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萍
摘 要:中國擁有源遠流長的農業發展史,農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地處中原腹地,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民國時期,因天災和人禍所致,農業經濟損失慘重,災荒不斷,對河南鄉村民生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鄉村社會的改變又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民國時期;農業經濟;鄉村社會;河南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研究生項目“民國時期農業經濟與河南鄉村社會研究”(項目編號:Yxm2018110)。
河南省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長期屬于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地勢平坦,平原廣闊,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地區,農業經濟發達。近代以來,“河南可謂是一個凈粹的農業經濟社會”[1]。民國時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農業經濟的發展為鄉村社會的轉型提供了經濟基礎,而鄉村社會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和技術又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 民國時期河南省農業發展情況
1.1 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地地理環境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自然條件的優劣差異,對農業生產擁有很大影響,有時候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農業發展要素中的外部自然條件主要包括諸如山川、河流、氣候、土壤等。
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因轄境在黃河以南而得名。“河南”一詞最早見于《周禮·職方》及《爾雅·釋地》,而作為正式行政區域名稱,則始于秦朝設置的“河南縣”(治今洛陽)。自元朝開始,“河南”一詞開始作為省級區劃名稱,并沿用至今。相傳,在帝舜時代,劃中國為九州,河南曰豫州,故河南省簡稱“豫”,居黃河流域之中部,又居九州之中央,故又有“中州”、“中原”之稱。據民國《河南新志》記載,民國時期河南省面積為:“東西最廣處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北最長處一千二百九十里,面積約五十四萬四千三百余方里。[2]”河南省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屬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形上,西部是山區,東部是平原,地理和氣候環境復雜。省內河網較多,黃河從中穿流而過,還有洛河、沁河、潁河等諸多細小水系;另外,黃河與淮河之間也有多條水道相連。“河南諸水,北以河為綱,南以淮為綱。[2]”水系發達,土壤肥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河南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糧食大省,小農經濟發達,土地利用率高,對于鄉村社會而言,土地就是人民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勤勞樸實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業技術與管理方面,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有自身獨特的方法例如,河南省適宜冬小麥的生長,在小麥的播種上,農民發明了行之有效的預防害蟲的方法:先用砒霜攪拌小麥種子,之后再進行播種,可有效防治害蟲的發生。“陜、洛之間,憂蟲蝕者,或以砒霜拌種子。”[3]這種小麥防蟲保護種子的技術,提高了種子的發芽率,提高了小麥產量;另外,在田間管理上鄉村人民也總結出了如何耕種、如何澆灌、如何防治蝗蟲災害等一系列生產技術,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民國時期,河南勞動人民繼承了先人的智慧與結晶,并在農業生產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隨著隴海鐵路、平漢鐵路的修建,交通便利,民國時期河南省經濟作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鄉村社會的民生環境。
1.2 影響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
影響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則更為嚴重,自然災害是農業發展的巨大障礙,對鄉村社會的發展起著相當大的制約作用。在水災、旱災、蝗災、地震、冰雹等惡劣災害中,民國時期河南省災害頻率發生最高的則是水災和旱災。水旱災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主要災害,也是河南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而水旱災害接踵頻發與自然條件及人為因素有著直接關系。河南省位于我國的中東部地區,夏季,受季風氣候影響,降雨量大且較為集中,西部及南部山區泄洪較快,而東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極易形成內澇。河南歷史上曾遭受過無數次水旱災害的摧殘。1931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區發生水災,受災面積多達80多個縣,1942-1943年河南又出現大旱,伴隨旱災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蝗蟲,蝗災泛濫。“純粹的水旱災害已經讓中原人民疲于應付,而隨之而來的瘟疫、蝗蟲等災害及震、風、雹、霜、雪等災害更是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極大地加重了災荒的嚴重性,使鄉村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遭到極大地破壞。”[4]
中國災荒史研究先驅鄧拓指出:“自然條件雖為構成災荒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終極的惟一原因,最終所以能夠造成嚴重的災害,甚至達到及其嚴重的境地,實與社會內部條件有極大的關系。”[5]因河南地處中原,素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天下無事則已,有事必先被兵”,民國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頻繁,兵連禍結,直皖軍閥戰爭、粵桂軍閥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蔣桂戰爭、蔣馮戰爭、閻馮中原大戰、北伐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以及后來的解放戰爭,河南優越的政治地理位置使許多戰爭都發生在這一片沃土上,致使許多人民家破人亡,鄉村被毀。連年戰爭,加之水旱災害頻發,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民國時期,統治者的殘酷剝削,政治腐敗,也是造成農業經濟不振,鄉村社會生活萎靡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農業經濟對河南鄉村社會發展的影響
民國時期,連年的自然災害和頻繁的戰亂,致使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阻礙,一方面,農業生產的歉收,溫飽問題難以解決,人民生活更加困難,鄉村社會呈現一幅破敗景象,河南災民“衣食住三者一無所有,……即是普通災民,家畜已賣盡矣,瘠地苦無買主,……所食衣食,有為畜類所不食者。”豫西的澠池等地,災況奇重,根據1921年1月5日上海《民國日報》的記載,該地災民所食的災期食品主要有:“糠面,系無實之秕高粱皮,碾為細面所制者。麩饃,系無實之秕麥皮所制者。糠餅,系無實之秕蘇皮所制者。野菜糠饃。槐葉糠饃。秕玉黍皮饃。柿葉糠饃。樹皮野菜糠餅……榆皮面。雜樹皮面。柿枝皮面。桐葉面。槐葉面。荊條子面……”這些食品,并不是很容易得到,家境貧寒的災民很難得到這些食物,只有爭取一些樹葉野菜,作為稀湯。[6]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業經濟的發展直接關乎著鄉村社會的建設問題。民國時期河南農業經濟發展緩慢,這一時期的鄉村民生環境也不容樂觀,百姓生活凄苦,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大量流失;災荒導致了鄉村自然環境的惡化,農田生態系統的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糧食產量下降,勞動人民需要從土地中得到更多的索取,無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這也為我們現代社會的生態環境發展敲響了警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銘.從社會史上去觀察河南的現階段[J].河南政治月刊,1932年第12期。
[2]劉景向纂,魯錦寰、蕭魯陽校勘.河南新志(上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3](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粒》。
[4]劉杰:《淺析民國時期災荒對河南鄉村民生環境的影響》,《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1卷第9期。
[5]鄧拓:《中國救荒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6]轉引自蘇新留:《民國時期水旱災害與河南鄉村社會》,2003年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