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特殊體現,是縮小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當前,“一村一幼”和免費教育等政策的實施使涼山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城鄉之間和學校之間的基礎教育依然存在不均衡現象。本文以川西民族地區涼山州作為研究個案,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涼山縣域基礎教育的現狀;結合教育公平理論闡述該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突破口,提出SO,OW,WT,ST四種實踐模式。
關鍵詞:基礎教育;均衡;SWOT分析,戰略
“十二五規劃”提出“要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涼山州于2014 年正式啟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明確了推進涼山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總體目標,但由于受歷史、經濟、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該州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異常困難。若不能有效解決縣域內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問題,將大大地影響人民的教育滿意度,難以向“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目標前進。因此,通過SWOT分析研究涼山州縣域內基礎教育發展的前景和困境,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措施,對推動涼山縣域乃至全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
教育包括多個階段,由學前階段、小學階段和中學階段組成的教育統稱為基礎教育。通過研究和總結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觀點,可以把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總結為:在一定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導向下,國家利用不同手段在不同的地區、學校和人群當中均衡配置基礎教育資源,使得適齡兒童之間有相對均等的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并在基礎教育過程中有相對均等的受教育條件,最后在教育結果上體現出相對均等。基礎教育均衡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教育事業所追求的目標,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任重道遠。
2 涼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現狀調查
2.1 涼山基礎教育現狀調查
截止2017年,涼山只有8個縣通過省級義務教育督導評估。現階段涼山與國家和省上的要求相比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縣域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明顯差異,良好教育的供需矛盾突出,擁有高質量辦學條件的學校少之又少。
從表1可見,涼山州小學階段生均教育事業費和公用經費超過省會城市成都1000元以上,且均超過省平均水平,本年較上年相比均呈現出上漲趨勢,增長率是成都市的兩倍之多,表明國家政府和省對涼山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涼山的教育有了更好的發展基礎。但目前涼山州縣域非均衡情況并沒有得到全部改善。從表2來看,昭覺縣基礎教育非均衡情況十分突出,由于該縣貧困面積大,教育經費投入缺口嚴重,小學和初中的綜合差異系數大大超過省對縣域內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評估的標準。除師資隊伍中三個方面均符合縣域內均衡的要求外,基礎設施方面未達到省定的均衡狀態且呈現出均衡差異較大的現狀。其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僅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校際間均衡程度差異很大,尤其是小學階段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和生均教學僅器設備值的差異系數達到1以上,呈現出嚴重不均衡。
此外,從昭覺縣63所小學和7所初中的辦學基本條件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調查來看,基礎設施設備配置不均衡是導致綜合差異系數大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小學對基礎設施的需求缺口較初中更大,有73.02%的小學在體育運動場館建設上非常薄弱。在計算機配備和圖書配備上,小學和初中校際間的均衡差異均大,有87.30%的小學和71.43%的初中的計算機配備非常薄弱;60.32%的小學和57.14%的初中圖書配備非常薄弱。①
4 涼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SWOT分析
4.1 涼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優勢(S)
4.1.1 獨特的資源優勢
涼山的清潔能源、生態旅游、綠色農業、礦產、民族文化等豐富的物產資源,為當地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資源優勢十分突出。同時該州還擁有極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例如彝海結盟紅色文化黨性教育基地、民族團結示范教育基地,衛星發射中心及諸多A級景區等,這些資源為當地的經濟和文化教育發展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豐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紅色、生態、健康及科技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打造了涼山經濟文化的獨特特色和品牌。同時國家將其納入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核心試驗區,擁有較大的經濟文化發展潛力。
4.1.2 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語言
四川是一個擁有豐富藏羌彝文化的多民族大省。涼山正是川內該文化產業的核心區,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其非遺項目數量居全省前列。近幾年國家、省大力發展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涼山借著這一時機,創立了大涼山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該產業園的創立大大的推動了當地彝族服飾、彝族漆器等涼山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讓其成長為涼山文化產業的“優勢”, 成為了涼山民族文化形象展示的新窗口,為涼山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彝族火把節、川西藏族山歌和彝族克智等傳統的各色民俗文化形成了民族團結的強大合力,使得涼山更加和諧穩定。在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區的教育就更加重視對母語和漢語言文字的學習,以及本土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基于此涼山開始探索符合和促進該縣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發展的教育,如“一村一幼”計劃,開展雙語教學、開發本土課程,有利于推動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4.2 涼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劣勢(W)
4.2.1 自然生態環境惡劣,基礎條件差
涼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地處川滇交界處,平均海拔高度為2000米以上,氣候寒冷,條件惡劣,“兩山能喊應,走攏大半天”是其真實寫照。孩子上學異常困難,很多孩子上學從家走到學校需要1到2個小時,因此只能到縣城讀寄宿制學校。由于居住環境多為高寒山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全州還有40個鄉鎮,265個村未通公路。以昭覺縣三岔河鄉中心小學校為例,筆者從縣城坐車到該鄉需要兩個多小時,且沿途都是高山巨石和泥巴路,遇到下雨路途更加危險,學生步行到校有十幾公里的路程,上課遲到是經常的事情。很多學校的學習條件和生活居住條件差,基礎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特別是農村寄宿制學校生活設施不足,宿舍、食堂條件簡陋,學校功能用房緊缺,設備設施不足,班額大、住不下問題嚴重。據筆者調查,全州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645所,寄宿學生30.52萬人、寄宿率38.75%,但只有23.94萬個床位,平均每個床位1.27名學生。②“一村一幼”以及基礎教育階段皆存在教室數量缺乏的問題。由于該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滯后于學齡人口增長速度,加之近年隨著國家各項免費教育政策的有力實施和“控輟保學”力度的不斷加大,學生大幅增加,大班額現象突出。同時由于基礎醫療保障不足,大部分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醫務室,只有走很遠的路去鄉里面的醫療衛站就醫,學生的健康問題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保障。
4.2.2 經濟發展水平低,教育資金缺口大
涼山州是我國重要扶貧基地,貧困問題十分嚴重。全州集中連片貧困區域達4.16萬平方公里,11個民族聚居縣均為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達170萬,全州11個貧困縣與資源富集、發展較快的安寧河谷6縣市形成鮮明對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征特別明顯,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涼山州部分縣市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和脫貧攻堅一樣,是全四川省最難啃的硬骨頭和主戰場。十二五以來,全州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投入達579億元,但資金缺口仍然還有近60個億。昭覺縣2018年地方公共預算收入大約1.4億元,可用財力缺口1.86億元,教育缺口建設資金13.8億元。③實現縣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十分困難。
4.3 涼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機遇(O)
4.3.1 國家及地方政策扶持
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黨和國家實現教育公平戰略的必經過程。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為目標,從而實現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從“有學上”進步到“上好學”。2014年,涼山州正式啟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工作。在政府的領導下,將工作重心更緊密地集中于義務教育,加大投資力度和學校規劃建設,均衡教育資源的分配,提高師資質量。同年,州政府提出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問責制度,同時多渠道籌集資金,持續加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費投入,優化教師隊伍建設,大力實施彝區“9+3”計劃,強化控輟保學工作,強化督導檢查工作,使得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有力有序推進。2014年至今,四川省十年行動計劃、大涼山彝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5年免費教育、“一村一幼”計劃等國家和省上對涼山教育的發展采取的一系列“振興”政策的頒布給涼山基礎教育發展帶來了希望和動力,教育發展的成就逐漸顯現。目前為止,涼山已有8個縣(市)通過省級義務教育督導評估。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將有更多的縣域基礎教育學校達到均衡發展要求,更多的學生可以享受同其他均衡縣一樣優質的教學資源。
4.3.2 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及當地產業發展
封閉的“外交”大門不利于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對外開放是促進文化與經濟交流的有效路徑。實施西部大開發提高了涼山教育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促進了國內東西部優秀教育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實現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優勢互補與共同進步。除此之外,西部大開發增加了涼山州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機會,創造了更多向外展示獨特文化品牌的機遇,加強優秀文化商品的傳播,同時有效縮短了其融人全球文化市場體系的進程。此外,大涼山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創立給了彝族服飾、彝族漆器等涼山傳統民族文化一片發展的沃土,讓其成長為涼山文化產業的“優勢”,為涼山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產業園一方面帶動涼山旅游觀光業的發展,提升第三產業;另一方面通過對涼山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增強人們對涼山民族文化的感性認知,豐富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的文化內涵,成為了展示涼山形象之窗,給涼山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4.4 涼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威脅(T)
4.4.1 專任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編制嚴重不足
由于涼山大部分地區屬于高寒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劣和經濟發展的瓶頸導致與其他地區相比發展空間小,對人才的吸引力低,教師留不住也難以引進。主要教師來源是特崗和支教的方式,教師正式編制少,和其他城市相比教師工資待遇低,平均一個月綜合工資只有2500元左右,付出與收獲的比例失調導致大部分優秀青年教師只要有機會就會選擇考調和轉行,人才流失慘重。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缺乏音體美專業老師,常年出現“一師多職”的不均衡現象。教師配備不足,專業教師和骨干師資力量薄弱問題日益凸顯。
4.4.2 經濟發展較發達地區差距大、資源配置不均
經濟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由于涼山州特殊的區域地理位置,再加之受自然、歷史等多種原因制約,經濟發展水平低。“看得見”的基礎設施條件差、產業發展落后等貧困與“看不見”的思想觀念封閉、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等貧困互相交織,使得經濟和教育發展趕上國內發達地區有明顯的困難。由于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是要均衡分配教育資源,加上以縣為主的教育經費保障制度決定了民族地區更加需要中央政府大力幫扶。目前涼山州對基礎教育的投入經費有了很大的提升,基礎教育經費投入和生均教育經費逐年增加,但教育基礎設施與發達地區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電子設備等現代教學模式還沒有普及。此外,中、小學教師待遇較差,造成師資流失嚴重,且辦學條件較差,這就極大的阻滯了落后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的發展。
5 涼山州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策略
通過對四川省涼山州基礎教育SWOT分析,本文采用SWOT分析策略的四象限法則,提出不同象限的對應戰略,選出最適合涼山州基礎教育發展的最優SO策略。四象限法則如圖1所示:
圖1 SWOT矩陣理論策略圖
從以上四種策略分析可見,最適合涼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策略是SO戰略。通過SO戰略涼山縣域基礎教育學校可以直接利用系統內部優勢對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補救,利用經濟文化及產業發展機遇打造具有涼山特色的縣域基礎教育;OW 戰略利用外部國家政策給予的機遇優勢,克服內部發展的劣勢,具有較強的操作性;ST戰略強調發揮內部優勢來克服外部的威脅。將涼山獨特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等運用于基礎教育教學之中,克服基礎教育系統外部的困難和威脅,具有較難的操作性;WT戰略,要求涼山縣域在克服基礎教育系統內部劣勢的基礎上,還要應對基礎教育系統外部的威脅,這種方式耗費的時間、金錢和力度最大,實際操作性最難。
當然,基礎教育的發展包含內外系統等多個方面,在實際的發展中要將幾種策略有機聯系起來,結合自身經濟和教育實際發展情況,在研究和探討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原因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采取合適的發展方針和戰略,才能更有效地促進縣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6 總結
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難點和突破點主要體現在民族貧困地區。涼山的貧困特殊性導致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異常艱巨,教育扶貧將是涼山州經濟、教育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應在教育公平理論的正確指引下,充分將民族地區縣域內部優勢與外部機遇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扶持,抓住發展新機遇,利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教育發展,利用優勢克服不利條件,應對挑戰,縮小發展差距,促進民族縣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翟博.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13
[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四章第八部分.
[3]張耒.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指向及戰略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7,11:26-29
[4]袁梅,羅正鵬.試論當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困難及其應對[J].教育學報,2017,(2).
[5]翟博,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16年年第2期.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2017年四川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報告》
②數據來源:扶貧移民局訪談記錄
③昭覺縣扶貧工作昭覺縣委扶貧工作匯報材料
作者簡介
宋思源(1994-),女,碩士研究生在讀,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