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立國
大興安嶺十八站林業局十八站森林資源管護區“65”綜合種養殖基地勞模創新工作室,以林下經濟產業項目為紐帶,緊緊圍繞解決職工在發展林下經濟中技術難題等方面,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機制創新,推出創新項目和先進操作法,促進了科學技術生產力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為了解決職工在創業中的各種難題,全國勞模戚克祥等10名勞模帶領管護區職工,在管護區“65”管護外站建起了生豬養殖、黑木耳養殖、冷水魚養殖綜合種養殖基地,并在產業鏈上建立了十八站森林資源管護區“65”基地勞模創新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以將職工聚在產業鏈上,讓職工富在產業鏈上為目標,推行“基地+合作社+職工”的模式,發揮勞模作用和能人效應,為職工創業致富鋪路。
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黑龍江省巾幗標兵、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秀梅和丈夫于瑞國(大興安嶺地區全民創業之星)帶領82名職工發展黑木耳,成立了“林驛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改擴建菌孢廠1處,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制菌車間,安裝了3個7000袋的滅菌鍋,建成了4500平方米的養菌室,菌孢廠日制菌達到20000袋,年制菌能力達到200萬袋。
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黑龍江省創業標兵王志明帶領11名撲火隊員以集資入股的形成立“富康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滾雪球式的發展,養殖規模逐漸壯大。年出欄豬2500頭,現有存欄豬1100余頭。嘗試了野豬二代散養,建成了野豬散養場地12000平方米,現有野豬6頭,養殖二代和三代野豬170余頭。在銷售環節大膽創新,局址設立了“65生態豬肉”專賣店,豬肉以供應本地為主,并輻射周邊兩縣一局。
“65”基地勞模創新工作室在一批經驗豐富的技術帶頭人引領下破解難題,為職工創業增收提供技術支撐。
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十八站林業局勞動模范肖善會將“黑龍江天錦食用菌公司”引到管護區,每年木耳售價每斤40元—50元,高出當地價格近10元,解決了木耳養殖戶的銷售難題。采用網箱扣棚和強制水循環等辦法,為職工養殖戶解決了高寒地區冷水魚養殖過冬的難題。
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大興安嶺全民創業之星于瑞國帶領職工黑木耳養殖戶,始終圍繞解決黑木耳“三級菌”生產上的難點和重點發揮積極的作用。在職工養殖黑木耳之初,有的養菌室菌袋出現了雜菌。他們調查研究找出了產生雜菌的原因,一是由于有的養菌室是新蓋的,室內的濕度過大;二是有的養菌室溫度低;三是有的養菌室通風不好。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保證了“三級菌”的質量,每年生產黑木耳“三級菌”200萬袋。
“65”基地勞模創新工作室緊貼職工生產實際,針對技術難點,廣泛開展群眾性工藝改進、技術革新活動,有效地解決了職工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推動了技術進步。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十八站林業局勞動模范標兵苗志永,緊密圍繞職工在養殖中重點和難點問題,扎實開展技術創新實踐,使技術攻關等創新工作順利開展,為職工發展棚室黑木耳養殖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在職工購買養殖黑木耳大棚中,農用大棚每棟1.8萬元,而養殖黑木耳專用大棚每棟3.2萬元,差價在1.4萬元,農用大棚要想養殖黑木耳,需要技術改造。苗志永依托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平臺,與團隊其他同志反復研究和試驗,終于以每棟農用大棚5000元的成本,攻克了農用大棚養殖黑木耳的難題,減少職工創業成本,每棟大棚節約9000元,需要改造的20棟大棚,職工養殖戶為節約18萬元,且經過處理后的大棚沒有出現過變形報廢的現象。
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戚克祥,積極在職工種植戶中轉變傳統的大“V”型口生產方式,推廣了小孔栽培技術,使黑木耳耳片大小均勻、耳根小、整齊度好、商品價值高;普及了集中催芽技術,采取室內、大棚內或室外覆膜等方式,促使耳芽快速形成,保證耳芽長勢整齊,使春耳采收期提前,避開高溫多雨期,減少流耳、爛耳、霉耳,提高黑木耳質量;推廣了采摘晾曬分級技術,采用“科學采摘、棚架晾曬和分級裝袋”的方式,按質分級銷售,提高黑木耳的質量和售價,使黑木耳產業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職工養殖的黑木耳品相好、產量高,人人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在“65”基地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引領和推動下,十八站森林資源管護區“65綜合種養殖基地,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各類種養殖技術日益成熟,特別黑木耳“三級菌”菌種不斷改良,木耳產量逐年提高。由于基地產業多樣化,職工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增收項目。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組織到創業增收中,如今依托“65”基地十八站森林資源管護區,97%的在崗職工都參與了林下經濟發展,職工人均年增收近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