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博
摘要:筆者在以訪問學者的身份遠赴美國進行學習期間訪問了若干大學,對美國高校的數字藝術類專業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學習。經過考察發現中美高校的數字藝術類專業在師資、教學和學生生源上的種種不同,通過羅列這些現象,比較這些不同,從而進行思考和分析。
關鍵詞:美國高校? ?數字藝術類專業? ?學分制? ?動畫教學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183-02
筆者在美國訪問學習期間一直處于觀察和學習狀態,積極探尋中美數字藝術類專業教學的異同。經過親身體驗和比較,發現中美高校之間的數字藝術類專業有著非常大的差別。
一、美國高校數字藝術類課程的師資與我國的差別
美國高校中的數字藝術類教師大部分都有很多的項目工作經驗,數字藝術類專業實踐性較強,因而美國高校要求執教的教師必須有豐富的項目實踐經歷。在學校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教師簡介中并沒有太多的學術型科研成果介紹(論文或著作等),取而代之的是參與過的實踐項目。在動畫類專業全球排名前三位的加州藝術學院(Calart)官方網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參與過好萊塢動畫大電影的資深動畫藝術家在擔任學校的教授、副教授。在美國,有很多州對有著特別聲望和成就的個人有著相當靈活的教師資格準入政策,所以大學雇傭實踐型人才比較方便,再加上這些實踐型人才本身也可以成為學校招生的資源,使得美國的此類專業大部分教師都具備多年的產業實踐經驗,有些甚至仍然兼任著公司的重要職位。①這些實踐型教師對于教學的積極影響值得肯定。很多數字藝術類專業都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比如動畫、影視類專業,學生不但需要具備基本的美術基礎、美學修養,更需要掌握一些軟件甚至是一些行業內的流程。老師的業內實踐經驗直接成為不可替代的教學資源。最新的業內經驗可以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上少走彎路,也容易和行業對接,讓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美國高校教師的文化背景多樣性也成為美國高校的另一特色和優勢。美國的公立大學,在引進外籍教師方面,享有高度的自治權。②以筆者所在的北方州立大學為例,執教此類課程的教師來自韓國,整個學校外籍或來自外國移民占有很大比重。如果算上學校的外籍學生,可以在一所學校看到來自五大州不同膚色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這種文化的多樣性土壤則催生了能被世界大部分國家所接受的數字藝術產品,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文化輸出。
二、中美數字藝術類專業課程體系的不同
筆者所在的北方州立大學,藝術系充其量約十幾位教職員工(teachers),另有一些工作人員(staff),學生的體量也遠遠的小于我們國內的大學。由于學校的完全學分制,學生有著完全的選課自由,每一門課的學生數量均不同。但由于高師生比,整體而言課程學生數量較小,規模比較大的公共選修課也僅有二十余學生,規模最少的課則僅有幾位學生選上。學校的課程很多樣化,老師上課很認真,由于課堂規模較小,上課方式可以多樣化。課堂的靈活性、互動性明顯好于國內同類型課程。以課程二維數字設計為例(2D Motion Graphics),每次選課的學生都不超過二十人,一般是十個學生左右,教師可以做到和每一位學生深入交流,上課的組織形式非常自由。
美國高校的學分制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分制起源于德國,推行和完善在美國。③當下,美國高校大部分是完全學分制,這種現代大學制度在美國已經運行多年,經過多年的調整和摸索,各個學校都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學分制體系,相比而言國內完全學分制改革還未結束,相當多的高校還在摸索中。
具體而言,在美國的高校中,大部分大學的課程是1到4學分,學生每個學期約需要修3到5門課程,全日制的本科學生一學期最少約需要修12個學分,一年24個學分。具體到課程的體系不同學校不同專業有著很大的區別,大體可以將美國高校的學分制分為四種:第一種,課程模塊選修學分制;第二種,主、輔修學分制;第三種,完全自由選修學分制;第四種,半開放式選修學分制。其中,第三種完全自由選修學分制是在學分制誕生之初形成的,學生除了一兩門基礎語言課程以外,所有課程均列入選修,學生隨意選擇,直到完成規定學分畢業。目前,這種完全自由的學分制非常少見,僅有極少數大學仍然執行。在自由選修的基礎上,強制學生完成一些專業或通識的基礎課程,就是目前美國較為流行的半開放式的選修學分制了,當下大部分美國的工科院校是這種課程體系。如果將選修的課程體系化、模塊化,學生可以直接選擇一個模塊或一個系列課程來學習,從而避免了盲目選擇的問題,這種學分制可以稱為課程模塊選修學分制。如果將模塊的課程以專業方向為劃分依據集合成專業課程組,學生可以依據主修課程、輔修課程來選擇,既是主、輔修學分制。目前美國的高校通常流行的是分不同課程模塊的選修學分制,學生選課自由度相較我國大部門高校而言大的多。
對比目前國內大部分數字藝術類專業,即便是經過了學分制教學改革后,選修課比例一直很低,學生的選擇性不夠高,以動畫、影視后期和游戲專業為例,通常而言我國高校會限制動畫專業學生選擇影視或游戲的課程,相反影視專業也不能夠隨意選擇動畫和游戲的課程,但事實上這三個專業的很多專業知識是互相交叉滲透的,筆者所在學校很多動畫專業畢業生就在從事游戲或電影后期的工作。相比來說,美國的高校這一點就非常靈活,基礎專業課程修完以后的高階課程,這三個專業的課程都可以互相選。以舊金山藝術為例,其動畫專業的名稱叫做Animation and Visual Effects大致中文意思是動畫和視覺特效專業,學生并不局限在動畫或影視特效,而是在此大方向下,根據個人喜好和特點去學習和發展。事實上,在相關行業內,學生有可能成為二維動畫師,從事二維動畫制作相關工作,也有可能是三維模型師、綁定師、動畫師、特效師,甚至從事燈光渲染、后期剪輯、調色、繪景、美術設計、服裝、化妝、道具、燈光等等,每一個專業方向學生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不可以一概而論,強制統一學習所謂“動漫”的標準課程。所以,固化的課程體系完全不能適應將來的職業發展。
三、中美大學生具有很大的差異
美國大學生給筆者的第一感覺就是“獨立”,生活上的獨立、精神上的獨立、學習上的獨立。
美國大部分大學生已經在經濟上獨立,除去父母的一些幫扶以外,學費和生活費都需要自己去籌集。在美國的文化里,年輕人沒有錢不會被嘲笑,反而依靠父母會被看不起。因而在上學的同時打一份甚至多分工的學生比比皆是。在其生活的獨立的前提下,美國大學生的思想比較開放,所以大部分選擇專業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這個專業多么“賺錢”或者因為別人說這個專業如何,而是因為個人的愛好。所以美國大學生,尤其是數字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具有很大的熱情,學習主動性很強,筆者在洛杉磯的Gnomon學校學習時,到晚上11點機房都有很多學生在加班做作品,而這種景象在筆者所在國內學校從未發生。從高校向前延伸,美國的高中階段就開始有專業選課,所以美國的學生更適應這種自發選擇學習的方式,相比而言我國的大學生高中集中在忙于應付考試,大學階段對自己所學有些茫然。
總之,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中美高校具有很多的不同,截至目前,在數字藝術相關專業領域,毫無爭議美國處于領先地位,通過比較這些不同可以窺豹一斑,希望我國的數字藝術類專業教學能夠不斷的學習進步,將來走在世界的前列。
注釋:
①王義:《淺析美國教師資格制度與外籍教師準入規定》,《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7期。
②黃僑彬:《美國外籍教師聘任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③陳氫,劉欣,陳志剛,程宇,翔何,金羽:《美國高校學分制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啟示》,《人才資源開發》,2018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肖寧.對中美高校數字游戲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研究(Ⅱ)[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03):97-98.
[2]陳可倩.中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3]劉寶林,梁艷.跨文化視域下的中美動畫片敘事特征比較[J].當代電視,2014,(0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