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米粟
摘要:舞蹈創作中的形式感主要由肢體語言構造與外在形式共同作用產生,外在形式由調度構成,這是編導在創作過程中常用的一種編創手法,為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推動情節、提升內涵、傳達情感等起到重要作用。當一個幼兒群舞有了生動完美的舞蹈形象,有了層次分明的結構,有了形象趣味的動作語匯,還必須具有豐富而切題的舞蹈構圖調度。幼兒舞蹈的構圖與調度走向與成人舞蹈的創作相比,有相近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關鍵詞:舞蹈? ?幼兒群舞? ?舞臺調度
中圖分類號:J722.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075-02
一、解讀群舞調度
(一)群舞調度基本定義
群舞調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調度,不僅是舞者來回跑動的技術,更是編導的一種思維方式,除了對舞者空間位置變化的安排,還包括舞句之間的層次對比、舞段與舞段的切割和節奏關系、對整個作品結構的整體把握等等。[1]狹義的調度,是指編舞技法的一種,指通過舞者在舞臺上位置的移動達到空間上的對比或內容上的推進。[2]編排一個或多個演員舞蹈的位置、動作朝向、運動路線,也就是舞蹈動作和它所在的空間的關系。在群舞的創編中,只有合理運用不同類型的調度技法,則會使群舞中固有的“整齊劃一”產生“豐富多彩”的變化,使隊形的“累計排列”產生“藝術形象”的特點。[3]因此,調度在群舞創作中尤為重要,不僅提升作品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更可以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
(二)群舞調度創作表現形態
優秀的舞蹈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厭,不僅因為動作優美舒展、服飾絢麗多彩,最為重要的是作品中調度的呈現蘊含編導無限的想象與創新。
如群舞《漢宮秋月》中,編導運用大量線型調度使其變得有某種寓意性,讓演員時而通過調動身體形態構筑高聳林立的宮墻,時而在移動的過程中貫穿表現古代宮女的生活形態。這種創作手段令古代宮女的形象特征深入人心,舞蹈的主題思想鮮明深刻,段落的情節發展流暢緊湊。
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舞蹈編導已摒棄跑位置、跑隊形的傳統創作手法,而充分調動演員與單面多維的舞臺空間關系,把想法轉化成富有思想內涵、貼合舞蹈內容、表現人物情感的“移動線”與“畫面”的舞臺呈現。這種舞蹈創作方式,不僅成為作品的點睛之筆,更大大提升了作品文化內涵的共鳴性。
二、幼兒群舞調度基本形態
在不斷涌現優秀群舞作品的同時,幼兒群舞創作也悄然發生了改變。隨著“小荷風采”藝術展演大力推進,許多優秀的幼兒群舞作品脫引而出。與成人舞蹈相比較,幼兒群舞內容與調度形式較簡單,而合理地運用調度在幼兒群舞創作中至關重要,需掌握調度的特征,將其最大程度地發揮優勢。
幼兒群舞中一般以“隊形”作為舞臺調度的基本構成,畫面的形成與變化依靠隊形調度來連接,為表現主題思想、情節發展、形象塑造而發揮特殊的作用。幼兒群舞調度以“線、圓、矩、塊狀”居多。
其一,線形調度,以橫線、斜線、豎線為主。橫線調度一般表現為平靜、穩定的情緒;橫線上往一個方向的流動或由中間向左右向旁的延伸形成無邊無際的漫延;豎線調度具有力量、穩定的意味。直線向前的豎線移動,為有強健、有力的壓迫感;斜線移動,在舞臺上是視覺空間最長的一條線,斜線具有流動感、遙遠感、危險感、壓迫感,一般表現有力地推進,有延續和縱深感;折線,給人以活躍感,具有突然、轉折的感覺。
其二,圓形調度,以聚、散、半圓、弧線為主。圓形有著柔和流暢之感,使人感覺豐滿,象征著圓滿。其中,散開和聚攏,有凝聚力的意味,放射型的散具有興奮感和擴張的感覺;弧形有縱深的感覺。
其三,矩形,是橫豎排搭建架構出來。在舞蹈中,助推情緒高潮的舞段大多以矩形調度形成畫面,它們不具有強烈的敘事性,但能較好地通過整齊劃一的感覺集中表現人物情緒及情感。
其四,塊狀調度,有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滿天星等。方形給人穩定、嚴肅之感;菱形與梯形給人開闊的感覺;三角形由斜線、直線和平線所構成,在空間中因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不同的形式感。
無論線形、圓形、矩形、塊狀調度類型都不能簡單地以其特點單一地運用,而要融會貫通地綜合應用在幼兒群舞創作中。
三、幼兒群舞調度技法運用
(一)點、面、線中助推情節發展
群舞的畫面是瞬間的藝術,是在不斷流動中完成。整個舞臺空間由點、線、面三個基本要素構成。點是舞蹈調度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相對固定,靜態。如果想要突出某個點,就需要給這個點提供一定的空間。比如方形的四個角、大三角的三個角、一個圓的重心等,都可以突出點的位置。當一個點朝某個方向運動時,就產生了“線”,可以認為“線”是由若干個“點”在方向運動時組合而成的面。線是運動的、非固定、動態的,是按照一定規律運動著的點的產物。在幼兒舞蹈創作中,特別是群舞的創作,對表現主題和內容情節有著很好地助推作用。在幼兒群舞《毛毛蟲》中,舞臺中首先出現了一只毛毛蟲的形象,構成了一個固定的重心點。之后出現一個移動的橫排,一小群毛毛蟲從上場口走出穿過舞臺中心,動態的橫排與固定的點形成對比,弱化了那個點,所構成的線性調度更進一步刻畫了“毛毛蟲”的形象,給觀眾一種視覺沖擊,助推舞蹈情節發展。整個作品幾乎都運用了線性調度,由點與線構成幾處空間,整個畫面看起來充盈、豐滿。大量地控價區域運用,生動刻畫舞蹈作品的主題形象,層層助推“毛毛蟲”從小逐漸蛻變成蝴蝶的整個過程發展。
(二)聚散變化中表現情感
聚與散,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構成聚與散的視覺效果。運用分散構圖,表現出某種氣勢,渲染特定的情感。運用集中構圖,表現某種情景,是對人物形象的特寫。常見的“以點為中心的聚散”,選擇一個固定的重心位置,圍繞這個點進行聚散變化。幼兒群舞《多了一個你》第二舞段中,由一個點構成一個聚的圓,將所有焦點聚焦在中間的小舞者身上,群舞們相對靜態的律動動作圍繞著圓心,形成動靜對比。隨著情緒高漲,由聚的圓向外散開,構成散的調度構圖,散開時豐富的跳躍動作進一步表現這群小舞者的內心情感。另外一種“自由型聚散”,在舞臺上的調度構圖中,沒有點或線的基本型的約束,完全是自由聚散,重點是聚和散的舞臺鋪排,充分運用各種變化形成調度。幼兒群舞《暖暖》最后舞段中,群舞如“滿天星”般鋪滿整個舞臺畫面,圍繞著中間的小舞者,跟隨她的律動起伏,與她形成呼應。在律動過程中又逐漸形成時而聚時而散的調度變化,群舞的呼應充分展現了領舞的內心活動,把舞蹈情感表達推向了高潮。因此,分散和集中畫面處理地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幼兒舞蹈形象的鮮明及完整,影響著整個作品。
(三)對比交替中營造情境
對比,增強幼兒群舞畫面的主體感,能在特定情景中襯托出主要部分,豐富幼兒群舞畫面的表現力,對相互陪襯及對主要人物的描繪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兒群舞《寶寶會走了》,整個舞蹈動靜的對比處理恰到好處。舞蹈中,寶寶的“聽、看、想”都是靜態的。在靜態中穿插寶寶學走路的動態,動靜交錯,使整個舞蹈的表現恰到好處,充分營造了舞蹈作品中“寶寶學走路”的情境。動靜的對比處理,推動著整個舞蹈劇情的發展,也防止觀眾產生視覺疲勞。少兒群舞《我們剛上一年級》,編導根據舞臺空間特性,巧妙地運用了舞臺區域性調度與構圖的藝術創作手段,在隊形的對比交替中,讓舞蹈充滿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群舞們集中背向觀眾匯聚到九號區位,瞬間使舞臺轉換成了教室。其中,小主角面向一點,把觀眾當作老師來進行對話,小主角與群舞不同方向對比,以及律動上動與靜的變化,突出小主角的人物形象表現,營造出一個魔幻性的舞臺空間呈現形式。
四、結語
幼兒群舞調度的特征,即“簡單中創新”。舞蹈編導設計幼兒群舞調度時不能完全依照成人舞蹈的調度規律進行,應突出簡潔性、明晰性和趣味性特征。幼兒群舞調度走向還應關注調度移動線與情節起伏線的關聯性,應依據幼兒群舞作品的形象特征、段落分布、動作表現等創作元素,對舞蹈調度進行全面調控,在移動線設計中注入幼兒舞蹈童趣性、童真性、童樂性的表現特征。
參考文獻:
[1]張守和,李玲琰.群舞編導基礎理論與技術技法教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
[2]孫天路.中國舞蹈編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張燁.群舞調度與構圖的分類藝術表達[J].神州,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