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中小學職業體驗是當前政策設計和教育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熱點話題。于職業教育而言,職業啟蒙教育是現代職教體系的起點和根基,是普職深度融通的實踐載體,職業體驗作為職業啟蒙教育的行動路徑,對人的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和終身教育發揮奠基作用。據文獻資料或日常表達發現人們對職業體驗的解釋和理解各有所異,其概念存在模糊、歧義等問題。本文試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對“職業體驗”的概念、內涵和價值逐次分析和闡釋,以系統構建“職業體驗”的整體認識。
概念是思維的工具、材料和結果。在教育學研究中,概念分析是認識和理解教育實踐的需要,是構建教育理論的需要,是解決問題的邏輯起點[1]。“職業體驗”作為一個合成詞,分別理解“職業”和“體驗”有助于把握“職業體驗”的整體意涵。
“職業”一詞最早出自《荀子·富國》:“事業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唐楊倞注:“職業,謂官職及四人之業也。”[2]在漢語中,職業是指“個人在生活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3]在西方語境中,德語“Beruf”最初是指與資本主義經濟活動有關的職業。在英語中,有學者認為,vocation 體現的“個性”、profession 體現的“專門性”、occupation 體現的“薪酬性”和career 體現的“連續性”綜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現代職業概念[4]。馬克思·韋伯對職業概念首次進行了詳細的界定,他認為,職業一詞,就它構成個體收入或收益的連續機會而言,是指個體功能專門化、功能細分和結合方式[5]。可見,職業具有雙重屬性:一是基于勞動分工的個體性和謀生性;二是自我實現方式的連續性和專業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一種持續不斷地從事有目的的活動,職業是學生面向未來生活和可持續終身學習的必然內容。
“體驗”一詞出自《淮南子·汜論訓》:“故圣人以身體之。”《荀子·修身》:“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6]在漢語中,對“體驗”的解釋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親身經歷”[7]。在西方語境中,德語“Erleben”和英語“Experience”都可譯作經驗、經歷等。在哲學中,狄爾泰認為體驗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是對生命、人生和生活的感發和體悟;伽達默爾認為可以從分析“經歷”一詞的意義來獲得對體驗的理解,體驗不僅指人經歷過了某件事,而且在這種經歷中獲得了某種體悟和某種深切的感受[8]。在心理學中,體驗作為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由感受、理解、聯想、情感、領悟等諸多心理要素構成。在體驗中,主體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事物,因發現事物與自我的關聯而生成情感反應,并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領悟[9]。因此,體驗是具身的,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行為活動方式而形成;體驗于經驗中,是學習者從直接經驗中構建知識、技能和價值的過程;體驗與生活相關,是一種鏈接生活的實踐活動。
根據職業的“個體性與專業性”和體驗的“具身性與實踐性”等根本屬性,對職業體驗的理解可以從平面的“關系”與立體的“維度”兩方面把握。
1.職業體驗的三對關系。顯然,職業體驗是合成詞,它既有“職業”的規定性也有“體驗”的特質,因此,職業體驗涉及“人與身體、人與實踐、人與崗位”三對關系(見圖1)。從人與實踐的角度看,職業體驗是一種“實踐活動”或“實踐過程”,是學生“認識職業、了解職業”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的實踐過程;從人與身體的角度看,職業體驗注重“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強調通過學生物理身體的激活、身體情感的感知以及身體、情境和心智的統整,實現對職業的理解;從人與崗位的角度看,職業體驗就是要在學校知識獲得與社會各種活動和職業崗位之間建立有效聯系,引導學生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見圖2)。

圖1 職業體驗的三對關系

圖2 職業體驗的概念結構
2.職業體驗的維度劃分。從層次分析,職業體驗可分為職業意識體驗(感性體驗、知性體驗、理性體驗)、職業知識體驗(知識體驗、專業體驗和技術體驗)和職業技術體驗(學力體驗、技能體驗和技術體驗)[10]。從過程來看,根據大衛·庫伯的“體驗學習圈”理論,職業體驗包括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實際崗位演練;總結、反思和交流經歷過程;概括提煉經驗,行動應用四個環節。從價值判斷而言,職業體驗有助于促進職業認知,幫助學生獲得真切的職業認識和情感體悟,形成深刻的職業理解;有助于提升職業素養,促進學生掌握一定的職業知識與技能;有助于培養職業精神,充分認識職業的價值,形成正確、積極的職業態度(見圖3)。

圖3 職業體驗的不同理解維度
與職業體驗相關的概念有“職業啟蒙教育”“學生發展指導”“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等。在概念層次上,它們都是中小學職業體驗的上位概念。
職業體驗強調引導學生通過“實操演練”“角色扮演”等方式親身體驗相關職業的奧秘,領悟特定職業所需的職業品質,讓學生直觀了解“什么是職業”“這個職業是做什么”“怎樣才能做好這個職業”等一系列與職業規劃相關的信息,促進學生認識職業、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職業啟蒙。例如,日本將職場體驗活動作為促進職業啟蒙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了小學以參觀為主、中學以職場體驗為主、高中以職場見習為主的各級活動的層次遞進體系;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則開設了多樣化的職業模擬活動,如加拿大中小學校設有木工車間、縫紉車間、烹調廚房等,以學分形式規定學生在中學畢業前至少要掌握兩門職業技術,為將來升學或就業做準備[1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 號) 要求“普通高中學校要明確指導機構,建立專兼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通過學科教學滲透、開設指導課程、舉辦專題講座、開展職業體驗等對學生進行指導”。職業體驗是中小學職業生涯教育和學生發展指導的實踐內容,為學生的生涯規劃提供必要的實踐基礎,有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專長和愛好,了解社會,逐漸建立行業印象,形成職業生涯規劃,促進自我實現。例如,上海市建平中學創立“生涯規劃與職業體驗特色項目”并以“職業體驗”課程的形式進行固化落實,創造性地發展了學生指導模式。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教材[2017]4 號)將“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確定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四種活動方式。職業體驗包括“找個崗位去體驗”“職業調查與體驗”“走近現代農業技術”等主題,充分體現了學校課程“向生活世界回歸”的理念和做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方面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對自我世界、職業世界和社會發展的理解。例如,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開展的“探社區生活究職業甘苦”綜合實踐活動包括“棠湖公園衛生工作體驗與探究”“食品衛生和宣傳工作體驗與探究”“銷售業體驗與探究”等系列活動,引發了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職業體驗有利于完善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例如,《2019年上海市職業教育工作要點》(滬教委職[2019]1 號)指出,要探索建立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職業體驗模塊工作機制。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制定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加強學生生活實踐、勞動技術和職業體驗教育”。職業體驗具有面向職業生活和勞動世界的特點,是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手段。中小學生所獲得的體驗經由勞動(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產生,職業體驗的過程就是中小學生主動參與校內外勞動的過程[12]。當前美國、日本等教育實踐也表明,職業體驗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的有效手段[13]。通過學生對職業勞動的真切體驗,形成對勞動意義和價值的理解與獲得,如上海市沙田學校將勞動教育融入“職業體驗”活動,以“我做小掌柜”職業體驗活動為例,感受賣菜掌柜勤勞與踏實的職業精神,培養學生勞動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另一方面,職業體驗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幫助學生熟悉了解當代生產、服務等領域內各種職業的基本特征,發展學生創造性勞動的潛質,為學生將來的職業選擇和定向作準備。
價值是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范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價值是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或有用性。作為客體的職業體驗,對應于學生、教育和社會三重主體,發揮著個體價值、教育價值和文化價值。
職業體驗體現了教育實踐回歸到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本體論轉向。從人與自我的關系看,有利于實現“職業中的我”和“本體中的自我”的和諧統一;從人與社會的關系看,有利于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通;從人與職業的關系看,有利于實現“今日之我”和“未來之我”的完滿統一。
1.培養職業興趣,塑造個體主體性。從人與自我的關系來看,職業體驗有助于促進學生自我認知和發展內在自我。在狄爾泰看來,體驗是一種轉向自我認識的過程,是理解過程從外在理解走向自我認識的內部理解過程。在職業教育與個人發展的關系上,杜威強調將職業教育與個人興趣相聯系,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黃炎培則強調“謀個性之發展”。可見,職業體驗有助于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促進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和發展潛力,幫助學生自主選擇適應未來的職業,從而實現“職業中的我”和“本體中的自我”的和諧統一。
2.體認職業價值,促進個體社會化。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職業體驗希望建立知識、生活與職業的聯系。杜威認為,職業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個軸心,把大量變化多樣的細節貫穿起來,使種種經驗、事實和信息的細目彼此井井有條”[14]。傳統教育存在學生學習與職業世界的斷裂、學習興趣不濃、生活缺乏目標和熱情、未來職業生活選擇迷茫等諸多問題,隨著職業體驗課程成為普通中小學的必修課,學生將課程學習內容與真實生活情境相結合,提前了解職業屬性和職業價值,進一步認識學習的意義,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通。
3.樹立職業意識,促進個體可持續發展。從人與職業的關系來看,職業體驗蘊含著一種職業指導的發展觀和終身職業指導實踐。馬克斯·韋伯認為,“把勞動本身作為人生的目的。”[15]職業發展在個人生活中是連續、長期的發展過程。因此,職業體驗應貫穿于人的教育過程各個階段,滲透于整個教育體系的各個層面。正如學習型組織之父彼得·圣吉所說:“教育,不是為今天,而是為想不到的未來做準備。”杜威也曾言,“教育在名義上不是職業教育,但在實質上是職業性的”。可見,職業體驗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提供了前提可能。
《國務院關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 號)提出,“鼓勵中等職業學校聯合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職業體驗是普職深度融通的有效載體,有助于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促進職業學校轉型發展,提升職業教育影響力。
1.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關于技術和職業教育建議(修訂方案)》明確提出:“了解、掌握技術和知曉職業生活應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立德樹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職業體驗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素養。從“健康生活”角度看,職業體驗有助于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根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適合的職業發展方向,提升自我規劃和管理能力。從“責任擔當”角度看,職業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例如,在成都市“我做城市小主人”青少年職業體驗主題活動中,通過扮演“小城”中行政管理和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的社會角色,體驗不同的職業,了解社會行政機構職能和運行,從而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從“實踐創新”角度看,職業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四川省樹德中學組織學生赴阿里巴巴西部創新中心、西緯科技、科大訊飛三大人工智能公司參觀學習,在體驗中了解中國經濟轉型發展,近距離感受科技創新給現代生活帶來的改變,從而提高科學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
2.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職業學校轉型發展。當前,普通中小學在開展職業體驗活動中面臨缺師資、缺課程、缺場地等諸多困難,而職業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著“招生難”“轉型難”“就業難”等多重困境,如何實現普職資源的融通共享? 如何推進職業學校的供給側改革來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踐表明,職業體驗是普職深度融通的有效載體,是激發職業學校辦學活力的重要手段。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指出,“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一是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職業學校可立足專業特色,基于專業建設、實訓場地和專業師資的優勢,充分發揮優質資源服務社會的功能,為普通中小學開展職業體驗提供支持。例如,2019年上海市學生職業體驗活動中,63 所職業學校、94 個市級開放實訓中心提供了17 個專業大類430 個職業體驗項目,可供6 萬名學生體驗。二是以提升辦學能力促新發展。職業學校可主動服務普通中小學職業體驗的現實需求,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探索建設集職業傾向測試、職業場景體驗、職業規劃指導、職業拓展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職業體驗學習中心。同時,通過加大職業體驗課程的研發力度、創建職業體驗項目團隊、加強職業體驗評價研究等措施,提升職業學校教師專業能力,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例如,北京現代職業學校構建了涵蓋職業崗位類、應急文化類、綜合素養類三大類別57 余門課程的職業體驗課程體系,包括“基地授課、送課下校、專屬定制”三種方式,逐漸將學歷教育的重點轉移到了服務社區百姓、提升周邊中小學綜合素質方面,拓寬了辦學思路,走出了一條職教轉型發展之路。
3.推進普職深度融合,完善大職教觀構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教體系已成為一項國家戰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體驗是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普職深度融通、實現普職教育共贏發展的有效舉措,是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使用效益、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影響力的重要路徑。一是基于現代社會需求的大職教觀理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外部適應性體現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性需要,迎合職業人個體發展的普適性需要等[16]。職業體驗活動是了解職業教育的窗口,通過職業體驗活動展示行業或專業的從業人員的生活與工作狀態,傳授特定行業或專業的知識,向社會傳遞職業教育精神內涵,體現了職業教育的時代性、職業性和應用性,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職業教育的普遍性和個性化需求。二是基于橫向融通的普職融合性建構,促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在教育目標、課程內容、教育體制等方面的相互溝通、相互融合。在教育目標上,共同解決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不夠清晰”的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觀、勞動觀和人生觀。在課程內容上,共同構建具有基礎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課程內容,幫助學生開啟職業興趣、培養職業意識、規劃職業生涯。在教育體制上,構建普通中小學與職業學校在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方面的制度設計。
對社會而言,職業體驗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有利于發揮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獨特功能,傳承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信念,實現文化育人。
1.落實價值體認,價值引領職業體驗實踐。《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教材[2017]4號)鮮明地提出了價值引領職業體驗實踐,價值體認就是讓學生在職業體驗活動中“獲得、加深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時站在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高度,讓學生活動中始終貫徹正確的價值取向[17]。例如,在3-6年級“找個崗位去體驗”活動中,要指導學生體會職業勞動的艱辛,體會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內涵,樹立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意識。中小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職業體驗不僅要激發學生積極的職業情感,更要讓學生理解職業所倡導的精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合理進行價值選擇。
2.培育職業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指出,“引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樹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 號)指出,“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2019年上海市職業教育工作要點》(滬教委職[2019]1 號)指出,“向中小學生及社會公眾開展職業體驗活動,推進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進校園。”職業精神是人們職業活動中形成的思想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體現為工作中的敬業守信、精益求精、勤勉盡責,是促進人自由發展、形成行為規范的內在精神[18]。職業體驗活動中要重視職業精神的培育,讓學生在職業體驗活動中深入認識勞模和工匠,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例如,成都市檔案局開展的青少年暑期職業體驗活動,學生親身模擬了檔案修裱,以此真切體會檔案工作中的“工匠精神”。
3.體驗職業文化,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職業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子文化,具有普適意義的職業文化包括職業社會與職業單位的制度、習俗與道德,具體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紀律和職業禮儀等[19]。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和“化人”的統一。“人化”即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改變、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帶上人文的性質。“化人”是用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來培養人、武裝人、提高人,使人的發展更全面、更自由、更深刻[20]。職業體驗的內涵是“體驗一個項目,了解一門職業,感受一種文化。”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和模擬情境中,感受和體驗企業文化、職業文化、工匠文化和傳統文化,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育人。例如,2018年上海學生職業體驗日活動中,在學校的博物館課程中心,“吳元浩地攤陶瓷展示館”“景德鎮陶瓷名家藝術館”“熊景蘭大師工作室展示館”以及與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合作建設的非遺傳習教室,學生通過體驗職業文化,進行思考和內化,實現傳承與創新,達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