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摘要:“音樂教師教育U-S共同體”是一種以音樂教師教育為基本任務與目標的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形式,該共同體的構建,有助于提高音樂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能在合作中實現雙方的協同發展與創新;轉變音樂教師教育研究范式,打開新的視角。其協作方式包括:搭建橋梁,雙方合作建聯系;師資互通,大小助力育人才;資源共享,藝術實踐促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師教育? ?共同體? ?價值? ?協作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079-02
音樂教師是音樂教育的實施者,其培養質量事關學校音樂教育質量和國民音樂素質的高低。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師教育本應以基礎音樂教育的需求為主要指向,但在實踐中,二者的發展步伐卻不盡相同,甚至脫節嚴重。2012年8月20日,國務院頒發《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9月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頒發《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這兩個文件中都明確提到“建立高等學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聯合培養教師的新機制”[1]。在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教師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點》中,進一步提出“建立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2]。這為音樂教師教育的改革帶來了新的啟示。音樂教師教育如何與中小學協同?構建一個以培養優質音樂教師為基本任務的U-S(University-School)共同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共同發展,是音樂教師教育在發展困境中尋求突圍的新課題。
本文中音樂教師教育“U-S共同體”中的“U”是大學 University 的簡稱,指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高等院校;“S”是 School 的簡稱,指實施音樂教育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教育U-S共同體”是一種以音樂教師教育為基本任務與目標的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形式,在這個共同體中,大學與中小學作為異質性主體以平等的身份合作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在此基礎上,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文化融合與協同創新。
一、音樂教師教育U-S共同體的構建價值
音樂教師教育U-S共同體構建,無論是對音樂教師教育還是基礎音樂教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提高音樂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音樂教師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對接不暢,致使人才不能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頑疾,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高校音樂教育類課程中缺位。這類課程的教師大都為畢業自師范大學的音樂教育或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他們本身缺乏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經歷。另一方面,師范生的音樂教育實踐低效。
U-S共同體的構建,能把音樂教師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置于共同體的視域中,兩者緊密聯系,有效貫通。通過一定的機制,把中小學音樂教師納入音樂教育類課程的師資隊伍,與高校教師共同執教相關課程,使學生能最直接獲得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方法和經驗。同時,也通過共同體中的課程和教師的聯合指導,把教育實習落到實處,讓學生在職前階段充分體驗音樂教學日常生活和現場感,積累臨場經驗。這樣,才能促使音樂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真正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出發,為其服務。
(二)在合作中實現雙方的協同發展與創新
音樂教師的質量直接關系著音樂教育的質量,承擔音樂教師教育任務的大學謀求中小學的支持成為必然。一方面,中小學是檢驗教師培養是否合格的直接關口,音樂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必須符合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踐是大學科研教研命題的重要來源之一,音樂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須來源于中小學,最終服務于中小學。同時,隨著教育競爭的不斷升級,中小學在其生存與發展的道路上也需要大學的智力支持和資源共享。
U-S共同體的建立,能使二者在合作中充分協同,共同發展。
(三)轉變音樂教師教育研究范式,打開新的視角
2001年11月,在基礎音樂課程改革的背景下,“21世紀面向基礎教育的高師音樂課程改革研討會”在廣西召開,主要議題是“高師音樂系科的教學應如何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改革”[3]。此次會議是音樂教師教育自我反思的初步探索,這意味著音樂教育界已意識到來自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嚴峻挑戰。
在研究范式上,我國的音樂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都有著明顯的工具理性傾向,強調單向度主體對客體的控制、征服與占有,在教師培養時易陷入“高校權威”,不注意傾聽中小學的聲音。哈貝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范式則強調“以語言為媒介的對話與理解、不同主體之間的互為主體性、生活世界是對話與理解交往活動的背景知識”[4]。這種范式給我們的啟示是,高校為中小學培養音樂教師,并非主客對立的關系,而應該互相對話,營造共同的生活世界。所以,把U-S置于同一維度,開展“對話式”的研究,正是基于交往理性的范式,有助于拓展研究者的視野,轉變思維,能為陷入瓶頸的音樂教師教育研究打開新的視角。
二、音樂教師教育U-S共同體的協作方式
(一)搭建橋梁,雙方合作建聯系
大學與中小學本來屬于不同的主體,二者有著不同的育人目標與文化意蘊,但作為承擔教師教育任務的師范院校來說,應該與中小學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使得二者共處于共同體中。
一方面,校際層面的合作關系的搭建。高等師范院校與當地教育局之間簽訂框架合作協議,使當地中小學全面地參與到師范生的培養中來,如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曾在2016年與長沙市各區教育局、市區60所優質小學成立“小學教師教育聯盟”。音樂舞蹈學院在這個基礎上,與其中的幾所小學開展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學院層面主動開發合作資源,與小學音樂教師對接,把他們請進大學課堂。高校的音樂教育研究者也主動走入小學,為小學音樂教育的教研科研提供服務。
(二)師資互通,大小助力育人才
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師資,建立合作后,雙方的師資要流通起來。從高校的角度來說,擔任音樂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須全面了解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建議他們每學期須去中小學音樂課堂中聽課至少10節;擔任音樂課程教學論、音樂教學法、音樂教育學等直接與音樂教育相關的課程的教師,建議每學期跟班聽課至少20節,且規律性參加教研活動,將這些一線的經驗與思考,運用到師范生的音樂教育課程中去。除此之外,高校教師可以利用科研優勢為中小學音樂教師提供課題申報、教學改革方面的支持。
中小學教師進入高校,一方面可以繼續學習,補充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技能類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們可以直接擔任音樂教育類課程的教學,也可為師范生開展系列講座,用一線音樂教育的實踐經驗為未來的音樂教師提供思考與建議。
(三)資源共享,藝術實踐促發展
高校與中小學在藝術實踐上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高校的音樂技能課教師能為中小學各類課外藝術實踐活動和藝術社團提供指導,師范生也能參與進來,擔任助教,以提高藝術實踐和指導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民間藝術研究資源與成果,也能助力中小學藝術實踐,豐富小學音樂教學與藝術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反過來,也使得民族民間藝術在中小學音樂教學與藝術實踐中得以傳承和傳播。
中小學音樂教師直接或間接參與高校藝術實踐,既能強化教師的藝術實踐能力,更能直接地讓師范生了解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與能力,使他們有學習的目標。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只有培養出優秀的音樂教師,施以孩子好的音樂教育,才會擁有一顆審美的心靈的公民。我們期待音樂教師U-S共同的體的構建,能使音樂教師教育的面貌煥然一新,能有更多更優秀的音樂師資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音樂教育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能緊密攜起手來,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事業中各放異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Z].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點[Z].2017.
[3]馬達.聚焦基礎教育,深化高師音樂教改——21世紀面向基礎教育的高師音樂課程改革研討會綜述[J].人民音樂,2002,(05).
[4]朱玉江.從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音樂教師教育范式的轉向[J].中國音樂,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