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佩榕
摘要:公共藝術概念發展的明確性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公共生活空間的成熟度。通過對近十年來國內高校教育體系理念中對公共藝術學科概念特征把握總結和行業內專家不同背景不同角度解讀思路的閱讀與整理,明確了公共藝術在學科教育、公眾審美及特殊社會發展成果中所展現的特性,指出其自身的資源意義及其在國內的設計研究發展現狀,總結公共藝術在理論探討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公共藝術概念的界定必先要求著眼于更加廣闊的社會空間形態演變的要求。
關鍵詞:公共藝術? ?交叉性? ?大眾審美? ?功能? ?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172-02
隨著城市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空間中的藝術比例及質量要求逐步提升,作為一種基于現代化背景與現代社會藝術發展形態為基礎的藝術設計舶來品,其在國內成長的概念定義及其存在的內涵從未有過明確分界。這常常會引發大眾對公共藝術本身存在意義的質疑與悲觀情緒。自20世紀以來公共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一直處于上升熱潮,不論是各大藝術類培養高等院校紛紛設立公共藝術學科培養計劃還是各地公共藝術優秀作品的紛紛涌現,業內學者和社會各界對于公共藝術的發展形勢及未來道路一直是百家爭鳴、人言人殊,應當以何種標準作為公共藝術概念界定的準則仍然有待探索。
一、研究文獻概況
公共藝術第一次以獨有名詞出現于公眾視野,大眾也將其限定于公共空間的藝術。國內于1995年開始出現公共藝術研究學術成果,本次研究對于近十年來公共藝術研究中主要學術期刊進行全面的查閱:從文獻的年度發文情況分析,2011年以前公共藝術學科相關性研究十分匱乏,此時的公共藝術發展仍處于朝陽狀態;2011年后整體發文量增加,其中存在小幅度波動,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可見此時的公共藝術學科概念出現一定的可研究性規律,領域內專家學者相關性研究增多,公共藝術發展勢頭正好。為把握公共藝術研究發展相關性領域范圍趨勢,將整理出的文獻按照研究角度區分關鍵詞,其中以“公共藝術”學科名稱作為關鍵詞的文獻所占比重最大,約為22.55%;以“公共藝術教育”為關鍵詞的文獻所占比重第二,約為11.35%。以這兩類文獻為例,能夠得出幾點結論:1.從“公共藝術”為主題這一點來看,公共藝術概念適用范圍相對寬泛。2.從主題為“公共藝術教育”的文獻量所占比率來看,公共藝術概念理論研究主要從學科教育角度出發。3.從前兩類文獻的關鍵詞來看,公共藝術研究方向依然十分不明確,研究入手點有待細化。
二、主要研究內容
(一)公共藝術概念中核心問題的梳理
以公共藝術的核心問題和其中存在的分歧作為出發點進行思考可以使概念界定切中要害。李鶴在針對公共藝術話語研究中對其“公共性概念”進行了闡述,主要將“視覺”“制度”“空間”“公眾”與公共藝術的關系進行了舉例,作者在研究中還原學術歧見中的張力,在筆者看來,“公共藝術”的概念也并沒有一個本質的概念定義,而存在于不斷變化的、激烈探討的話語之中。公共性也是如此,它的內涵與外延也在隨著時間與語境的改變而變化著。朱欣迎在對公共藝術概念辨析的研究中提出了在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中,公眾的審美水平應當成為某物是否能稱為公共藝術品的重要條件。但作為完整意義的公共藝術,必須有公眾的審美參與、互動甚至是爭議。而公眾可以決定公共藝術卻沒有能力決定藝術品的藝術性。筆者認為將公共藝術的主要目的理解為一切為了公眾,是恰巧符合中國的大眾化主題,卻與公共藝術的初衷相背離。公共藝術以其特有的張力,以社會文化為主要背景,填補了精英藝術與大眾藝術之間的鴻溝。
公共藝術的核心問題無外乎“公共性”與“藝術性”的辨析及公共藝術與社會和公眾的關系思考,而歸其根本,公共藝術由社會與公眾而誕生,其研究發展必將還于公眾,“公共性”及公眾的參與也就成為其概念中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
(二)公共藝術理論教育教學中的概念演變
公共藝術因其突出的藝術性、功能性和文化價值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重視,國內高等藝術類院校教育教學體系先行,多種角度從公共藝術理論教學的探索中尋找學科發展的定義;王中在談論中國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現狀與公共藝術概念的引入時,認為早期公共藝術興起是帶有政府強制特征的文化政策。在高校的理論認知教育中,一種主要取向是結合壁畫與雕塑進行研究的,另一種則是運用空間載體進行的景觀與城市設計。在這其中我們過于強調了公共藝術概念的職責范圍而并無對其學科本身及其所承載的文化精神的開放理念存在過多的思考。沒有對“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展開更多的解讀;曲紀慧則在相關研究中強調了公共藝術本身的交叉學科特性,從本身簡單的藝術裝置轉變為承載城市文化發展的物質載體。余玉霞、于小平提到要十分注意保持其藝術的完整性和個性冒險性。藝術學的研究仍然是公共藝術基本的學科內容。
由上述文獻研究主要觀點可以總結出,國內高校在公共藝術教育發展模式正于逐步探索的過程之中,將公共藝術的概念描繪得逐漸飽滿起來,在強調對其它學科的交叉互融并與空間載體為結合進行研究的同時,逐漸強調公共藝術概念中自身審美與藝術性,即公共藝術始終是以藝術表達的完整性先行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加以探索更多的可行性。
(三)公共藝術的概念轉換及功能性
在開放的現代社會公共藝術可以承擔包括創造優良的公共生活環境與空間、實現文化承傳和文化主動交流乃至實施社會與文化批判的諸多功能。對此皮道堅給出了觀點,公共藝術的公共性關懷社會的藝術意義與價值,以社會學性質的思維融入到公共藝術的方案設計與實施之中,并始終保持對藝術作品產生條件本身的批判性是當代中國公共藝術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生活元素融入到公眾的生活是自覺且成功地利用本土的文化資源和生存體驗所進行的。公共藝術的創作還有很多的可實現形式,從文化遺產到民風民俗,從符號體系到精神氣質、文化底蘊,從藝術媒材到創作手法、語言方式,民族文化傳統中有豐富的資源可供轉換利用。這段話的初衷是極大程度地確保了藝術文化的地域感與歸屬性。筆者的資源觀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公共藝術概念在實現功能性轉化的積極作用。翁劍青在論超越公共藝術本體價值的意義時,關注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命體及其賴以生存的整體系統結構的廣義生態學觀念,這也成為當代公共藝術價值理論的重要導向。這里的生態學將廣義的、整體的生態環境品質的重視被提升到核心的位置。其中,無論是從自然科學或社會人文的視角都強調對于所有生命體的和諧共存的關懷。
因而這一內容之中不論是社會環境亦或是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型動態與靜態因素,對其進行與時俱進地感知與感應必當成為公共藝術的發展常態。公共藝術的概念正在時刻轉變著,因時而動,因具體的發展空間而動。且對于維持作為自然生態一部分的人類社會生態的平衡的思維與方式,必將成為公共藝術概念思考的重要內容。
三、結論與展望
國內公共藝術概念發展中所包含的內容正在與時俱進的飽滿起來,公共藝術早已不是通過一個公認的標準概念就可以界定的,就如同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不再是一個經過符合某種規則的手法處理的標準世界。能夠界定公共藝術概念的永遠都不是單一的依靠藝術作品所存在的區域和表現手法來得出的結論,也不能單純套用同類型學科概念的界定手法,公共藝術概念的界定必先要求著眼于更加廣闊的社會空間形態演變,社會成熟與不斷進步的腳步依然帶動著公共藝術概念的不斷成長,并以其特有的張力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朱欣迎.公共藝術:概念辨析及相關思考[J].新視野,2013,(03):117-119.
[2]王中.中國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裝飾,2015,(11):14-19.
[3]余玉霞,于小平.公共藝術理論教育與學科關系的研究思考[J].裝飾,2008,(05):110-111.
[4]曲紀慧.公共藝術的教育性課題研究[J].藝術工作,2016,(03):99-100.
[5]李鶴.公共藝術中“公共性概念”界定——中國公共藝術話語研究[J].裝飾,2017,(02):70-72.
[6]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一種與公眾社會互動的藝術及其文化的闡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7]皮道堅.公共藝術:概念轉換、功能開發與資源利用[J].美術研究,2005,(02):35-38.
[8]翁劍青.超越本體的價值含義——公共藝術的廣義生態學管窺[J].文藝研究,2009,(09):19-26.
[9]劉剛.公共藝術——一種有別于傳統的藝術[J].裝飾,2005,(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