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峰
摘要:改善高職教學方式與培養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是高職院校首要解決與面對的問題,也是對高職舞蹈教育提出更多更高要求的體現。高職院校當下應在提高受教者專業能力的情況下加強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和培育,把培養社會需求型舞蹈藝術人才作為目的。
關鍵詞:古典舞? ?現象? ?認識? ?探索
中圖分類號:J7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129-02
一、古典舞概況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在歷史長河中形成過各種各樣的舞蹈,在新中國成立之后,老一輩舞蹈藝術家們提出創建有中國歷史時代感的舞蹈即:中國古典舞。創建早期藝術家們首先從戲曲中整理借鑒出大量步伐、身段、技巧并結合芭蕾的訓練方式。始終堅持貫徹以戲曲為基礎,芭蕾為依據,提取戲曲與芭蕾訓練中好的教學內容與形式,加以科學的方法融合借鑒推進古典舞學科建設。中國古典舞是從兩門藝術中摸索借鑒而來,注定它內涵豐富、可塑性強。古典舞發展到現在它舞姿繁多、復雜,技術難度高、運動幅度大等特征越來越區別于之前的戲曲和芭蕾,它更多強調關節之間協調配合以及柔韌性和技巧性。首先,通過頭、眼、脖、肩、腰、背、胯、 腿、膝、腕、腳、手、肘等身體部位相互配合構成舞蹈姿態。任何一個部位的訓練都是對人體結構的改善與調整,個體又存在差異性,在舞蹈教學中一般是采用簡單化、重覆化使其有針對性地訓練到這一部位。而對于普通藝考生來說缺失了這部分時間的訓練,在呈現舞蹈姿態中對身體部分的控制和理解不夠準確,舞姿不夠優美舒展。
二、高職藝術院校古典舞教學現狀
古典舞相對于其他舞種要求更高更難,對身體的柔韌性、幅度、協調性、爆發性、技術性以及身體韻律等多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古典舞要求神形統一,形式與神式結合即身法與韻律統一,身法屬外在表現,韻律則是內在素養,即身體呼吸的方式的運用,身韻是對中國古典舞體系的一個完美補充。身軀的鍛煉不僅提升了身法與藝術特性,讓舞蹈能夠達到形傳神的表現。就算平時專業較好的學生也僅僅只能通過模仿來做到“形”,只有極少學生可以做到“神”。所以在藝考中同專業院校的競爭下,藝考生與科班生在專業成績上不占優勢,在聯考和??贾袑I排名往往是來自專業舞蹈學校的學生名列前茅。通過高考的人才分流,這部分藝考生往往多數流入地方院?;蛘邘煼额悓W院。這些學院在培養舞蹈人才方面往往進入被動狀態,但是也有一部分優秀的藝考生因文化程度不夠而進入這些院校,但是更多的是普通高中生,這樣就造成教學推進速度慢,教學大綱不能順利完成或低綱教學,僅僅是學會一套動作,精髓沒有掌握。而舞蹈具有特殊性,作為用肢體表現的藝術門類,對身體的要求非常高,不光是從身體、心理、生理等角度出發或者是學生最開始學習舞蹈的初衷出發,都是影響學生能力高低的因素。隨著古典舞學科的進步,各類舞蹈展演迅速發展,在古典舞作品中呈現出越來越多高難度復合性技術,這些漂亮、花哨的動作說明中國古典舞在進步,有難度的技巧也逐步反映在古典舞劇目中,說明高難度技巧逐漸演變成為課堂日常訓練的一部分。高年級古典舞不僅僅對技術難度做出新要求同時對舞蹈過程中情感的展示提出新思考。面對進入各院校的藝考生,古典舞基訓日新月異的發展,對地方高職院校提出來新的問題。如何提高普高生能力的培養與對舞蹈思維的建立。首先應該讓他們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古典舞基訓的重要性,學會運用身體到會用身體的轉變, 讓其從根本上認識外在模仿與內在的不同。教師應在課堂中加強有針對性的訓練,如思維的開拓性、肢體訓練的選擇性、技能表演的多面性等。
三、高職藝術院校古典舞教學成就
舞蹈作為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對軀干、四肢等動作有特殊要求,特別是古典舞教學中,它多以圓運動的方式進行運動與變化,如軀干中的含,腆,四肢的方位變化。在古典舞運用過程當中強調氣息多變對“氣運合一,身形兼備”與尋找身體“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感受。而最重要的是古典舞身韻產生,完善了古典舞體系使其更加的完整,賦予了它獨特的風格魅力,使古典舞作為東方舞蹈更具特色?!昂粑钡倪\用始終貫穿在身體訓練中,軀干在呼吸吞吐間不斷變化帶動身體、頭部上下左右前后運動展現提與沉的關系,是呼吸與動作相配合一步,稱為“提沉”。再配合不同節奏、方位所產生的不同變化與之呼吸形態相結合的方法,賦予動作生命力,形成有中國特色神韻的舞蹈。身韻可以概括為七個字:提、沉、沖、靠、含、腆、移。它對上肢的表現作了深層挖掘。人的身體作為展現舞蹈的媒介,訓練身體即變成必備條件,完成舞蹈動作就是開發肌體活動能力即身體素質的訓練。素質訓練包括三點:首先“韌性”,它是完成動作的基礎,包括幅度,舞感,姿態美感都來源于身體柔韌性的好壞,做為普高生這一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有部分生源可能有很高天賦,但是在第二個方面缺又缺少了;其次是“力量”,它是針對動作中短時間肢體爆發的一種表現,在跳躍騰空與連續旋轉動作中完成的好壞有重要聯系。力量強弱決定動作質量完成度,是舞蹈動作具有技術性和觀賞性的前提。最后是“風格”,這是前面二種必備條件下所應展現的藝術感覺,要形似神更似,努力做到神形兼備,氣韻合一。古典舞講究內與外的聯系體現了由古至今強調含蓄美的觀點,在舞蹈形態上也呈現出一種回旋、圓轉的內在狀態,從“擰、傾、圓、曲”的動作畫圓中體現出周而復始的精神。
四、高職藝術院校古典舞教學探索
在古典舞訓練發展過程中,教育學家們開展了“科學化、系統化”的科研工作,通過加強古典舞教材編排設定做出了更加系統性的研究與開發,從縱線橫線結構上的多元化補充,使其古典舞教材更加完善。在高職教材選用上,因普高生年齡和骨骼的特殊性上考慮對采用教材難度上因適當降低動作難度,提高表演比重。在表演方面普高生對情緒、人物刻畫方面挖掘更深刻。古典舞教學作為高校專業必修課卻由于生源來自不同的學校,訓練方法各異,水平參差不齊,勢必會有學生做不到,達不到訓練目的,也會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和壓力。在課堂內容設定上應該根據不同院校作出不同實際情況的更改,設立針對性的古典舞教學手段和內容。課堂整體水平應以實際出發,使學生具備完成教學方案設定的能力,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切實成長。課堂內容的應該更加精煉化,施行“少而精”“精而實”的選擇,實踐證明學院派照搬式的想法和做法,在古典舞教學中不但無法奏效,而且適得其反,只會擾亂了審美標準,混淆風格和韻律使學生錯誤理解古典舞的目的。據此,提出在借鑒專業院校部分基訓教材內容上進行刪減,提出高職古典舞訓練個性化教學的理念,事實上是對“因材施教”這一教育原則的重新闡釋。如今的舞臺不再由少數主要人物獨占,隨著自媒體越來越快的發展,誰都可以成為焦點,在舞臺藝術上就需要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來滿足觀眾的需求。在教書育人為主體的今天,從學生客觀存在出發,為不同的學生和班級設計不同的訓練方案是必要的,學生的基本條件與環境本千差萬別,有選擇性的教學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專業的掌握與教學探索出新的思路有幫助,也是作為成才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探索。通過教學實踐與摸索,總有一種適合的方式解決高職院校的困境和方法。舞蹈教育者應在加強舞蹈基本動作與技巧知識教學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質。教育者應該不斷提高教學手段與理論知識,根據不同時代的特點來制定學生學習方式。
六十多年來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是集結了眾多藝術家們的智慧與探索。時代賦予了高職院校更多的責任,教育者們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開展新型教學方法來提升高職舞蹈古典舞課程的實用性,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舞蹈人才,進入社會更具競爭力。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 要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學到更多實用的專業知識, 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舞蹈對身體運用的幫助, 從而提高自身專業的素養,回饋社會和傳承古典舞。
參考文獻: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淵.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創建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鄧嬌.高職舞蹈教學多元化教學方法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05).
[3]王常琳.淺談當代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構建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5,(03).
[4]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