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衛

【摘 要】目的:分析小兒腹股溝斜疝中應用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的臨床作用。方法:選取110例腹股溝斜疝患兒隨機分為甲組(56例,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與乙組(54例,患側內環口小切口疝囊高位結扎術)。對比兩組相關臨床指標。結果:甲組并發癥出現率、復發率明顯低于乙組(P<0.05),住院花費明顯高于乙組(P<0.05),兩組手術耗時、住院天數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小兒腹股溝斜疝中應用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可降低并發癥出現率與復發率,但所需費用較高,需要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選擇手術方式。
【關鍵詞】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腹股溝斜疝;并發癥;復發
【中圖分類號】R6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1
腹股溝斜疝是小兒中發病率較高的外科疾病,誘因通常為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若未及時治療,突出物不能回納,一旦形成嵌頓將引起腸梗阻[1]。當前治療中疝囊高位結扎術應用廣泛。隨著手術水平的提高與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多種新型疝囊高位結扎術也逐漸投入到臨床實踐中。本次研究將分析小兒腹股溝斜疝中應用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的臨床作用。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間我院接診的腹股溝斜疝患兒中抽取110例隨機分為甲組與乙組。入選患兒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腹股溝斜疝,排除影響術后恢復效果的疾病患兒。甲組56例,男女分別49例、7例,年齡5個月至12歲,平均(5.16±0.95)歲,單側疝、雙側疝分別48例、8例;乙組54例,男女分別48例、6例,年齡6個月至12歲,平均(5.1±1.0)歲,單側疝、雙側疝分別46例、8例。兩組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甲組行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氣管插管全麻,保持患者平臥體位,常規消毒鋪巾。在臍窩切口,長度大約為0.5cm,將5mm鞘管置入,與氣腹機相連,維持腹內壓強在6至8mmHg,置入5mm腹腔鏡。將3mm分離鉗伸進臍孔鞘管旁,對雙側內環口進行探視,在患側內環口體表投影位置刺入縫合針,從內環口正前方方向在腹膜外間隙順時針潛行,在正下方腹腔位置穿入針尖,拉絲線盲端入腹腔,將針頭撤出。然后使用另一根縫針從原來針孔位置進針,在正前方方向在腹膜外間隙逆時針潛行,在正下方腹腔位置穿入針尖,打結。在內環口完全關閉后關閉氣腹。
乙組行患側內環口小切口疝囊高位結扎術。全身麻醉,在患側內環口體表投影腹橫紋位置進行橫向切口,長度為1.0至1.5cm,將皮下各層逐層切開,提起疝囊,對其進行剝離直到內環口,高位縫扎后把疝囊切除,常規縫合。
兩組均隨訪12個月。
1.3 研究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耗時、住院天數、住院花費、并發癥出現率、復發率。隨訪6個月統計并發癥與復發例數。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統計學分析工具為SPSS19.0,利用其中的t、χ2檢驗計量()和計數(%)資料,P<0.05可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甲組陰囊水腫1例,乙組陰囊水腫、切口硬結各3例,甲組并發癥出現率、復發率明顯低于乙組(P<0.05),住院花費明顯高于乙組(P<0.05),兩組手術耗時、住院天數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小兒腹股溝斜疝通常未見腹股溝管壁缺損,即使存在局部薄弱問題也能通過后期發育加強,因此疝囊高位結扎術即可獲取滿意的治療效果。但是腹股溝斜疝疝囊被多種血管與靜脈環繞,傳統手術中需要將腹股溝管切開,將對腹股骨溝管解剖結構造成一定破壞,損傷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術后并發癥較多且會對生長發育造成一定影響[2]。
本研究中,甲組并發癥出現率、復發率明顯低于乙組(P<0.05),住院花費明顯高于乙組(P<0.05),提示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可減少并發癥與復發例數,但住院花費較高。一組手術方式需要將疝囊剝離,術后面臨著更高的并發癥風險,疝囊體積較大的患兒更甚。甲組使用的手術方式能實現解剖結構的清晰觀察,在尋找病變位置時更加方便、迅速,直接經腹部將內環口縫合,可達真正高位結扎,減少復發[3]。另外,該手術對生理結構造成的破壞小,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相較于乙組,具有并發癥出現率、復發率低等優勢。
綜上,小兒腹股溝斜疝中應用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可降低并發癥出現率與復發率,但所需費用較高,需要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選擇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戴慶妍.小兒經臍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的圍術期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22):218-220.
李瑞斌, 李艷茹, 吳攀,等.自制穿刺帶線針輔助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7, 26(10):1230-1236.
周立軍, 李功俊, 沈剛,等.兩種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7, 22(9):69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