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銳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康復護理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對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9月治療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本次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患者,對照組開展常規精神分裂癥護理模式,觀察組開展康復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康復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10.22±1.20)d短于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12.44±2.01)d(P<0.05);觀察組患者康復時間(2.20±0.21)d短于對照組患者康復時間(5.21±1.55)d(P<0.05)。結論:開展康復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縮短精神分裂癥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康復時間,有利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臨床效果確切。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2
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為認知障礙、情緒障礙、思維障礙等,發病較緩,持續時間較長,對患者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1]。精神分裂癥患者因為長期住院治療,導致社會功能和生活能力功能直接下降[2],影響患者康復后融入社會。為了讓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后盡快融入社會,應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本次分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現開始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治療 本次研究患者資料為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9月間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40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在22-58歲之間,平均年齡37.8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3.12年,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在21-59歲之間,平均年齡37.6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3.11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數據比較無差異(P>0.05),組間可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采用康復護理模式,具體護理方法為[3]:組織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集體娛樂活動,制定有競爭意義和學習意義的活動,例如棋牌、打球等,鼓勵患者積極參加集體娛樂活動;鼓勵患者強化社會活動訓練和認知行為訓練,患者在訓練結果符合要求后應給予獎勵,讓患者形成正性反饋;開展患者社會交往機能培養,讓患者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通過實踐的方式讓患者掌握正確的社交方法;糾正患者錯誤認識模式,建立積極正確的認知行為替代錯誤認知;在患者康復護理過程中應邀請家屬積極參與,并向家屬介紹患者恢復情況,多于患者增加溝通,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減少相關心理壓力,利于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告知家屬應配合患者治療,多給予患者照顧和關懷;讓患者多參與體育運動,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培養興趣和喜好,指導患者運動鍛煉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1.3 臨床觀察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康復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P<0.05則數據差異顯著。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10.22±1.20)d,康復時間(2.20±0.21)d,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12.44±2.01)d,康復時間(5.21±1.55)d。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比較平均住院時間和康復時間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起病較慢,但病程持續時間長,治療后患者預后較差,直接影響患者社會功能[4]。精神分裂癥與患者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人格特征有直接關系,在康復期內臨床癥狀雖然得到了改善,但認知功能仍然需要提高,并且對于患者心理均會產生巨大壓力。在患者康復期間開展適當的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和社會功能,幫助患者提早融入社會[5]。康復護理借助相關措施改變患者病理狀態,在精神上幫助患者適應社會生活,樹立正確積極的認知,為患者提供專業有效全面的臨床護理方案,改善患者神棍質量,降低精神分裂癥臨床復發率,提高患者生活自信心。綜上所述,開展康復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縮短精神分裂癥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康復時間,有利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臨床效果確切。
參考文獻
李艷,高麗艷,孫敬梅,社區衛生服務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8):29-30.
曹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老年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3,20(18):71-72.
趙根銻,朱紅姣,潘潤德,等,綜合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4):23-24.
朱春霞,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的實施方法及優勢探究[J],心理護理,2018,24(34):204-205.
韓媛媛,人性化護理對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用藥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6):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