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華

【摘要】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課堂教學無論是教學方法的設計與實施,還是課堂教學調控的評價方式,都應該杜絕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現象。而是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學習的特點,以及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新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引 ?探 ?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114-01
一、“引”—— 引發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組織小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應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理。想方設法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數學的興趣,激活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的動力,誘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
二、“探”—— 轉變學習方式,培養探究能力。
1.在操作中探究。
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始于動作,具有很強的體驗性特點。教學實踐也證明:讓小學生通過擺一擺、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想一想、數一數做到數形結合,尋找規律。通過從多方位、多角度觀察事物,促進表象思維活動內化為理性的心理認知。
2.在合作中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營造課堂氛圍的主角。小學生各自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必須讓學生盡可能地經歷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通過合作互動的過程使學生學到數學的知識與經驗、思想與方法。例如“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先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猜想三角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再讓學生分組操作討論:能否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嗎?接著學生利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進行剪、拼、移等活動。然后在小組各抒已見、交流、討論……最終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在“玩中學、樂中悟”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見,只要多給學生些時間空間,多給他們一些表現的機會,然后在共同的交流討論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3.在生活中探究。
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具有開放性和生活性。教學也應從單一的課堂探究學習走向多維度的社會化探究學習。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讓更多的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探索知識。如“元、角、分”的教學,創設“小小百貨商店購物”的情景:把學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標上價錢。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買賣商品的模擬活動。通過購買一支標價8元7角6分的筆,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你若想賣這支筆打算怎樣付錢?有幾種不同的什錢方法?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說出自己約想法。學生置身于這種模擬的生括情景中,人人參與,有效地從實踐中獲取知識。既能讓學生在自身體驗中把軸象的數學形象化,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加深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評”—— 運用激勵評價,保持探究興趣。
有效的評價是一面鏡子。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激勵性評價,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催化劑。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善于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去對待學生,從中尋找點滴的閃光點。這樣的評價語言:“其他同學也這么認為嗎?”“你真棒,你怎么觀察出來的,跟大家說說看。”“對自己有信心嗎?”“老師欣賞你的自信。”“你思維活躍,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你考慮問題很全面。”讓學生在課堂評價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成功的快樂。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從過去的關注知識的傳授,轉變為關注學生的發展。倡導將學習的主動權放還給學生,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新知的機會;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