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成 周海振


【摘要】近年來,油田企業改革深化,壓扁管理層級,注采站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筆者結合實際,探索實施了“無縫隙”安全管理,落實了安全生產責任,提升了員工安全素質,夯實了安全基礎,班站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關鍵詞】注采站;無縫隙;安全管理
一、“無縫隙”安全管理提出的背景
2016年,采油廠開始實施由公司體制改革,壓扁管理層級,原來的采油隊經過專業化重組后變成了注采站。從此,注采站變成了甲方,管理內容變了,隊伍結構變了,運行方式變了,唯有安全主體責任地位沒變。面對嚴峻的安全形勢,采油管理二區注采202站,探索實施“無縫隙”安全管理,查找身邊隱患、保障員工安全、促進單位發展,筑牢了安全根基,實現了人、機、環境和制度的無縫隙覆蓋,提升了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二、“無縫隙”安全管理的主要內容
“無縫隙”安全管理,是根據注采站生產特點,牢固樹立“防
范在先,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堅持在安全生產的預見性、預防性、針對性上下功夫,從HSE教育、技能提升、責任分解、隱患排查、問題整改、監管考核六個方面人手,對人、機、環境和制度進行有效控制,實現“零問題、零違章、零隱患”的安全工作目標。
(一)HSE教育“無縫隙”
開展“四個一”教育,提升安全意識。“一日一講”,講交接班規范,交接班不但要了解當班工作情況,增強工作現場的信息交流,把各個環節的管理交接清楚,還要互相提問一道安全題,提醒職工注意當班安全。“一周一課”,每周組織一次安全課,由站站長、安全副站長、班組長擔任授課老師,講解相關的安全知識和各類安全隱患的預防和處理方法。“一案一析”,每月召開一次事故案例分析會,通過事故案例分析和職工現身說法,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增強職工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一季一考”,每季度末組織開展一次安全知識考試,考試內容以班站安全知識為主,主觀性考題占40%,如“班長談談怎樣抓好安全生產,站干部談談帶班如何抓好安全”,“請寫出本站、班存在的嚴重三違行為,如何治理?”等貼近安全生產實際的考題。
(二)技能提升“無縫隙”
開展“三小”活動,提升安全技能。開設“現場小課堂”,對加熱爐故障、泵類設備故障處理、突發事件的處理等現場問題,組織技術人員為職工現場講解、直接參與,用面對面的方法來提升職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班組小練兵”,班組制定練兵計劃、內容,化整為零實施崗位小練兵,使每名職工都能達到崗位需求的技能水平,更好地完成崗位工作。開展“技能小比賽”,每季度一次,做到賽前有培訓、賽中找差距、賽后有總結表彰,促進職工的安全操作技能的提升。建立崗位適應能力評價機制,從職工個人操作能力、性格特點、身體條件等方面,評定職工的崗位適應能力,據此進行崗位調整,讓最適合的人干最適合的崗位,做到人盡其才。
(三)責任分解無縫隙
根據班站管理內容和生產特點,將工作內容細分為六大類96個節點,量化責任目標,確保安全責任落實到人。
(四)隱患排查、治理無縫隙
崗位員工每天將排查的問題,填寫“問題反饋卡”上傳至注采站,站上每天匯總梳理,制定整改措施。問題整改實行銷號管理,確保每一項隱患有責任人和整改時間,能及時、有效整改。
(五)監管考核無縫隙
在安全監管方面,我們將七項直接作業環節動態施工確定為監管重點,梳理動態施工監管流程,明確施工上報、現場監督兩個環節,確保安全監管無縫隙。在考核方面,將考核結果與責任節點分解相掛鉤,閉環控制;實行考核責任連帶,將員工職責履行考核與班長安全績效掛鉤,責任壓力傳遞更有效,形成了“人人責任上肩”的局面。
三、“無縫隙”安全管理實施效果
(一)安全制度教育實現了“無縫隙”覆蓋
通過覆蓋全站安全生產制度和監督網絡的建立,形成了層級管理、逐級負責,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去管、凡事有人監督的良性機制,實現了安全管理由粗放型到精細化、經驗型到科學化、傳統型到現代化的轉變;通過安全教育和素質提升活動的開展,充分調動了員工學技術、練本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力明顯增強,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二)生產運行實現了“無縫隙”銜接
“無縫隙”安全管理,是在系統分析安全管理薄弱環節基礎上建立的安全生產體系,它涵蓋了生產運行的各個環節,使全站所有崗位、所有區域、所有設備設施和人員形成了動態閉環管理和超前預控管理,能夠科學把握重點環節,保證了安全隱患能夠及時排查發現,及時匯報整改。
(三)安全生產責任實現了“無縫隙”落實
通過推行干部安全問責、班組長責任連帶考核制度,使干部員工牢固樹立了“沒做到就要問責”的安全履職觀,時刻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心態做好安全工作,提升了全員安全履職能力,現場監督檢查問題的數量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