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詩涵
摘 要:檔案資源建設和社會化服務,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對檔案館提出的必然要求。綜合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不僅加強檔案館的館藏數量建設,完善館藏檔案結構,并且也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更好的滿足社會對檔案的需求利用。
關鍵詞:檔案館藏資源;社會化服務;綜合檔案館
1 引言
館藏資源建設是綜合檔案館一項基礎性工作,館藏資源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后續工作的進行,所以每個檔案館都應非常重視館藏資源建設。提供利用是檔案館保存檔案的最終目的,在檔案館不斷發展地現階段,“以社會化服務”為出發點才是綜合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的重要著眼點,我們應在綜合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當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2 國內相關課題研究現狀
在現代社會中,檔案館已經不僅僅是為政府機構提供服務,更應該為政府機構之外的普通公民提供多樣化的社會化服務。檔案館社會服務方式的多樣化,要求檔案資源建設的多樣化。
截止2018年,筆者通過CNKI以題名“檔案社會化服務”(1992-2017)檢索到114篇文獻。同時,筆者又以“檔案資源建設”(1993-2017)為題名進行檢索,檢索到1672篇。
在中國知網中以“檔案資源建設”為主題的文獻數量從1993年開始在逐年增長。1993—2005年,發文量較少,基本只有個位數,2005—2017年,發文量明顯增多,波動不大,且呈上升趨勢。從國家檔案局2005年印發了1號文件《關于加強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意見》,“檔案資源建設”這一主題逐漸進入大眾視線,隨后經制度不斷的改革更新,該主題相關文獻也保持發文以及新觀點的產生。
2.1 有關基礎理論的研究
2.1.1 關于“檔案社會化服務”代表性文獻
[1]馬智鑫和劉東紅在談及檔案服務社會化的內涵、主體和范圍界定時,在界定檔案服務社會化內涵的基礎上,指出了檔案服務社會化主體呈多元化和多中心趨勢化,并對檔案服務社會化的范圍進行了界定。[2]高宇靜認為,與傳統的檔案服務相比,信息時代下的檔案的社會服務在服務主體、服務載體及服務方式上有著明顯差別,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檔案服務主體的公眾化、檔案服務載體的多元化以及檔案服務方式的個性化,使檔案能夠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3]
2.1.2 關于“檔案資源建設”代表性文獻
1)傳統檔案館關于“檔案資源建設”代表性文獻。檔案資源是信息資源的一種,是各種可供人們開發與利用的檔案集合的總稱。檔案資源建設包括檔案材料的形成、收集、整合加工等3個基本環節,體現檔案材料形成積累的量變到檔案資源的質變規律。馬學強在其《新時期檔案資源建設的思考》中總結我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在具體實施中應堅持5個原則:“統一標準和統一規范”、“先試驗后推廣、分步漸進”、“有限目標、分部實施、重點突破”、“現有資源、盡力挖掘、共享共建、擴大利用”、“安全保密”。[4]焦華東的“對加強檔案館檔案資源建設的思考”(《檔案學通訊》2004),主要從法規、建設計劃、建設原則等方面探討檔案館檔案資源建設細節。蔣冠在其《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策略探析》中,通過分析“社會檔案觀”、“社會服務觀”、“社會記憶觀”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的策略。[5]
2)數字化案館關于“檔案資源建設”代表性文獻。國內相關的研究文獻主要從檔案數字化建設、電子文件移交進館、檔案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網絡信息存檔與數字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等方面展開。其中,有部分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數字檔案資源建設理念問題展開探究。陳姝主張數字檔案館資源的來源要實現多樣化,譚必勇、潘連根認為在數字檔案館的資源選擇上要堅持效益原則與迎合用戶的原則,孟世恩強調要積極開展數據庫建設,建設貼近大眾的特色資源。總體來看,現有關于數字檔案資源建設理念問題的研究還比較零散,大都夾雜在對相關問題的討論之中,缺乏專門而系統的探討。
2.2 有關相關領域、行業的研究
2.2.1 關于“檔案社會化服務”代表性文獻
張紅玥《加強地質圖書資料的社會化服務》,主要以地址檔案館為主體,談論地質檔案社會化服務。王宇在其《關于提高地質檔案信息資源社會化服務的能力思考》中就如何有效提高地質檔案信息資源社會化服務給出了5點對策。
2.2.2 關于“檔案資源建設”代表性文獻
何永斌《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建設的幾個問題》,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建設的原則與途徑問題。口述歷史檔案資源是一種新的資源形式。潘玉民、郭陽在其《檔案界口述歷史檔案資源建設實施進展評析》中從國家、省市縣層面梳理了我國檔案界口述歷史檔案資源建設的實踐現狀,指出其特點為資源建設已開始起步、名稱不一、沒有統一的標準、缺少長遠規劃、運作方式多元、成果狀態多樣[6]。
2.3 有關高校檔案的研究
2.3.1 關于“檔案社會化服務”代表性文獻
[7]左玉亭在其《論高校檔案社會化與社會服務功能》文章中表明,應建立高校檔案工作者協會或研究會,并推行聯席會議制度,采取對外開放方略,對高校檔案社會化服務層次及服務功能進行拓展。[8]隨著數字時代的道來,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檔案行業被廣泛應用,李萍認為數字時代高校檔案社會化服務平臺的建設是很有必要的,她從豐富館藏為平臺創建提供內容資源、運用先進技術創建所層次服務平臺、利用平臺資源提供多樣化服務三個方面論述了她的觀點。
2.3.2 關于“檔案資源建設”代表性文獻
高校檔案館作為學校檔案的永久保管和利用基地,其檔案資源建設是檔案館生存發展的先決條件。雖然近年來高校檔案館在資源建設上有了較大的進展,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某些職能部門歸檔的材料不完整,零碎、分散;部分珍貴、重要檔案收集不齊全,甚至積壓在相關職能部門或個人手中。姜萍認為導致這些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歸檔部門或個人檔案法律意識薄弱、某些人存在“知識私有”的思想、某些檔案人員存在“求人歸檔”的思想。只有科學地“依法治檔”與“人文鎮館”,才能構建和諧環境下高校檔案資源建設體系[9]。
參考文獻
[1]楊俊霞.檔案工作社會化服務功能建設的思考[J].中州煤炭,2006(03):107-108.
[2]馬智鑫,劉東紅.試論檔案服務社會化的內涵、主體和范圍界定[J].云南檔案,2009(06):44-46.
[3]高宇靜.信息時代下檔案的社會化服務趨向及提升途徑[J].蘭臺世界,2015(17):91-92.
[4]馬學強.新時期檔案資源建設的思考[J].檔案學研究,2004(05):32-36.
[5]蔣冠.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策略探析[J].檔案學研究,2011(05):37-41.
[6]潘玉民,郭陽.檔案界口述歷史檔案資源建設實踐進展評析[J].檔案學研究,2016(04):57-62.
[7]陳東寶.高校檔案服務社會化問題探討[J].蘭臺世界,2005(04):35-36.
[8]左玉亭.論高校檔案用戶需求與服務體系建設[J].蘭臺世界,2007(08):45-46.
[9]姜萍.高校檔案資源建設的思考[J].中國檔案,2010(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