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暉
摘要:“洮岷型”花兒主要在漢、藏兩個名族中傳唱,僅限于甘肅境內。它與“河煌型”花兒有著血緣關系,但又有自己的個性和外形。“洮岷型”花兒就其音樂個性而言,曲調淳樸單調,但是反映的生活面較多,更加注重敘事性和娛樂性,追求較為輕松和愉悅的效果。本文主要從“洮岷型”花兒的曲令形態結合其內容特點來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甘肅? ?“洮岷花兒”? ?音樂形態? ?特點與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040-02
洮岷花兒是甘肅花兒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甘肅、青海、寧夏等西部地區,當地人將山歌與口頭文學凝練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結合音樂與文學的藝術類型就被稱作“花兒”,現已經成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國家的保護。在藝術領域,洮岷花兒的表現形式較為特殊,必須在了解其基本藝術形態的基礎上,才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藝術表達。
一、旋律的基本特點形態及情感內容表達
在甘肅的地域環境下,由于地理條件的差異,在方言內容上有明顯的不同。而這種語言上的差異,也導致民歌花兒在基本特征上表現出了典型的差異性。雖然在整體結構上,甘肅的花兒都是出自民間,但也正是這種源頭上的差異,使現今的花兒形成了兩種典型化的流派。甘肅的北方地區,以臨潭縣的蓮花山為核心,通過“蓮花山令”與花兒的結合,形成了蓮花山花兒,又被當地人稱作“兩憐兒令”。在藝術形式上,這種花兒流派的結構設計較為工整,能夠以規范化的節奏與平穩的旋律表達出細膩而深邃的情感[1]。因此,這種流派的花兒大多應用在敘事表達中,適合對一些中長篇內容進行演繹。
而在南方地區的花兒流派,以岷縣的二郎山為核心,將“軋刀令”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南派花兒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大多以自然舒緩的結構為核心,通過六聲商調的應用,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而南派也正是演化出洮岷花兒的藝術前身,在表現特點與形態內容上,以當地的方言作為基礎。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采用按字發音的方式,直接將方言內容移植到演唱中,并通過假嗓子的高亢,凸顯藝術形式中的情感內容。在演唱過程中,即便是男聲,也會與女聲的發音相同,使用突然發腔的方法,讓高亢的聲音表達情感,在熱情如火、悠揚婉轉的表演風格下,帶來山風野火、撩人心懷的效果。
二、旋律的音樂特點與情感內容表達
洮岷花兒最早可以溯源到先秦的祭社活動。在農耕文化的背景環境下,人們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于土地的熱愛,而在古代的祭祀活動中,這種以崇敬土地為核心的文化祭祀行為就應運而生,表達了生者對于土地的熱愛。從時令節氣的時間角度分析,這種農耕祭祀大多發生在春季,也是農耕先民互訴愛意的情愛季節。年輕男女在參加祭社活動后,就會自然的結合在一起,這正是“花兒會”的前身。
正是由于這種歷史文化的積淀,為花兒的藝術形式奠定了基礎,也為其藝術的發展確定了方向。例如,在每年六月初一的蓮花山花兒會上,白日依然會正常舉辦針對農耕的祭祀活動,而到了夜晚這一活動就會變為浪漫的場所,充斥著濃濃的愛戀之情。
而在社會生產方式逐漸發生轉變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洪武大移民”與多次民族融合之后,這種藝術形式的發展方向也發生了變化[2]。在明代,花兒的藝術形式逐漸成型,再利用方言進行演唱的方式,使其更加真實、貼近生活。花兒會也不再局限于對土地的祭祀,反而更加傾向與對于美好生活的寄托與向往。在音樂形式上,由于受到了唐宋時期詩詞演唱形式的影響。并在糅合元曲的同時,形成了特殊的表演形式。而在區域化的地域限制中,將這種方言作為表達的基礎,也更能真切地表達出演唱者對于生活與生命的真摯熱愛,通過地域特色文化,抒發出內心的真情實感。
三、旋律的音樂形態、形象的重復遞進與情感內容表達
洮岷花兒中,歌詞根據音樂的形態,會在結構上作出相應的調整,并能整理出“單套”“雙套”“散花兒”三種類型。在表現形式上,每一種結構都有獨立的音樂特征,并在排列組合中,對內容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行烘托,使其表現出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
單套花兒中,一首有三句詞,第一句作為比興,第二句作為直陳內容,第三句是尾聲與襯詞。在每一個獨立句中,有六個或七個字,并在七字句的基礎上,將最后一句的字數確定為單數,以此保證語氣的充分表達。例如,“鐮刀割了青稞了,香港歸還中國了,電視機里看過了”這句單套花兒中,不僅在每句的結尾都應用“了”,也在“青稞”“中國”“看過”的詞句上形成了押韻,并由此遞進式的完成了從比興到尾聲的內容表達。
雙套花兒,每首的內容擴充到六句,仍然保留著每句七字的特征。在前兩句的比興中,在整個結構中加入了邏輯性較強的關聯內容,形成了具體的句法與韻腳。在每首的內容中,如果句子的內容增加,擴展到八句以上,就變為了散花兒,也可被稱作長花兒。在這一類的表現形式中,可以通過完整的單首詞,表達完整的故事情節。而在其表現的風格上,與元曲較為相似,并能在內容中,對各種題材的文學內容進行表達,形成類似長詩的文學形式。
在傳達情感內容的效果上,這種以句式形式表達情緒的方式較為特殊,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句式較短的單套花兒,可以在每一首內容中,通過三句格式進行情感表達,且情感內容宣泄的較為密集緊湊[3]。而在雙套花兒中,由于句子的增加,情感表達的周期就會被延長,展現出詩詞一般的意境。但到了八句以上的散花兒,其表現形式就類似于長詩與散文,可對其句中的結構進行調整,并根據劇情的走向,適當的應用并對表演中的情緒進行控制,使其文學性與樂感內容結合的更加深入,讓花兒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具感染力。
四、旋律的音樂語匯與情感內容表達
洮岷花兒中,蓮花山花兒是延續傳承其特種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在語匯表達上,洮岷花兒大多是淺顯易懂的語句,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觸景生情的情境下,隨口的按照曲調創作內容,并在淳樸、真摯的感情基調下,確定了洮岷花兒的藝術表達內容,展現出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構成洮岷花兒的語言,類似于俗語、諺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時而質樸、時而潑辣、時而細膩、時而詼諧,于嬉笑怒罵之間,包羅了人間生活的百態,展示著平凡卻趣味橫生的人生,并在深刻生活哲理的引導下,使其藝術中的情感內容表達得淋漓盡致。例如,在蓮花山花兒中,有一句歌詞“斧頭剁了榆樹了,想你想得糊涂了,再把生死不顧了,離開沒有活路了”。在如此真切、直白的語言中表達了演唱者對于愛情的渴望。也間接在歌詞中展示了西北人民的淳樸與直率,將人物內心炙熱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又如,在“刀刀切了白菜了,好在她已開敗了,嫩枝綠葉不在了,蜜蜂把她不愛了”中,采用刀劈金石般銳利的語言直接點明了故事的梗概與因果,卻又在結尾處通過“蜜蜂”的隱喻,將故事中的人物隱去。在對喜新厭舊愛情觀進行鞭辟入里批判的同時,也將這類人特征通過一種趣味性的內容表現出來,使得演唱者所塑造的人物更加飽滿,也帶有文學的娛樂性。
洮岷花兒的創作,大多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人民在田間勞作的過程中所創作的內容,有辛勤勞作時的自娛自樂,也有在感嘆生活中的深刻思索。這也使得花兒的內容,帶有明顯的鄉土氣息,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高潔、儒雅風格。而為了使這種藝術形式更加朗朗上口,創作花兒的人民藝術家,還在其中加入了“啦”“哈”“嘛”“個”“吆”等語氣助詞,使得花兒的表現形式更具特色化。而這種詞匯的應用也極為靈活,不僅可以作為補充語氣,也能在創作過程中,作為連詞銜接并延長演唱的時間。由此使得編唱創作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保留創作的連續性與伸縮性,并在配合旋律起伏的同時,達到即興抒情的表演效果。例如,在表演蓮花山花兒的過程中,就需要在每一句的結尾處,加上一句“蓮葉兒呀,兩葉兒”通過這一襯詞,表現作品的規整性。
五、結語
綜上,洮岷花兒是地域藝術文化的代表,對其音樂形態與特征特點進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北地區文化融合的發展進程,并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環境中,整理出核心的文化內容。而在本文的論述中,通過對基本形態特征、音樂走向特點、音樂形態描述、語匯方式分析的內容,能更加深入地找到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內容。為弘揚傳統藝術形式,發展民族文化貢獻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永紅,郝蘇民.洮岷花兒歌手文化生態調查報告——基于124名歌手的數據統計與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18,(03):13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