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軍 沈丹萍
一、關注學生差異,調整學習菜單
現象:通過了解,本次授課班不是借班,而是執(zhí)教教師自己的學生,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統(tǒng)一的場地和器材進行練習,在課例展示中未發(fā)現教師根據學生差異設計不同的場地和器材,而是采用統(tǒng)一的練習要求、器材進行學習。
思考:《課標》中指出: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和需求外,也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學生還有哪些不足,學生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提升。在備課過程中,教學除了要備單元計劃和課時計劃,更多的還要備學生,通過日常的了解和交流或者訪談和調查,了解學生的需求,然后再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技能。
改進建議1:基于自己的教學班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前提下,對場地器材進行調整。如,可根據學生的性別、身高、運動能力等差異設置不同高度的網,以盡可能地滿足所有學生。
改進建議2:根據學生技術運用能力的差異,可設計不同的菜單學習要求,以滿足學生需求。如,針對學生掌握技術熟練程度、彈跳能力等設置組合練習、加高攔網等一定難度練習的菜單,以讓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提升;也可在“2對2”隔網比賽環(huán)節(jié)擴大場地或增加人數,以提高學生正面上手傳球水平。
二、運用挑戰(zhàn)情境,增加學習難度
現象:執(zhí)教教師采用講解——示范——巡視糾錯等方法進行教學,學生根據教師布置按部就班進行練習,整堂課學生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但是學生主動探索、積極練習方面沒有充分體現。
思考:如果學生在課堂中,僅完成了學習的內容,在身體和心理方面沒有發(fā)生碰撞和激蕩,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會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而減少。在本次活動的評課中,觀摩教師也提出了這些觀點。在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對教學方法進行剖析,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學練情境,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設計教學內容,在每名學生已有的基礎上拓展和提高技戰(zhàn)術的水平。
改進建議:創(chuàng)設更適合學生挑戰(zhàn)的情境進行學練,學生的學習不能滿足于完成任務,而是通過學練,身心都能得到鍛煉和提升。如,在“網前自傳傳高,撥球過網,對面同伴接住”環(huán)節(jié)中,可提出高度、遠度、左右點的接球要求,適當增加墊球或者傳球的難度,增強學生移動接球的能力。在組合練習中,可通過接拋球+自傳傳高+撥球過網后繼續(xù)墊球+自傳傳高+撥球練習,看哪組不掉球,最多能達到幾次才掉球,提高學生墊、傳、撥的熟練程度,同時培養(yǎng)學生間的合作能力,運用合理的技戰(zhàn)術贏得比賽的勝利。
三、變化攻守情境,增強比賽能力
現象:在基本部分,教師設計了組合練習及“2對2”隔網比賽,從技術上看,發(fā)現部分小組還未達到能進行比賽的程度,而有的小組動作熟練連貫,但限于場地和人數,比賽淺嘗輒止。
思考:球類項目的練習,需要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通過一定的單一動作練習和組合動作練習后,如果沒有比賽或者綜合活動,會減弱學生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在比賽中,學生將所學技能充分運用,學生感到學得有意義。但如何通過比賽,通過怎樣的比賽進行至關重要。在課例中,一些小組已經具備了比賽能力,能夠運用所學技術進行“2對2”隔網比賽,而一些小組墊球和傳球還未熟練掌握,未達到比賽程度時進行“2對2”隔網比賽,就會減少這部分學生的比賽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在比賽方面進行調整和變化,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組織比賽。
改進建議:由于學生能力的差異,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的攻守情境,切實提高每名學生現有的水平。針對傳墊球技術熟練的小組,組合上可以增加發(fā)球環(huán)節(jié),可采用“2對2”或“3對3”隔網比賽,可將比賽場地進行調整,可將相鄰近的場地合2為1,2個網架合2為1,增加場地的寬度和網的高度,加大學生攻守的面積和高度。針對傳墊技術較差的小組,可以通過2名學生1組傳墊達到規(guī)定次數再進行進攻(撥球)的方法,逐步提高個人和小組傳球和墊球的能力。
四、融合體能練習,增強綜合素質
現象:在基本部分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用網上傳遞球的方法組織學生練習體能,以此鍛煉學生的下肢爆發(fā)力和身體協(xié)調素質。此時設計體能環(huán)節(jié),不少觀摩教師感覺有些突兀,欠缺整體感。
思考:《綱要》要求單元須從“技術”“體能”“運用”3個維度視角下進行構建,指出了體能設計在單元教學中的重要性。在課例中,教師單獨拿出體能練習組織學生練習,筆者認為,應該將體能與其他練習相結合,即將體能練習融入到組合練習中,這樣處理教學內容更合理,更切合學生學習的實際。
改進建議:可設計2名學生1組進行“1名學生拋球,1名學生網前傳球”+“1名學生拋球,1名學生后場墊球”+“1名學生拋球,1名學生撥球”的組合練習,幾次后交換練習,增加學生移動的距離,加快學生移動的速度,并銜接好網前彈跳的節(jié)奏,切實提高學生下肢力量和快速移動的能力。也可將體能融入到比賽中,以增添課堂氛圍。這些練習須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不可過分強調遠、快、高、多,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體能。
五、設計問題情境,加強師生交流
現象:在課例中,學生在教師巡視中練習,但教師沒有指出學生在練習中的問題;教師有講解,但沒有答疑。總之,整節(jié)課師生之間的交流較少,基本上以教師講解、學生觀察示范或者靜聽教師講解為主。
思考:課堂是師生的課堂,師生在交流中才能使課堂煥發(fā)生命力,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才能真正發(fā)現學生還有哪些疑問。教師將設計問題和教會學生問問題作為與學生交流的媒介,教師可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出發(fā),找到學習中的障礙,設計問題,從而引發(fā)師生間的交流,促進師生間的交流,不讓體育課堂成為啞巴課堂。
改進建議1:在課例中,教師小組巡視次數較多,時間也較長,教師可在巡視中發(fā)現問題,然后在集中講解時將學生練習時的共性問題拋出來,以引起學生的關注或者提出解決的辦法。
改進建議2:教師也可在課前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練習,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在攻守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用“如何傳準拋來的球”的問題,引出準備姿勢、快速起動、球在額前上方等動作要求。又如,在組合練習體能環(huán)節(jié)中,設計可以引出“什么是拋‘空位”“哪里是‘空位”的問題,最終根據學生站位和移動能力促使同伴快速移動墊球和傳球,從而更好地銜接傳墊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