭剪輯合成的工作中。逼真的特效能讓觀眾們仿佛身臨其境于與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世界,從而獲得巨大的感官刺激。
(二)充滿懸念的劇情
奇幻電影作為一種戲劇性極高的影視流派,它的劇情設置往往充滿了懸念。藝術創作者常常會在情節發展的關鍵時刻留下懸而未決的疑問,以造成觀眾的某種猜測、探詢、擔心和期待,迫使他們在懸念的吸引下關注劇情的發展和人物命運的變化。比如,哈利從第一部開始就時常被反派大boss伏地魔附身,甚至他的魔杖也跟伏地魔有著孿生杖芯等。作者通過各種諸如此類的細節描寫,在劇情發展過程中一步步加深觀眾們對哈利和伏地魔到底是何種關系的疑惑。終于,在第七部,作者終于揭曉了這個讓觀眾揪心了多年的懸念:原來哈利本人就是伏地魔的一個魂器,從而使得之前鋪墊的所有flag都被一一回收。這種豁然開朗的觀影體驗對于觀眾來說無疑是一場暢快淋漓的享受。
三、受眾心理:替代滿足與受眾主體面的擴大
從受眾心理的角度分析奇幻電影為什么受歡迎,其中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
(一)替代滿足
在觀看奇幻電影的過程中,觀眾往往會以自己熟悉的類似生活現象作為參照,去推測未知的劇情,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就自然而然地將奇幻電影的劇情與自己的實際生活關聯在了一起。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平淡的,而奇幻電影的劇情則是天馬行空的,奇幻電影的主角可以借助電影特效技術,達到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同時,奇幻電影還有著異于常識的新奇世界觀,能超越現實生活中意識形態的局限,沖破某些道德禁區,為人們生活中出現的疑難困惑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在一個虛擬的語境中為觀眾開出心靈的處方,給人的心靈帶來慰藉,讓觀眾在一種自我代入的想像中獲得情緒的宣泄。
以所謂的“暴力美學”為例。奇幻電影與暴力美學是分不開的,因為奇幻電影的主題往往都是正義戰勝邪惡,有了正邪的對立也就有了戰斗,有了戰斗自然就要流血,再加上很多奇幻電影中本來就有諸如吸血鬼的設定。弗洛伊德的替代滿足說認為,人具有實施暴力的本能欲望,這一欲望由于社會的文明和公共秩序的建立而被壓抑,而在觀看奇幻電影時,觀眾通過對奇幻影視作品中虛構的攻擊性行為的認同,自身的暴力傾向就會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隨著“力比多”的轉移和升華,觀眾的心靈就得到了凈化,從而也就在觀看奇幻電影時獲得了巨大的快感。
(二)受眾主體面的擴大
近年來,女性觀眾在電影市場上承擔票房的比例一路飆升,根據新傳智庫對2017年電影受眾的研究顯示,從性別上看,女性觀眾占比已經達到了62%,男性觀眾占比僅為38%。且根據新傳智庫對影片類型受眾群體分布的調查,女性喜歡的題材多種多樣,女性消費占比也幾乎和男性持平。縱觀近年來的奇幻電影,會發現女性在電影里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根據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報告,2016年美國票房排名前100的電影里,29%的主角是女性,和2015年相比增加了7%。可見,女性在電影中地位的提高,與女性觀眾在電影市場的占比直接相關。
根據阿爾杜塞的主體性理論,男性在觀看如上世紀美國西部牛仔電影時之所以會產生快感,正是由于這種電影對于觀影男性的主體性的建構。在這種大男主電影中,無論是男性角色還是男性觀眾,都處在一種主動的地位,這讓他們在觀看電影時對影片中無所不能的男主角產生極大的認同感,并把這種認同感投射到自己身上,在被抹消了距離感的鏡像中獲得一種更強大、更完美的主體構建。而女性角色在傳統大男主電影里往往都屬于陪襯地位,因而女性觀眾在觀看電影時的快感往往伴隨著對女性主體身份的否認。近年來,隨著社會平權思潮和女性意識覺醒,女性越來越不再滿足于在電影中僅僅作為陪襯身份而存在,而是渴望以獨立自強的身份存在,這無疑是在傳統男性受眾之外又打開了女性市場的大門。奇幻電影因為其“奇幻”屬性,里面的女角色通常都極其強大,這使得女性可以突破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在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身上獲得滿足。當下的奇幻電影,正是這種能夠同時滿足男女觀眾對于主體性的構建、讓男女老少都能從中獲得快感的題材,這無疑大大拓寬了原有的受眾基礎,這也是奇幻電影的受眾面越來越廣泛的重要原因。
奇幻電影作為一個在當下越來越受到關注的電影類型,其影響力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由單純的消遣變成了潛移默化塑造整個時代意識形態的一種現象級的文化產品。筆者希望,當奇幻電影在全球范圍內掀起巨浪并愈演愈烈之時,中國電影界也能夠把握時機,爭取主動,創作出票房與口碑俱佳、藝術與技術共榮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羅岡,劉向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熱莞·哈布里哈孜.基于霍爾“解碼”模式下粉絲電影受眾立場分析——以《小時代》為例[J].視聽,2018,(07).
[4]李莉蓉.電影中女性地位提高,玩具業女性角色玩具也變多了[N].好奇心日報,2017-03-01.
[5]于帆.女性觀眾不看超級英雄電影?其實——女性已成中國電影市場重要力量[N].中國文化報,2018-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