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類應用型院校均普遍在企業設立各種形式的實習、實踐教學基地,但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并不多,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這些基地往往憑借于高校教師與企業相關領導的個人關系而設立,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既沒有納入到學校日常教學運行體系當中,也沒有進入到企業的基本工作范疇。然而,既然企業實習是應用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那就必須讓學生深入工作場所,作為旁觀者或其中一員,通過親身經歷學習知識的過程[1],把實習、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納入到校企雙方的工作范疇之內,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2],使企業實習成為學生了解社會、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工程素質的重要途徑。有鑒于此,借助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智能制造學院自動化專業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評估的機會,以17 級自動化本科企業實習為例,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范式的本科企業實習基地,既提高了企業實習質量,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在地方高校向應用型本科轉變的過程中,許多高校在企業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方面付出大量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績,其主要措施如下:基于情境認知理論提高企業實習效果[3];建設校內實習、實踐基地,將一些非必須在企業完成的內容放到校內完成,提高企業實習、實踐的質量[4];將先進教學模式應用于企業實習,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的企業實習評價模式[5],以及在實習基地建設中采用CDIO 模式[6]。近年來,應用型高校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盡管采用上述措施使得實習教學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然而實習的質量和效果仍然令人擔憂[7]。整理問題如下:
實習企業與學校合作關系不穩定。目前,相當一部分實習企業是通過學校教師與企業的個人關系進行聯系。企業很難從學生實習中得到實惠,這種“單贏”的方式很難長久[8]。同時當前市場競爭激烈,尤其對中小企業的生存產生巨大壓力,往往有可能因為經營方面的壓力退出企業實習。實習企業與學校之間合作關系不穩定,勢必對實習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在實習過程中,出現部分實習計劃難以落實的問題。其原因為校企雙方未對實習計劃進行充分的溝通,一種情況是實習計劃完全由校方制定,但制定計劃的教師自身并無企業工作經歷,或因想法過于理想化導致;另一種情況是實習計劃由企業制定,但在實習的進展過程中,由于企業業務的變化、生產計劃的變化、以及對現場生產安全方面的考慮,導致部分實習計劃難以落實。
從實習質量上看,雖然校企雙方做了不少努力,實習質量的評價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企業實習內容的設計中,無法將企業真實的應用領域、工作崗位、工作對象和工作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而這恰恰是企業實習最有價值的地方;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忽視了每個學生個體,對于某些工作崗位有其天然的傾向性,沒有實行精細化教學。
實習質量評價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有待提高。一方面體現在企業和學校給定的成績,主觀性較大,缺乏科學和嚴謹的評價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對于企業實習的反饋和建議,有時過于含蓄,不敢直言。
對于實習改進環節,當前現狀往往是“走過場”,流于形式,上一屆的企業實習暴露出來的問題,往往延續到下一屆的企業實習中。
基于上述問題,以PDCA 質量環為整體框架,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范式為核心進行企業實習基地建設。整體框架如圖1 所示。
實習準備階段包括企業“痛點”分析、企業選擇、學生分析與分組。
1.企業“痛點”分析。當前企業對于參觀性質的企業見習較為歡迎,而對于需要在工作崗位進行實際操作的實踐活動普遍反應較為冷淡。其原因為此類實習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計劃和生產質量,即使學校支付一定費用,對于企業也是杯水車薪。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痛點”,在校企多點合作的前提下推進企業實習。企業“痛點”分析采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學校現有的實習企業,調查不同類型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動機。后續新建企業實習基地時,學校可與目標企業有針對性地洽談,從而保證校企雙方在“雙贏”的局面下長期穩定地合作,為企業實習打好基礎。
2.企業選擇。即使在當今企業對實習活動普遍反映冷淡的大環境下,校方也不應該盲目降低要求,應最大限度地確保所選擇的企業可以滿足企業實習的要求。企業選擇采用六西格瑪工具中的普氏概念選擇(MPCS,Multiple Concept Selection) 進行定量評估。

圖1 企業實習基地建設整體框架圖
普氏概念選擇的流程為:首先列出所有待開發的企業實習基地;其次列出所有選擇影響因素并賦予權重;然后按實際情況對各個企業賦分;采用加權累加法計算各個企業總分,并與現有的實習企業進行對比,作為判斷是否選擇該目標企業作為實習基地的基礎;最后檢查最優選擇中,所對應影響因素打分最低的一項,與其它企業的同項最高分相比,考慮是否可借鑒其它企業的思路來提高該項分數。
3.學生分析。學生分析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專業成績分析,另一方面是職業傾向分析。
專業成績采用資料收集法,收集學生專業課成績,作為后續學生選擇不同企業實習崗位的依據之一。
如圖2 所示,職業傾向分析由授課班級于二年級期間,在網上系統進行在線測試并生成測試報告,報告包含顯示霍蘭德理論六個典型職業傾向的雷達圖,以及各個維度量化的指標。學生可以此為參考,在大一到大四每年的實習中,選擇相應的企業和崗位。
該階段包括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范式的企業實習內容設計和執行。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方法和教學方法是當前世界上先進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方法之一。“工作過程”是指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取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動態的卻又是相對穩定的。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體系,會讓職業活動的各個元素滲透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渾身都會充滿職業氣息,深受企業歡迎[9]。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范式主要包括普適性工作過程、典型工作工程、參照系和學習情境等要素[10]。在此,采用基于BAG 工作分析法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模式進行企業實習內容設計。BAG 分析法是在對企業專家和技術工人訪談調研的基礎上,把工作任務放在企業生產運營過程和學習者全面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分析的方法。與DACUM 法相比,BAG 分析法的最大特點在于分析對象不是孤立的工作崗位,也不是相對獨立的一個個單項能力,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工作過程[11]。
首先,以企業實習的大綱為基礎,通過市場調研和走訪企業確定工作崗位;其次,針對工作崗位調研其真實工作過程;然后,將真實工作過程歸納總結為典型工作過程(學習場);最后,針對每個典型工作過程,由易到難設置三個學習情境,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每個學習情境采用“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教學法,具體流程如圖3 所示。
企業實習執行基于任務單進行,任務單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制定,針對每一個學習情境設置任務單,任務單中包含“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個環節。
資訊環節,由企業導師給出需求,學生進行需求分析和需求確認。
計劃環節,由學生針對需求進行方案的構思,提出若干種方案,每個方案包括實現的方法、步驟、需要的人力,時間等等。

圖2 職業傾向測試報告
決策環節,由學生進行最佳方案的選擇,企業導師給予引導和審核。
實施環節,學生根據選定的最佳方案進行實施。
檢查環節,首先由學生檢查前面幾個環節是否執行到位,其次由企業導師和學生共同檢查實施的結果。
評價環節,由企業導師根據制定的各項指標和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打分。
企業實習質量考核由企業評價、學校評價和企業、學生反饋組成。
企業評價,企業根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態度、素質、知識、技能)、任務完成情況以及考核結果給定成績。
學校評價,由學校教師觀察學生在企業實習的情況,結合實習完成后所寫的實習報告給定成績。
企業、學生反饋,由企業和學生填寫學校所提供的問卷調查,主要內容為企業實習的不足之處和改進建議。
根據企業評價和學生反饋結果進行分析,為下一年度的企業實習制定改進計劃。改進計劃包括實習企業選擇、實習內容改進、學生分析方法改進以及評價方法改進。
以自動化本科二年級企業實習基地建設為例,詳細介紹基于PDCA 框架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范式企業實習基地建設具體實施和效果。自動化專業生產實踐是在本科二年級實施的企業實習,為期1 周,在企業進行生產流程、職業基礎崗位實踐和一線生產的組織與管理的實踐,使學生熟悉企業電子產品的生產流程,了解企業生產和管理過程,盡快掌握相應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術,并能培養現代化生產和科技發展倡導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與企業零對接。
1.企業“痛點”分析。無論哪一個企業同高校進行合作,其基本動機都是對于經濟利益的追逐,但是不同企業由于其發展規模、競爭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表現出來的合作動機也不相同[12]。了解不同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動機,可為后續開發新的企業實習建設基地提供參考,在滿足企業訴求的前提下,使得企業實習能夠長期穩定地進行下去,從而實現校企的“雙贏”。
針對學校現有10 家企業實習基地進行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和應對策略如表1 所示。

圖3 課程開發流程圖
2.企業選擇。為保證企業實習質量,采用普氏概念選擇MPCS 對企業進行量化分析。
首先,由校內外專家列出影響企業實習的因素,包括實習內容與專業的相關度、企業導師水平、實習設備的完善水平、企業的規模,以及企業與學校距離遠近。
其次,由校內外專家討論各個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權重),例如專業相關度最為重要(9 分),企業導師水平次之(7 分),而企業與學校距離為1 分。
然后,由校內外專家針對企業進行打分,此時可與現有的企業實習基地進行對比,通過加權累加法計算出每個企業的總分,從而做出客觀的選擇。如表2 所示,企業1 和企業2 均為新建實習基地的目標企業,企業3 為現有實習基地,通過計算得出企業1 總分為163,企業2 為97,企業3 為161。通過數據對比,企業1 與現有實習基地不相上下,而企業2 與現有實習基地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可得出結論,企業1 可接收作為實習基地,而企業2 作為實習基地應慎重考慮。

表2 企業選擇MPCS 表
最后,分析企業1 最薄弱一環,參考其他企業的做法,看是否有提高空間。例如“企業導師水平”,企業3 是由最了解人員情況的部門領導任命導師,因此導師質量較高,而企業1 則是由人事部門任命導師。經過溝通,企業1 改為由部門領導任命導師,提高了企業導師質量,企業1 該項分數由3 分提高到7 分,總分由163 提高到191。
3.學生分析與分組。自動化本科大二企業實習共有3 個實習基地承接6 個班的實習工作,不同實習基地提供的實習崗位不同,每個學生以職業傾向分析結果作為參考,根據個人意愿選擇實習基地。若某個實習基地出現報名飽和的情況,則根據學生的專業成績排名進行調劑。

表1 企業動機調研表

表3 實習企業崗位信息表
如表3 所示,列舉了部分實習企業提供的崗位,并將各個實習崗位與霍蘭德職業性向理論中的六種基本類型進行關聯,學生在實習開始之前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選擇。
對于生產線自動化工程師,一個能力領域為系統安裝,強調的是動手能力,因此屬于“現實型”;另一個能力領域為系統調試,需要嚴格按照手冊進行調試,具備細心、有條理等特質,因此屬于“常規型”;最后一個能力領域為性能測試,力求發現在一些罕見的條件下,系統發生異常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跳出常規思維,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因此屬于“藝術型”。
對于電子工藝工程師,其中一個能力領域為產品測試,需要邏輯推理、分析能力強的人,因此屬于“調研型”。另一個設備操作,強調的是動手能力,因此屬于“現實型”。
對于測試工程師,其中一個能力領域為設備編程,需要嚴格按照預定步驟針對產品進行測試,因此屬于“常規型”。另一個能力領域為故障分析,需要通過邏輯分析判斷故障發生的原因,因此屬于“調研型”。
而在后續采用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實習教學模式,學生需要理解每個學習情境的需求,這就需要與企業導師進行溝通,同時在任務的執行過程中也需要與團隊成員進行溝通,因此屬于“社會型”;而在采用六步教學法的“決策”階段,需要對當前的任務制定時間并確保如期完成,需要做事目的性強、時間觀念強,因此屬于“企業型”。
1.工作崗位分析。以3 家企業實習基地的其中一家為例進行工作崗位分析。該企業的業務領域為電子產品生產加工,通過市場調研和企業調研,確定兩類工作崗位:電子工藝工程師和測試工程師。
2.典型工作過程歸納。調研電子工藝工程師和測試工程師工作崗位的真實工作過程,由校內外專家針對真實工作過程,結合電子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圖進行歸納,歸納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崗位典型工作過程
3.學習情境設置。以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自動光學檢測)為例,介紹學習情境的設置。AOI 是基于光學原理來對焊接生產中遇到的常見缺陷進行檢測的設備。當自動檢測時,機器通過攝像頭自動掃描PCB,采集圖像,測試的焊點與數據庫中的合格的參數進行比較,經過圖像處理,檢查出PCB 上的缺陷,并通過顯示器或自動標志把缺陷顯示/標示出來,供維修人員修整。
為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難度由低到高設置三個學習情境,難度依據PCB 板的復雜程度進行劃分:單層板、雙面板和多層板。每個學習情境,以任務工單的形式體現。在任務工單中依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進行展開,每個步驟的具體內容如表5 所示。

表5 六步教學法內容
學生企業實習成績,由企業成績和學校成績組成,其中企業成績占60%,學校成績占40%。隨機抽取2017年與2018年自動化大二本科某班企業實習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其中2018年實施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范式的企業實習建設。如圖4 所示,通過對比發現,70-80 分段的人數從2017年的21 人減少到2018年的12 人,而90-100分段的人數從2017年的0 人增加到2018年的9人,平均分從2017年的77.14 增加到2018年的81.28。說明采用新的企業實習基地建設方法,能夠提高學生企業實習質量。

圖4 (a)2017年度企業實習成績分布圖

圖4 (b)2018年度企業實習成績分析圖
針對企業和學生提出的反饋,進行實習改進措施的制定,如表6 所示。

表6 反饋與改進計劃
針對實習企業與學校合作關系不穩定、部分實習計劃難以落實、實習內容設計質量欠佳等問題,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應用型本科企業實習基地建設方案。該方案以PDCA 質量環為主體架構,實習內容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進行設計。實踐證明,該方案能夠鞏固實習企業與學校的合作關系,提高企業參與實習工作的積極性;對新建企業實習基地進行量化分析,確保企業能夠滿足學校實習要求;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實習崗位,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實習內容設計,使得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工作崗位、工作過程、工作對象等最有價值的部分,提高了實習質量;同時在各個學習情境中采用六步教學法,使得評價更加客觀;最后針對反饋制定改進計劃,確保實習質量能夠持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