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埔軍校在長沙先后兩次辦分校,即北伐時期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和抗戰時期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長沙分校。由于這兩個長沙分校沒有淵源關系,故分述于下。
一、歷史沿革
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組成國民革命軍興師北伐,黃埔師生大多數投身其中。一路上,北伐軍長驅直進,勢如破竹。7月11日,唐生智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8軍占領長沙。蔣介石感到形勢大好,但深感軍事人才缺乏。
與此同時,時任黃埔軍校教育長、代校長的方鼎英(湖南新化人)在《呈總司令請坐鎮武漢并在武漢設分校及略陳校事電》中建議:“……現我方局面進展,粵東偏居一隅,招致人才不易,似宜及時在武漢或長沙設立分校。一面為擴充之準備;一面為延攬人才之方法,關系頗為重要,祈留意。”
1926年12月24日,蔣介石電準唐生智總指揮在湘辦第三分校,電曰:“所請擬定名湘省軍事政治學校為第三分校,并令石醉六為該校校長,籌備一切,應予照準,委狀另發。”
1927年3月10日,石醉六被任命為分校校長,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夏曦任政治部主任,余范傳為教育長,謝煜燾為總隊長。
第三分校在長沙市小吳門外協操坪(即湖南陸軍講武堂舊址)正式成立。1928年7月,第三分校停辦,教職員并入南京本校。
二、組織系統與管理機構
第三分校設立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有: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主席)、唐生智、石醉六。校務委員有:劉興、何鍵、李品仙、葉琪、周瀾(此5人都是唐生智部的軍長)。教務委員有:張國威、廖磊、范宿鐘、劉健緒、陶廣、熊震、李文杰、何萱、王錫濤(此9人都是唐生智部的師長)。
分校雖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實際上并不隸屬于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管轄,而是受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唐生智直接控制,分校各級負責人均由唐生智決定。唐生智為鞏固他所轄的5個軍的基礎,繼續擴大個人實力,以該校作為基地,訓練培養軍官。一方面招考青年學生受完全的軍事教育,培養初級干部;另一方面設立帶職大隊,抽調所轄5個軍部隊少尉至少校級干部輪流接受正規軍事教育。
第三分校受“馬日事變”沖擊而變質。1927年5月21日,駐長沙的國民革命軍第33團許克祥部發動“馬日事變”,分校進步學生被殺20多人,被捕50多人,還有100多名學生離校。“馬日事變”后,唐生智從武漢來到長沙,名為徹查許克祥的叛變,實際并無保護和恢復分校革命勢力的措施。原校長石醉六、教育長余范傳于“馬日事變”后離開,夏曦和一些政治教官、政治部干部等共產黨人以及學生中的共產黨員也都轉移,學校曾一度處于無人負責的白色恐怖狀態。武漢政府反共后,第三分校成立了以唐生智為首的校務委員會,不再設校長,只保留教育長。由于原教育長余范傳去職,由原總隊長謝煜燾升任,原工兵大隊隊長陳維斌升任總隊長,政治部主任改由仇鰲擔任,原政治部出的刊物《火花》改為《黨軍》,理論上反動,學生都不愛看。唐生智名為學校最高領導人,但多不在長沙,校務實際由湖南省政府代主席周瀾主持。分校的政治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
1927年11月,由于唐生智反蔣失敗,于11日通電下野,出走日本。蔣介石發動西征,程潛為西征軍先頭部隊進駐長沙,并擔任了湖南省政府主席,兼任第6軍軍長。第三分校歸屬程潛的勢力范圍。程潛便把自己辦的原第6軍學生隊并入第三分校,但遭到原有分校學生的反對。原有學生中約有500人逃到南京,由蔣介石收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6期,編為一個大隊(稱第3大隊),于1928年3月30日畢業。還有一小部分學生逃到武漢,進入武漢分校。第三分校原有學生只剩下百人左右,與程潛塞進來的那批學生同時畢業。
三、學員
1927年2月10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設帳招生。設有兩個招生處,一個在長沙分校內,招收湖南學生;另一個在湖北武昌,招收外省學生。招生的消息一公布,湘、鄂、贛、川、黔、皖、魯、豫、粵、桂等地報考者蜂擁而至,達萬人。經過擇優選錄,所招學生的思想質素和文化程度都比較高。
第1期招生1000余人,主要是青年學生和部隊連、排級干部。學生隊分步兵第1大隊、第2大隊,每個大隊轄4個中隊,每個中隊轄3個區隊。學員分帶職學習的軍官和新招的學生兩種。帶職學習軍官,外出都是佩掛軍官斜皮帶和著軍官軍裝,編為帶職第1大隊、第2大隊;新招學生隊是穿新兵軍服、扎橫腰皮帶,編為步兵第1大隊、第2大隊,政治第1大隊、第2大隊,炮兵大隊,工兵大隊。兩者合計8個大隊。其實每個大隊學員只有一個中隊的人數,每大隊有120至140人。大隊長均系上校銜,步兵第1大隊大隊長黃鳴鶴、步兵第2大隊大隊長王啟東、政治第1大隊大隊長李昌祺、政治第2大隊大隊長曹萬雄、炮兵大隊大隊長不詳、工兵大隊大隊長陳維斌。帶職第1大隊大隊長周振亞、帶職第2大隊大隊長文九德。每個大隊下設3—4個區隊,區隊長為中、少校銜。帶職隊學員半年畢業,學生隊一年畢業。
四、教學與訓練
學習課程主要有軍事課和政治課。軍事課包括戰術、兵器、筑城、地形學以及典、范、令等,教官多是保定軍官學校畢業。術科戰斗教練到連,均采取日本式。政治課主要有三民主義、歷史唯物論、經濟學、工人運動等。
分校對政治教育十分重視,政治氣氛濃厚。分校創辦之時,正是湖南國民革命轟轟烈烈、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勢力占據優勢之際。所有政治教官,都是由政治部委派的,絕大多數系共產黨員或國民黨左派。不少共產黨著名人物如夏曦、郭亮常到校講政治課或時事專題。經濟學特約講師有李季,臨時特邀來校講演的還有毛澤東。第三國際代表團也先后來講無產階級革命的重大意義,他們特別強調要打倒帝國主義,學生也不同程度地接觸到一些馬克思主義。夏曦在學生中的威信很高,講演很動聽,講話不用講稿,每次講話都在2個小時以上,學生站隊聽講毫無倦容。當時湖南大學校長李達來校演講《三民主義》。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惲代英、高語罕等也被委派為政治教官,但因“馬日事變”爆發而受阻。那時學校的政治口號是強調孫中山倡導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革命的向左轉,不革命的滾出去”。校內外貼滿了紅色的革命標語,到處紅旗飄飄。政治部編的革命刊物《火花》,每周出刊一期,宣傳革命理論,短小潑辣,最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