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創作背景,神話淵源和雕塑本體語言方面分析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雕塑作品《四河噴泉》和《圣特雷莎的狂喜》,淺析它們何以成為巴洛克時期雕塑的杰出代表,將該時期雕塑的“動勢美”推向大眾。
關鍵詞:巴洛克;希臘神話;動勢美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也作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生于意大利南部美麗熱情的那不勒斯,是十八世紀巴洛克藝術的杰出代表。筆者曾在《博爾蓋塞美術館之貝尼尼雕塑》一文中詳細講述了貝尼尼置于博爾蓋塞美術館(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的四件大理石雕塑,即《埃涅阿斯、安喀塞斯與阿斯卡尼俄斯》(Aeneas, Anchises, and Ascanius)、《劫掠普洛塞庇娜》(Il ratto di Proserpina)、《大衛》(Davide che scaglia il sasso)和《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e Dafne)。然而偉大的貝尼尼卻是無法用一頁紙將其主要作品講述完整的,當我漫步在羅馬悠揚的古道中,踏進教堂神圣的空間里,一次又一次與貝尼尼巧奪天工的作品相遇時,我知道多少文字都無法表達我作為一個后生的無限崇敬,然,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的四周擺滿了桌椅,通常都坐滿了來此拜訪的旅人,廣場四處彌漫著咖啡的香味,人們在這里愜意地感受著陽光的溫度,喝著醇香厚重的意式濃縮,在慢慢流逝的時光里欣賞著位于廣場中間的噴泉。這座噴泉名為《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貝尼尼在1648年動工并于1651年完成修建,此時51歲的貝尼尼正值他藝術創作的高峰,而這座噴泉,當之無愧的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貝尼尼用四個健碩有力的男人體來象征著四條雄偉的河流: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恒河、歐洲的多瑙河以及美洲的拉普拉塔河。代表尼羅河的河神采用坐姿,右腿彎曲踩在石凳上,左腿自然下垂,他用手托起一塊遮住驕陽和面容的松散的頭巾,既象征著非洲的炎熱氣候也象征著尼羅河在當時神秘的不可知的源頭。在他的下方雕刻著一棵棕櫚樹,樹下是一頭正伺機發起進攻的雄獅。代表恒河的河神采用半躺的姿勢,左腿自然地踩在石頭上,右腿微微抬起,左手拿著一根細長的船槳,象征著恒河作為交通要道聯系歐亞的重要性,他的左臂成彎曲狀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量,頭微微轉動,深邃的目光直視著前方。他的下方纏繞著一條巨蟒,正張著血盆大口似乎在企圖吞食它的獵物。代表多瑙河的河神身體微微后仰,力量集中在彎曲的左腿上,他抬起右手,觸碰著位于旁邊的教宗英諾森十世(Pope Innocent X)的徽章,同時微微抬起左臂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徽章由象征著權力的一個三重冠,兩把鑰匙和一個盾牌組成,盾牌上雕刻著象征和平的三朵盛開的百合花和一只銜著橄欖枝的鴿子。在雕像的下方同樣有一只動物——一匹正欲躍出水面的駿馬。代表拉普拉塔河的河神是一位光頭的老者形象,半躺的身體,重量集中在右臂,抬起左臂似是在遮擋著驕陽般伸向他額頭的上前方,他坐在一堆錢幣之上,象征著象征著美國可以提供給歐洲的財富。他的下方也有一只正浮出水面的怪獸,像是一只鱷魚,等待著獵物的靠近。在四個河神雕像形成的環繞方形的中央,矗立著一根細長的埃及方尖碑,它由阿斯旺(Aswan)花崗巖制成,擁有著遠古悠長的歷史,碑身刻滿了銘文。在碑尖站立著一只銜著橄欖枝的鑄銅的鴿子,抬頭仰望只見它在藍天與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的自由,貝尼尼重復著和平的主題,尤其在四百年后的今天,和平依舊是人類共同的美好愿景,在和平的環境之下,才能圖謀藝術之發展。
繞過納沃納廣場,走過長長的街區之后終于到達了勝利之后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古語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座并不引人矚目的小教堂因為陳列著貝尼尼極具爭議的雕像《圣特雷莎的狂喜》(L'Estasi di Santa Teresa)而致使參觀者絡繹不絕。這件雕塑講述的是圣女大德蘭在她的自傳中寫道的一幕:在她神魂超脫千鈞一發的時刻,一位天使來到她的身旁,將一支上帝的金色的箭刺入她的心臟,她突然陷入了巨大的痛苦與極度的喜悅之中。貝尼尼表達的正是這兩種極端情緒正要在同一時刻共同爆發的沖突瞬間,天使舉起他拿著金箭的手臂,修女特蕾莎還沉浸在狂喜之中,她仰起她的面龐正對著天使的雙頰,小天使溫柔的凝視著她,她修長的手指和左腳自然的向下垂放,表達在狂喜達到至高點時身體的癱軟無力的狀態。極具巴洛克藝術形式的充滿動感的來回交叉重疊的衣褶如同流動的湖水般,時而波平浪靜,時而微波蕩漾,時而轉向湍急,蘊藏著貝尼尼的激情和雕塑人物的激動情緒。貝尼尼將雕塑置于圣壇之上,如同給雕像制作了一個舞臺,使雕像充滿場景般戲劇性的張力,帶給觀者極強的視覺沖擊力,他用黃銅創造出來自天堂的圣光的假象,順著真實的從窗戶透進來的陽光繼續向下延伸,像是具有指示作用般將觀賞者的目光集中在雕像的身上,即舞臺的中心。全能的藝術大師貝尼尼將雕塑,建筑和舞臺美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呈現出驚人的藝術效果。
這件雕像本身卻存在著相當的爭議,使得它在當時聲名遠揚,無數的拜訪者渴望一睹其芳容。此爭議直到今天都未停止,這是因為在它呈現出視覺效果的同時也展現出它的感官性。據記載,特蕾莎擁有這次神奇的非凡體驗是在她44歲時,一個已是昨日黃花的老修女怎么會擁有如此年輕的面龐,怎會擁有如此纖細嬌嫩的手指呢?貝尼尼將一位正直青春歲月的少女形像替代了一位苦修者的形像,在修女的名稱之下似乎隱藏著少女的世俗之心,似乎還帶著些巫山云雨的意味,對此,一位學者說道,這是“一個禁欲的處女同神圣的新郎耶穌基督的神秘結合”,這似乎讓宗教和世俗都得到了深思權衡之后最完美的解釋,兼顧雙方。無論如何,雕像本身的巴洛克式的美感是不可否認的,它如同一顆耀眼的星閃亮在藝術的星河之中。
貝尼尼在其81歲高齡時離開人世,他在巴洛克藝壇中獨居鰲頭,受人敬重,在藝術史冊上兀自發光。如今拜訪者仍是絡繹不絕,想來,他在天堂也是不寂寞的罷。
參考文獻
[1][英]E.H.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范景中譯,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臘神話》,曹乃云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11
[3][法]丹納,《藝術哲學》,付雷譯,江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
[4][中]許正龍,《時空銘——雕塑藝文選》,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中]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張巧伶,意大利卡拉拉美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