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成
結構化知識就是教師把學生所要學的知識要點按照其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有層次性地組合起來,讓知識由繁變簡、由零碎變系統,將學生每節課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加以歸納和整理,使之能條理化和正遷移學習。使學生對知識的體系和結構產生形象化的感知和認識。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是一點點累積的,體育教師面對當前眾多版本的教材體系,需要在把握各教材概念內涵與外延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和剖析教材,根據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身心特點,通過準確判斷與合理推演,梳理和遵循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將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通過思維建模,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像紅珠穿線,從而建構學生良好的體育知識結構,為學生的體育學習服務,筆者就如何運用結構化的知識進行技能組合教學談談個人的3點思考。
一、基于教材的邏輯性進行技能組合教學
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進行排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現象,在上課前要先分析和研究,針對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針對同一類教材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組合進行組合技能教學。如,在水平二(三年級)《跳躍》教材中,筆者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見表1)時,根據教材的邏輯性圍繞“多種形式的連續跳躍活動方法”進行技能組合教學。針對水平一階段學生的特點,主要讓學生先學習體驗單腳跳、雙腳跳、連續單腳和雙腳跳,再進行不同身體姿態、設置不同器材障礙跳躍等多種形式的跳躍的過程。依據跳躍教材的邏輯性,讓學生遵循結構化知識的特性,以做出多種形式“跳躍”動作為主,如連續直膝跳、分腿跳、開合跳、觸胸跳、弓步跳等。根據多種形式的跳躍動作設計不同的跳躍內容,通過4課次的學習,由單一的動作練習逐步到組合技術練習,充分激發學生想象力、創造力,最終達成發展學生的力量、協調性、靈敏性等目的。
二、基于實戰應用環境進行技能組合教學
技能組合教學就是讓學生進行多種動作技術的學練,增強知識點之間或動作技術之間的有機聯系,重視問題導向,注重生活和比賽情境的創設,學會運用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如,水平一(二年級)《籃球運動與游戲》一課,該課在進行教學時由單個技術動作、組合技術動作串聯而成,通過不同的練習方式,如不同位置不同距離的運球練習、邊運球邊用另一只手揮絲巾“撥打”110、119、爸媽的電話號碼,持球“抓尾巴”,運球“抓尾巴”,小組PK運球“互抓尾巴”等技能組合練習方式。在本課中設計了由單一的身體練習到組合練習方式,如從原地運球到行進間運球、邊運球邊“抓尾巴”、運球“抓尾巴”競賽等多種方式組合而成,各種方法之間呈現遞進式線性關系,通過練習方法的難易程度推進和創設情境的不斷變化,在課堂學習中讓學生不斷轉換練習方式,有效地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反復操練技術動作,鞏固提高運球技術,最后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使技術的運用得到進一步的升華,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提高綜合的運球能力,發展體能,并從中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在球類教學中還存在學生“會運球、會射門但不會比賽”的現象,球類項目講究戰術運用和團隊合作,只有良好地運用戰術,才能真正體現團隊精神。如果教學過程中沒有比賽和對抗,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團隊精神。而在本次教學展示中十分注重實戰應用情境下進行技能組合教學,值得廣大體育教師參考和反思。如,水平四(八年級)《足球運動》教學中,執教教師先安排學生進行單個的運傳球練習,再通過小組比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凸顯了體育育人價值最大化。球類項目的對抗性和競爭性是讓學生產生興趣動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設計單元教學計劃或者每一堂的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安排過多地摳技術細節動作、過于強調精細化技術,應盡量運用比賽的形式進行技能組合教學應用,進而讓技能動作得到鞏固和提高。實踐證明,基于實戰應用情境進行技能組合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提高練習密度,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體能,突出技術的活學活用。
三、基于目標引領內容進行技能組合教學
基于結構化的知識進行技能組合教學,必須先要有一個“目標引領內容”的思想,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制定與實施都體現了“目標引領內容”的課程思想,強調在課程目標的基礎上,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使所有體育教學活動都圍繞課程目標來開展,并最終達成課程目標。在提倡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背景下,體育教師要強化體育課程核心目標,明確指出各個目標之間的關系。在其思想的引領下從“教材一體化”的視角開展教學,同一水平層次的教材一般可以按照單元教學計劃排列。如,筆者在設計小學的籃球教學內容時,設置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籃球運球、傳球技能,學會簡要的籃球運球傳球戰術方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和初步的籃球比賽意識。圍繞這一目標在每學期、每學年都設計了相關籃球教學單元,涵蓋了一年級至六年級12個學期的學習內容,前后內容有合理的設計與搭配,確保整個學習內容的系統性。對于不同的教材進行技能組合練習時候,要將內容合理搭配,整個教材體系要體現出連續性、合理性、有效性。每課時中的練習內容要有遞進性、邏輯性、實效性,根據不同教材教學目標來設置,分解到每個學期和學年的教學,從單一技能再到組合練習,從簡單技術到復雜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序逐步的組合技能教學,整體思路突出的是結構化知識的“正遷移”學習。
總之,組合技能練習是今后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練習形式,是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在課堂實踐教學中,作為一線教師要避免陷入誤區,不應為了組合而組合,而應基于結構化知識的視角,做到教學目標明確,負荷合理,組織嚴謹,內容簡單實效,突顯教材一體化教學,充分發揮組合技能教學在體育課程中的育人功能,最大化地提升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張亭,唐景麗.新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走向的回顧與反思[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0):96-100.
[2]鄧若鋒,屈冬林,張友,莊宏遠.積極身體練習體驗的體育學習動因——“目標引領內容”的內涵及對體育學習的價值[J].中國學校體育,2014(3):24-26.
[3]張金橋,王健,王濤.部分發達國家的學校體育發展方式及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10):5-20.