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飛
運動能力,一個非常平實的詞語,隨著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近年來備受從事學校體育教學、教研、培訓、研究、管理者的關注,從體育教學設計到體育教研活動,從體育教師培訓方案到體育科研論文與課題,其身影處處可見。追根溯源,運動能力并非新詞,出現在課程標準中也非首例,早在1929年中華民國時期頒布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 小學體育》中就有相關論述。時至今日,因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將其作為重要的方面之一,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與定位,被賦予一些新的含義與價值,所以再次強勢進入眾人的眼簾,成為熱門的新貴。在這樣的背景下,研討運動能力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作用與落實成為比較重要的、熱門的議題,也讓我們認識到無論從國家宏觀層面,還是地方中觀層面,以及學校微觀層面思考運動能力,其都是學校體育教育中的核心抓手,只是發揮的作用、立足的載體、呈現的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有本質上的區別。
一、從國家宏觀層面著重思考運動能力的目標引領
2018年1月,由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這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最具代表性、最具核心性、最具特色性的成果之一,明確指出“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是人類身體活動的基礎。運動能力分為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基本運動能力是從事生活、勞動和運動所必需的能力;專項運動能力是參與某項運動所需要的能力。運動能力的具體表現形式為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與比賽”。這是國家宏觀層面關于運動能力做出的最官方概念解讀,也是國家學校體育教育目標的關鍵詞,還是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建設的承載體,更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評指標的重要項。
盡管對于上述概念界定,有一些學者存在不同的觀點,甚至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但在這眾說紛紜的局面中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要清晰地認識到,作為國家層面的宏觀性指導文件,不可能面面俱到、處處是圓,一定是抓住基本點、抓住核心點。毫無疑問,相比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運動能力更具有體育和運動的特性,更能發揮主體與基石的作用,三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運動能力是形成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基礎,健康行為是發展運動能力和體育品德的核心,體育品德是提高運動能力和改進健康行為的保證。此外,相比運動項目學習核心概念中的運動技術和運動技能,運動能力更具有人化與化人的特征,更符合注重面向人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中國現代化教育理念。三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螺旋上升的3個階段,即:運動技術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是基礎階段;運動技能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是發展中階段;運動能力是學生學習的整合,是高級階段,是學生參加一個運動項目所具備的高階思維能力。因此說,從國家宏觀層面思考,運動能力是中國特色學校體育教育中的核心抓手。
二、從地方中觀層面著重思考運動能力的操作標準
國家宏觀層面對運動能力有了較為清晰的概念界定與價值定位,規定了“學生應知和應會什么”的范圍,但受幅員遼闊、地域差異顯著的現狀影響,各地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一定會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多維發展的原則,對運動能力的理解與認識也相應會有地域性、差異性、獨特性的區分。從國家宏觀層面的課程標準到中小學體育教師一線教學之間,關于運動能力的解釋需要一個有效的橋梁,對于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教學內容、教學程度、教學評價等方面也需要一個必要的明確,這就需要從地方中觀層面去研討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地方體育與健康學業質量檢測標準、地方學校體育工作評估方案,進而推進學校體育發展“本地模式”的形成。
從地方中觀層面思考運動能力,需要從課程、教材、教學三個角度去詮釋其各自不同的內涵與指向,從國家、地方、學校三個層面去審視其各自不同的銜接與分離,堅持以本地學生的發展需求為根本,從本地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出發,發揮本地學校體育教育的優勢,挖掘本地學校體育的資源。首先,合理選定必修與選修運動項目作為外顯載體,明確定位其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項目價值與學習重點,如,田徑+體操必修運動項目,三大球、三小球、民族傳統體育必選修運動項目,新興+冰雪類項目任意選修運動項目的特性價值與學習重點。其次,科學規定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內容標準”,明確本地學生不同年齡階段掌握基本與專項運動能力的側重點與關鍵期,要達到的大致規定與高度概括,如,橫向上同一水平選擇不同運動項目所確定的基本與專項運動能力內容標準,縱向上同一教材在不同水平段所確定的基本與專項運動能力內容標準。最后,制訂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表現標準”,明確評價本地學生學業質量中運動能力指標的基本依據與基本要求,如,學生經過小學階段、中學階段足球項目學習后能知道什么、做出什么、完成什么等具有可操作、可觀察、可評估的量化特征。因此,從地方中觀層面思考,運動能力是地方模式學校體育教育中的核心抓手。
三、從學校微觀層面著重思考運動能力的落地措施
地方中觀層面對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項目選定、內容標準規定、表現標準制訂都有了較為明確的指導方向與依據要求,進一步清晰了“發展本地學生運動能力應知和應會”的范圍、程度、級差,但學校作為落實學校體育教育的主渠道,其相關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開展一定會遵循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展的原則,發展學生運動能力更具有專門性、個體性、計劃性。學校微觀層面是圍繞運動能力開展教學、鍛煉、訓練、比賽等活動的主陣地,對于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目標、內容、任務、路徑、措施需要更清晰的呈現,這就需要從學校微觀層面去研討學校特色體育建設方案、本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本校學生運動能力評估標準,進而推進學校體育發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從學校微觀層面思考運動能力,需要立足學情、師情、校情3個維度去分析其各自不同的基礎與發展,置身課堂、課間、課外3個空間去研討其各自不同的要點與連貫。首先,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目標要細化,不僅僅是基本運動能力和不同專項運動能力的分類,還有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的維度,從校本、學段、水平、學年、學期、單元、課時逐一拆分出發展不同學生運動能力的目標。其次,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內容要聚焦,體育運動項目的數量何其之多,且具有“一項多能”和“多項一能”的特性,因此,內容要有側重點,以某一個或幾個運動項目作為主打與抓手,切不可一味追求全面發展,反而造成蜻蜓點水的局面。再次,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路徑要多元,時間與空間、橫向與縱向、片斷與完整,體育課堂內外、體育學科內外、學校教育內外,學校要有自己的路徑圖,甚至每名學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路徑圖。最后,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措施要多樣,如,開足開齊的體育課、量質同步的大課間、面向人人的課后體育、全員參與的運動競賽、切實有效的家庭體育作業等。因此,從學校微觀層面思考,運動能力是校本品牌學校體育教育中的核心抓手。
綜上所述,運動能力是新時代學校體育教育的核心抓手,其目標引領、操作標準、落地措施是現階段學校體育工作者的頭等大事,但這不是一個層面或一個群體可以完成的,需要相關部門與人員聯動形成合力,更需要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拿出更大的勇氣,進行更多有益的嘗試,以推進運動能力扎扎實實地生根在具體工作中,切實增強學生的運動能力,圍繞運動能力提升體育學科教學質量,為達成中國學校體育教育現代化付出自己的努力與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