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亞玲
摘要:道情最早源于唐朝道德經韻,屬于一種道教藝術形式,能夠全面展現出道教戲曲音樂藝術。隨著道教世俗化的不斷發展,在人們日常接觸的戲曲以及詩歌也滲透較多道情藝術,宣揚道教教義,傳播道教思想。自宋代之后,道情藝術在民間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從神壇向世俗化舞臺轉變,在此發展期間逐漸退化了濃重的宗教色彩,道情藝術已經成為民俗文化。本文主要是探討分析道情藝術的民俗化流變,主要是從道情藝術民族化發展過程展開討論。
關鍵詞:道情藝術? ?民俗化? ?道教思想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176-02
隨著道情藝術的不斷發展,目前陜北道情,上高道情已經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道情藝術屬于古老而神秘的藝術形式,在整個發展階段需要全面研究和梳理道情藝術起源,發展過程以及民俗化流變情況,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道情藝術。
一、道情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道情藝術發展時間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時期,由嵩山道士制作的道曲當中就有華夏贊,在經過傳送之后逐漸成為宮觀當中的道情法曲。但是追溯道情的實際發展則在唐代的仙歌道曲當中,按照唐代崔令欽代表作當中的記載就能夠查詢到道情,該詞最早是指道教藝術,然而傳到宋代之后則變為道教聲腔藝術,屬于竹琴曲藝的前身。在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當中就分析和解釋道情: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儒家唱理,僧家唱性,此種見解十分獨到。道教的道情其本意在于逍遙無為之道。因此,初期道情主要指的是道曲和道歌,主要是傳道者募捐化緣,宣傳教義的主要工具。道教主要崇尚自由,大多道士都有種自然清虛之象,逐漸產生道情,不僅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還伴有較深浪漫主義情調。
二、道情藝術表現形式的轉變——從徒歌,踏歌到道曲
道情的前身是道教經韻,并且最早的表現形式為道教的徒歌和踏歌。徒歌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邊走邊唱。踏歌的表現形式為用腳作拍為歌曲伴奏,該種表現形式在唐朝就較為流行,例如李白《贈汪倫》當中的“忽聞岸上踏歌聲”。道情藝術最早的發展形式主要是道士們崇尚自然,無拘無束,因此其演唱的表現形式為踏歌和徒歌,主要演唱內容為道教神仙故事和經誥,在民間度化世人。最早的徒歌沒有應用伴奏樂器,后來逐漸出現了簡板和漁鼓,雖然這兩種伴奏樂器形式簡單,但在表現力方面卻很強,提升了徒歌表現形式的魅力。在道情藝術的整個發展歷史當中漁鼓都一直伴隨,并且成為道情藝術的代名詞。
徒歌演唱方式由于在形式和韻律方面都比較良好,因此受到民眾青睞,但是該種演唱方式不能稱為道情本質。宗教的發展總需要藝術形式的扶持,并且借助于藝術手段宣講和傳播道教道義。曹植在佛教精贊頌偈藝術當中創造了梵唄,佛教音樂在發展過程當中也不斷爭取信眾,在較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影響效果。道情藝術主要是與佛教爭奪信徒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為了全面吸引信徒,道士們在演唱道情時也常三五成群,各司其職,全面呈現出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既形成固定取掉,也豐富了伴奏樂器。在此發展現狀下,道教藝術美不僅滲透在民間群體當中,更是發展到了宮廷內部,全面促進了宮廷音樂的發展。
三、道情藝術表現內容的轉變——從俗講到民間敘事
道情俗講歷史最早起源于唐代的經唱,隨著表演內容的不斷發展,也逐漸具備勸誡世人和演唱功能。道教俗講內容大部分都是道教成仙經歷和勸善修道故事,向世人傳播出世思想。唐代道教俗講的主要節目就是藍采和修道故事。
在宋代道教俗講就變為說唱道情形式。按照不同的演唱內容,可以將其分為民間鼓子詞和道情鼓子詞,此時道情主要指的是演唱道教修道故事。道情戲屬于雜劇戲曲和道情的結合形式,大多數表現內容都是勸孝,勸善。道情戲的傳統劇目主要有《西游記》和《岳陽樓》等。目蓮救母屬于佛教故事,主要宣傳中國孝道精神,隨著道教、佛教和儒家的不斷融合,該故事也添加到道情戲當中。隨著道教的深入發展,逐漸將受教對象擴展到民間,道士在街頭巷尾說唱道情,民間藝人也逐漸學習道情藝術精華,并且使用道情形式演唱世俗情調。道情戲的內容已經不單單是無情度有情和宗教宣傳,更注重民間審美意趣。民間化發展的道情戲逐漸形成專業化的戲班演唱,其演唱劇目大多為道教神仙故事以及民間生活故事等。
在明清兩代出現了較多優秀的道情藝術大師,不僅是道士創作道情作品,大多文人騷客也開始創作道情作品抒發情感,表達生活情趣。張三豐就是著名的道情作者,在張三豐文集當中收錄了多個道情作品。張三豐是道教全真派代表人物,因此其道情詩歌內容大部分都是展現人生境界和內丹修煉體驗。
清代文人騷客在創作文學作品時也應用了道情藝術形式,例如鄭燮的道情詩歌,袁學瀾的柘湖道情等都屬于該時期有名的道清作品,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鄭燮,在其《鄭板橋全集》當中就收錄了數十首道情作品。鄭板橋的道情作品大多都是表現自身藝術情調,張三豐的道情作品的宗教意味較為濃重。并且在鄭板橋的道情詩歌當中還體現出自由生活當中的飄逸和閑適。民間藝術在借鑒和發展了道情藝術表現形式之后,其內含的宗教說教卻沒有被繼承和發揚,因此可以說明道教藝術在民間群體當中的發展大多都是由于藝術因素,宗教因素沒有產生較大影響。
四、道情藝術的地域性流變
在對道情藝術發展軌跡進行考察時可以看出,道情藝術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逐漸向民間化轉變,道教世俗化和民間化在本質上來說是一致的。道教世俗化發展過程當中也促進了道情藝術在民間群體的發展,道情法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道情俗曲,從該種轉變方式可以看出藝術的根基在于民間群體當中,只有依靠基層民眾才能夠全面傳承和發展。
道情藝術從發生到發展各個階段都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并且滲透在社會各階層,在街頭巷尾和宮廷貴族當中都能夠發現道情藝術。道情藝術有效結合民間藝術和文學藝術,在此基礎之上出現了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全面豐富的民間群眾的精神文化,為日常生活增添了較多藝術情調。隨著道情藝術的民間化發展,也出現了較多群眾青睞的表現形式,能夠全面抒發群眾的內心情感,隨著該種表現形式的不斷發展,逐漸消解和淡化了道情藝術的宗教意義。
道教道情與民間戲曲相結合,出現了較多民間道情藝術。在一項調查分析當中可以看出,當前存在的100多種道情藝術有四種歌曲道情藝術,80多種說唱道情藝術,十余種戲曲道情藝術。我國道情藝術保存最好的地區就是山西省,主要分布在晉西,河東和洪洞等地區。還包括較多細小的道情藝術。在西南地區和湖廣地區也存在道情藝術,該地區主要將其稱為漁鼓,因此就出現了桂林漁鼓,湖北漁鼓,昆明竹琴,四川竹琴等差別。浙江省主要有義烏道情藝術,陜西省主要是關中道情藝術,按照不同地區劃分又出現了西涼調,商洛道情,北方道情以及安康道情等劇種,陜西南部主要是漢中道情藝術,甘肅省主要是環縣道情皮影。
除以上地區之外,河南省也有太康道情藝術,江西省道情藝術,山東省道情藝術等。在清代學者編寫的《成都通覽》當中,四川竹琴被記載為唱道琴。由于四川地區語言當中“情”和“琴”容易混淆,因此,可以將四川道情追溯到清代,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逐漸被稱為竹琴,這可能與道情道筒為竹制品有關。
五、結語
綜上所述,道情藝術廣為流傳,源遠流長的發展原因與其長時間保持民族原始文化的優秀因素,并具有強大的意識軌跡之間存在較大關聯。如果說中華文明發展史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屬于活著的傳統藝術。所以,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當中,道情藝術需要不斷轉化和發展自身功能,并且形成具有一定創造性價值的文化資源,才能夠全面滲透到現代化文化發展體系當中,并且有效作用于現代生活,這樣才能夠全面保護,繼承和發揚道情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1]張澤洪.論道教的唱道情[J].世界宗教研究,2006,(03):112-122+158.
[2]詹石窗.道情考論[J].宗教學研究,1996,(04):8-14.
[3]王定勇.寶卷與道情關系論略[J].文化遺產,2015,(04):123-131.
[4]車錫倫.“道情”考[J].戲曲研究,2006,(02):21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